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首家公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开馆

发布日期:2020-07-15 10:25:57 来源:海珠区文广旅体局
分享到:
浏览量:-

  6月19日,海珠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在海珠区晓悦都荟东晓轩3楼举行启动仪式。这是海珠区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拓宽非遗研习展示渠道,由海珠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携手仁兰(广州)文化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分行共同打造的首家公益性展示中心。该中心正在申报广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是广州市唯一一个申报广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项目。

  展示中心面积600平方米,分为陈列区、活动区、宣传区三个部分。主要开展非遗作品展示;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项目体验、教学、研讨等活动;开展非遗产品和品牌活动的宣传和推广。

  海珠区重视非遗工作,截至目前已成功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项、省级项目14项、市级项目23项、区级项目37项,非遗项目数量在全市名列前茅;有国家级项目传承人3人、省级传承人13人、市级传承人25人、区级传承人33人。广东古琴研究会、广州市昭耀榄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前进路幼儿园、大元帅府小学等11个单位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数量居全市第一。每年的“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海珠非遗季”“岭南古琴音乐会”等非遗活动广受好评。

  近年来,海珠区为提升非遗品牌价值,促进非遗产业发展,提出了打造“一街、一站、一园、一平台”的“四个一”非遗发展思路。

  “一街”指的是“非遗一条街”,依托海珠区的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广州市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引进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五十二位工艺美术大师担任学院传承基地的客座教授,建立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陶艺、剪纸、宫灯、榄核雕等十一个非遗大师工作室。目前已成为广佛肇三地工艺美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集聚场所,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逐步形成了集教研、销售、旅游、购物、鉴赏、展览于一体的非遗文化旅游一条街。

  “一站”指的是将海珠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打造成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提升展示中心的管理水平和展览层次,吸引市内更多的非遗产品和非遗传承人来中心开展展示、交流活动,发挥展示中心应有的服务效能。工作站将组织传承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在学校举办一系列活动,在全区中小学校营造人人知晓、人人热爱、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

  “一园”指的海珠区在晓港公园内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充分发挥晓港公园的地理位置和人流量大的优势,开展非遗展示、非遗体验等传承活动,进一步扩大非遗文化的普及度和影响力。

  “一平台”指的是由仁兰(广州)文化有限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分行联合设计、开发、制作的线上非遗文化教育平台。近年来,建设银行着力推进住房租赁+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三大战略”,积极通过科技手段履行国有大行社会责任,依托“建融慧学”平台在智慧校园领域赢得良好业内口碑,目前“建融慧学”平台在广州地区服务覆盖了四百多所中小幼学校。本项目的平台是建行“建融慧学”平台首次在学生研学项目中延伸应用。非遗平台微信小程序命名为“建融慧学成长版”,主要包括“注册登录”“非遗课程”“报名与缴费”“非遗文化”“线上非遗商城”“非遗场馆”等几大功能模块。其中,非遗课程模块包括手艺、戏曲、中药、乐器、舞蹈、文学、曲艺等类目;非遗文化模块包括民间文学、传统乐器、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民间技艺、民间体育等。家长用户完成学生信息的绑定后,即可在“线上非遗商城”进行课程的报名、缴费和非遗商品的购买,并在“非遗场馆”进行非遗文化线上参观体验。该平台整合文化、旅游、体育等方面的资源,利用“线上非遗平台+非遗内容运营+线下非遗展馆”进行跨界深度融合,将着力打造“互联网+非遗+教育”的非遗传承文化全新生态。(海珠区文广旅体局 鲁菲)

附件:
相关文章
访问总数:-人次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主办: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海珠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粤ICP备05083207号-1网站标识码:4401050003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