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海珠 > 社会经济

广州市海珠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1-02-19 11:47:42 来源:区发改局
分享到:
浏览量:-

  ——2021年2月7日在广州市海珠区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广州市海珠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李满红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执行区第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扭转疫情局势,全力推进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迈出坚实步伐,年度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实现“十三五”顺利收官。

  (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全面恢复。

  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我区迅速成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15个工作组,全区2658个党组织和5.4万名党员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区获得国家抗疫先进个人1名、省先进集体1个、省先进个人5名、市先进集体14个、市先进个人42名。在外防输入、内防扩散阶段,着力构建“四个三”工作机制,在全区541个物业小区、20个联社实行精准管理,运用大数据、网格化手段,及早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严守疫情输入关口。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阶段,持续巩固工作闭环,筑牢防范境外疫情输入防线。在常态化防控阶段,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常态化防控机制,扎实做好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的风险防范,因时因势完善措施,推动核酸检测“应检尽检、愿检尽检”,切实减少传播风险,不断巩固扩大疫情防控成果。防疫一线和复工复产复学物资需求有效保障,建立“7*24小时待命”工作机制,确保应急物资以最快的速度发放到医护人员、执法人员、基层工作人员、环卫工人等一线防控人员。

  经济运行稳步复苏。地区生产总值逐步回升,全年总量2086.93亿元,同比(下同)增长2.8%,其中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下降2.4%、增长1.1%,展现了较强韧性。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761.69亿元,增长15.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分别下降3.7%、7.4%、21.2%,比前三季度收窄5.2、3.6、4.5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6.6%,比前三季度年提升6.6个百分点。对外贸易稳中有进,商品进出口总值296.0亿元,下降6.3%,其中出口增长4.0%;实际利用外资5.55亿美元,增长8.7%。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全区固定资产投资368.73亿元,增长6.4%,其中49个区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59.97亿元(形象进度),完成年度计划的125.3%。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制定实施疫情防控“惠企十条”、“达产九条”等政策,推动区属国企物业、国资物业、园区等减免租金超1.66亿元,全区新增减税降费近50亿元。市场主体稳定增长,全区各类市场主体数达18.42万户,增长6.4%。搭建政银企快速对接平台 ,举办产融对接活动30余场次,用好用足人民银行专项惠企政策,为区内764家中小企业发放超过16亿贷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投资企业17家,全年新增“四上”企业申报416户,累计达3849户,海珠区荣获2020中国楼宇经济领军发展城区奖。创新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全区高新技术企业629家,2019年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达3.61%,位居全市前列。

  (二)全力参与“双区”建设,支撑带动作用增强。

  琶洲发展迈上新台阶。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以2020年1号文印发实施《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下简称琶洲试验区)成为省重点打造的创新平台、市科技创新轴的关键节点。广深“两点布局”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成功落地(下简称琶洲实验室),首批签约的7个中心项目科研团队全面入驻。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琶洲试验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成为广东省首个聚焦大数据方向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政府将琶洲试验区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委、市政府在琶洲举办全面加快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动员活动,直播34个项目集体签署入驻协议、15个项目集体开业、15个项目集体开工,项目总投资超1446亿元。出台我区贯彻落实《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行动方案,编制琶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城市设计、专业领域等1+N系列文件,举全区之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数字经济示范区。落地琶洲试验区的24个拍地项目加快建设,唯品会全球总部大厦率先入驻办公,复星(南地块)、赫基、阿里巴巴等3个项目主体竣工,国美、环球市场、小米等16个项目封顶,琶洲试验区(30平方公里)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90.14亿元,增长6.2%。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路网不断完善,琶洲港澳客运口岸项目码头主体工程完工,广佛环线(广州南站—白云机场)、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广州地铁10、11、12、18号线等项目加快建设,广州地铁28号线(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成功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内联外通的区域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形成,鱼珠隧道、车陂路—新滘东路隧道、临江大道—阅江路过江隧道、海珠湾隧道、城市快捷二期(东沙—石岗隧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民生领域交流合作稳步推进。落实“湾区通”工程,在全市率先上线“湾区通办”,与深圳市南山区、珠海市横琴新区、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等地区实现60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线上通办。落实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五乐”行动计划,3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入驻项目团队85个,受理兑现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财政补贴(境外紧缺人才)政策19宗,为132名持有港澳居民居住证的港澳居民随迁子女(或持证的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公办中小学学位。有效发挥港式金牌家医培训项目优势,与香港联合医务集团合作建立7个香港联合医务工作室,合作培育国际金牌家庭医生和金牌护士各14名。挂牌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广州(琶洲)速调快裁服务站,着力为港澳企业及港澳籍劳动者提供政策指引及纠纷预防化解服务。在海珠湿地挂牌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秘书处,充分体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

