2023年,海珠区继续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引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持续擦亮以“世界级城央湿地”为基底的生态绿色,全方位展现海珠生态环境魅力,让生态文明理念持续深入人心,努力将海珠独特的生态优势充分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强化统筹谋划,推进共创共建
海珠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创建路线方案,并实地调研指导创建工作。海珠分局主要领导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研究制定年度创建工作方案,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问题,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海珠区在持续推进《广州市海珠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30年)》《广州市海珠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海珠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3年度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增加区委办、区委政法委、区审计局等单位为领导小组成员,凝聚全区创建合力。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对标示范区创建规程和建设指标,提出29项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要求和责任部门,压实主体责任。
坚持保护优先,厚植生态底色
强化治污攻坚,提升环境质量。海珠区认真落实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重大部署;强化工业污染治理,精细化开展扬尘污染防控,深度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狠抓氮氧化物污染排放管控;强化工程治水和涉水污染源管控,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一季度,海珠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90%,纳入考核的PM2.5、PM10、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东朗断面平均水质达到II类;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开展生态修复,保护广州“绿心”。海珠区坚持生态优先,将海珠湿地打造成全国唯一一个超大城市中轴线上的特大城央湿地公园。通过开展海珠湿地修复与品质提升工程,营造出“水清、树绿、花香、蝶影、鸟语”的生态美景,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不断提升,近十年以来,海珠湿地鸟类种数从72种增加到187种,昆虫种数从66种增加到738种,鱼类种数从36种增加到64种,相继发现了“海珠斯萤叶甲”“海珠珐轴甲”等世界新物种,成功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迪拜奖,海珠的生态底色越来越绚烂。
优化绿网水网,构建江岛生态廊道。海珠区在全市首创以村居级林长、挂职民警、绿管员、护绿员为主体的“一长一警两员”管护机制,建成区绿地面积1604.7公顷,建成区绿地率24.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87平方米,全区建成绿道180公里。认真落实河湖长制、河湖警长制,从截污、清淤、补水、堤岸整治四方面推进河涌综合整治,全区74条河涌消除劣V类水质。建成水城融合碧道81.5公里,形成以公园绿色为组团,以城市绿廊、道路廊道、绿道网、河涌水系廊道为骨架,多层级、多功能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构建生态文化,提升生态文明理念
小手拉大手,生态齐步走。海珠区高度重视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生态环保进校园活动,增强青少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小手拉大手将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带到千家万户。2023年4月22日,以世界地球日为契机,举办23届海珠区中小学环保工艺美术创作比赛,以“珍惜地球资源,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鼓励孩子们巧妙利用身边废弃环保材料制作各种手工艺品。5月22日,携手广州市海珠区海联路小学共同举办“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美丽海珠”主题宣传活动,邀请海珠湿地自然导师、世界自然基金会环境教育注册讲师杨森煌老师为同学们科普生物多样性知识,宣传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和重要意义,倡导自觉加入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列中来,海联路小学全体师生、属下幼儿园大班幼儿近600人参加。
各界总动员,创建齐参与。海珠区积极利用新闻媒体、市局、区政府自有媒体,广泛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海珠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绿色低碳发展、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唱响绿色发展主旋律。6月3日,在海珠湖广场举办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以专题讲座、知识墙、动物标本展、环保文艺表演、书画表演以及低碳小游戏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同时组织区环委会成员单位及18条街道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每季度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环保志愿活动,巡河、捡垃圾、清除入侵物种……进一步带动更多市民群众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5月份以来,海珠区还组织开展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公众参与度、满意度调查,了解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所需所想,不断完善工作内容,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参与度。
2023年以来,海珠区认真对照示范区创建指标和要求,已基本完成指标佐证材料收集、整理工作。接下来,将进行申报材料修编与更新工作,为后续的申报工作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