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要闻 > 专题专栏 > 高质量发展 > 营商活力

新格局,海珠打开方式→

发布日期:2023-12-02 10:32:38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浏览量:-

  头号工程,头号力度。今年,在广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海珠区举全区之力,以“头号工程”的势头和力度推动“百千万工程”开好局起好步,以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目标,以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创先”区为定位,以“一区一谷一圈”建设为引擎,空间组团推动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以“一工程三行动”为抓手,拆治兴并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以“一街一策”为支撑,推动三级联动深度融合发展。

  2023年前三季度,海珠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940.23亿元,同比增长8.3%,排名全市前列,经济呈现稳中有升的增长态势。

  以“一区一谷一圈”建设为引擎

  空间组团推动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

  海珠区,一座既有2000余年历史文化底蕴,也有前沿数字经济、都市工业的中心城区,如何统筹城区协调发展是其打造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创先”区必须面临的课题。

  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开局之年,海珠区聚焦东、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内拓外联双向发力,再造区域协调发展新优势。向外,海珠区以一个“联”字增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链接,推进与广州都市圈融合互动,参与广州活力创新走廊建设;对内,海珠区以一个“拓”字统筹推进“一区一谷一圈”建设,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1+6+N”现代化产业体系。

  分类施策是“百千万工程”的基本原则之一。海珠区立足于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三地的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从规划上差异化实施发展路径。

  东部,海珠区建设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在这里,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数字技术产业陆续落地;在这里,广聚世界英才的第二届广州·琶洲算法大赛刚落下帷幕,云集天下客商的秋季广交会又登场。近日,琶洲CBD荣登福布斯中国发布的中国大陆地区中央商务区竞争力Top10榜单。

  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海珠正加快打造创新型数字经济总部优势集群,加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办好广交会、广州·琶洲算法大赛等重大活动,用好琶洲港澳码头、数据经纪人试点等重要平台,打造“数字+会展+总部”融合创新的产业新高地。

  中部,海珠区建设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

  海珠汇聚了中山大学等8所高等院校以及20个科研院所,世界最大的城央湿地公园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也坐落于此。厚植资源禀赋,海珠区加快打造环湿地创“芯”价值圈,全面推动环中大、环湿地区域城市更新、创新迭代、产业升级,实现生产、生活与自然无界共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枢纽、创新创业集聚高地和生态休闲特色空间。

  西部属于海珠的老城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海珠区通过着力保护、活化利用等方式高品质推进南华西骑楼街、洪德巷等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做大做精江南西商圈,全面推进“江南西—宝业路—金沙路—太古仓”文商旅融合建设,打造广州历史文化传承地和品质消费体验地,建设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

  以“一街一策”为支撑

  推动三级联动深度融合发展

  如何将规划落到实地,让群众对“百千万工程”可知、可感、可信?海珠区强调“一街一策”,将辖内267个社区精准画像分类施策,细分7类差异化发展,推动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深度融合发展。

  在赤岗街道,结合城市地标广州塔所在地的特点,街道创新以广州塔景区全域服务治理项目整合辖内资源,集中统筹,破解广州塔景区的治理难题。今年中秋国庆黄金周期间,广州塔景区迎来了大量游客,最高峰值达到18万人次。为应对海量客流,广州塔景区管委会提前做足准备,多方联动保证市民享有平安假期。

  而对于南华西街来说,基层治理有另一套经验。今年9月,住在兆龙里社区的长者陈剑峰建议社区在辖内的老楼房里设置爱心共享轮椅,这位居民的意见最后在街道辖内12个社区推广;龙武里社区内有潘家大院等历史文化建筑,为将其保护起来,居民主动讨论,商议出一条针对文物保护的社区居民公约。如今,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越来越强,社区里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聚焦辖内18条街道条件差异化、资源禀赋鲜明的情况,海珠区将区的优势、街的特点、社区的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特色。

  推进绿美海珠生态建设

  为“百千万工程”注入绿色动能

  从高空俯瞰海珠区,大片耀眼的绿色现于眼前,那便是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海珠湿地用实例证明,绿色不仅属于偏远的城郊,也可以走进中心城区,与城市共生,让居民受惠,为“百千万工程”注入绿色动能。

  开展水鸟生态廊道建设;推进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本底调查……今年以来,海珠湿地高标准、高质量开展绿美海珠生态建设工作,助推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湿地整体环境的提升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现象和热岛效应,还给城市更舒适的人居环境。

  另一方面,湿地充分发挥科普宣教、文化传承等功能,满足了公众康体休闲、民俗文化、自然教育等需求;还携手企业共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圈,实现联动发展与共治共享。如今,湿地的绿色“红利”逐步释放,正助力周边产业绿色转型升级,驱动城市转变为以生态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形成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新增长极。此前,海珠区作为广东省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获授牌。

  未来,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海珠湿地将继续推动绿美广州生态建设示范点建设;推动城园融合体系构建工作;推动水鸟生态廊道建设,持续推进栖息地生境修复;推动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及其栖息地本底调查、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推动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治等。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走出海珠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都市农业是海珠区“百千万工程”的重点工作之一。如今,在瑞宝街道的一方乐田,抬头可见广州塔,低头悠然田园现于眼前。身处市中心亦能尽“叹”悠然生活是海珠区探索都市农业之路的成果。此前,海珠区通过连片整合利用约170亩分散的“城中田”,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打造了融农业生产、科普、研发、休闲于一体的都市农园。后续,以此为样板的都市农园将在海珠区陆续诞生。

  对内,做大做强都市现代农业;对外,持续深化对口帮扶协作。海珠持续探索帮扶新模式,推动城乡资源共享,走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对口帮扶之路。前不久,首个粤港澳大湾区(广州)乡村振兴产业协作基地落户海珠,这是海珠区对口帮扶及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大战略举措。梅州大埔有蜜柚,海珠辖内的企业有市场资源,两者在协作基地对接,优质的蜜柚在大湾区的市场找到了新销路;清远清新区有上乘的鸡和桂花鱼,基地的企业将其研发成预制菜,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送到广州市民的餐桌上。

  据悉,目前已有14家企业入驻该基地。“我们希望将其打造成链接城与乡的平台。”基地有关负责人说,基地深入构建“山品入湾、湾品入山”国内双循环模式,广泛链接大湾区金融资本、科技人才、市场渠道等优势资源和对口帮扶协作地资源,通过股权合作、成立合作企业、平台运营、校企合作等模式已在贵州、上海等地布局。


附件:
相关新闻
相关文章
访问总数:-人次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主办: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海珠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粤ICP备05083207号-1网站标识码:4401050003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