  (三)“四个出新出彩”纵深推进,城区活力持续提升。

  综合城区功能优化提升。编制“十四五”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构建“一区一谷一圈”发展布局。城区内部交通路网不断优化,开展广州大道(海珠北段)、工业大道交通微改造,环岛路沥滘涌至南洲路段、厚德路至海珠涌大桥段建成通车,累计贯通24.9公里,客村立交完成大修并恢复通车,开通便民小公交线路3条,10年未建成的新化快速路北段项目基本完成拆迁。以“城市大脑”为重点的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建设充电设施站点204个、充电桩2159个,建设开通5G基站2183座,滨江东路广州国际媒体港北门—阅江中路琶洲大桥桥底(双向)入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路段。城市更新扎实推进,出台实施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沥滘村改造分区分期实施方案获批并启动复建安置房建设,凤和新市头村完成全部房屋拆卸并动工建设,赤沙、石溪片区策划方案及石溪详细规划调整方案已通过市审批;重点推进的134个老旧小区微改造已有60个完工,核发电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683宗;14个旧厂房改造项目加快推进;17家物流园、12个专业批发市场、6个共14.66公顷的村级工业园完成整治提升;拆除违法建设400.85万平方米,整治377个“散乱污”场所,全区黑臭河涌、黑臭小微水体全面消除黑臭。官洲国际生物岛历史遗留建筑全面完成清拆。

  文化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圆满完成2020年海珠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复评、国防动员“十三五”规划检验评估工作。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广州美术馆、文化馆项目封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新建阅江路新时代驿站分馆、海珠湖党群服务中心分馆等图书馆分馆9家,全区40家图书馆分馆、25家文化馆分馆实现18条街道全覆盖,举办第九届中国(广州)潮流文化周等文化活动300余场,2020年“琴韵·新活力”岭南古琴大赛首次线上线下同步举办。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不断深入,完成小洲村、黄埔村保护规划编制,建立全市首家区级非遗展示中心,梳理全区传统风貌建筑81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重新核定为163处。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活动,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新“体育+文旅”融合发展,成功举办2020广州市“走读海珠”户外运动节暨亲子·研学系列活动,全区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近25.3名。文商旅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启动打造广州塔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设立广州首个非遗夜间商圈和夜间经济现代艺术文化IP“潮墟C·PARTY”,成立海珠文旅产业联盟,广州国际媒体港创建中国(广州)超高清视频创新产业示范园区。

  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引领作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453.4亿元,增长42.4%。产业数字化加快推进,保障支持第127、128届广交会全面移至线上,推动树根互联、致景信息申报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在数字贸易、智慧医疗领域开拓市场,推动唯品会电商大促全链路压测管理系统纳入市数字经济优质应用场景。促进商贸稳定发展,出台支持中大纺织商圈转型升级的“锦绣十条”,研究制定直播电商扶持政策,开展购物节、美食节等促消费活动。办展能力继续提升,广交会四期展馆开工建设,“ChicHK港·潮流”展览会、世界5G大会、2020年广州国际直播产业博览会等知名展会成功举办。

  营商环境改革亮点纷呈。成立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对标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估和国家发改委营商环境评价等先进标准,实施营商环境3.0改革,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等18个指标全面优化,在全市率先公布《读懂海珠区营商环境3.0改革实施成效》,被市推荐接受广州电视台采访并在“学习强国”中宣传,CSO首席服务官工作机制、率先上线“湾区通办”等典型经验做法成功纳入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复制推广清单。人才吸引力不断增强,海珠区在《小康》杂志社发布的“2020中国县域人口流入百强榜”中位列榜首。“梦想·家”人才安居计划为重点招商企业产业人才解决超3000套房源。出台实施“帮百强、助千企”春风暖企行动和安商暖企“五个一”工作机制,精准、高效解决企业诉求近1000个。办事效率大幅提升,1203项政务事项纳入“珠事通”政务服务小程序,推出53项“一件事”主题套餐服务,为小微企业提供电水气快速报装“三零”服务,21个部门56项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整体审批提速率超75%,琶洲政务中心被评为全国最具标准化管理政务服务大厅,创新推出的“政务G端+银行B端+群众C端”政银融合服务模式入选省电子政务服务创新案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推广信易贷平台累计注册企业1419家。

  (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城区品质再上新水平。

  城区管理更加精细。环境卫生实行常态化管理,加大重点区域、重点道路、城中村的卫生保洁力度,着力打造滨江路、阅江路、广州塔周边、会展周边、海珠湿地周边等保洁示范点。垃圾分类深入推进,充分发挥网格化治理模式、党员回社区报到、“垃圾分类全民行动日”活动的作用,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全区住宅小区1584个垃圾分类投放点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城市容貌景观不断优化,精准打造3个区级容貌示范社区、2个区级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示范街,安全隐患广告招牌整治、问题井盖排查整改等工作全面完成,逐街逐巷划定共享单车停放区域,规范设置借道经营摊位697个。持续推进“厕所革命”,8座公厕实行“以厕养厕”模式。深入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建成省、市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区11个、市级小餐饮示范街9条。应急管理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事件。实施早期地坑道人防工程安全隐患整治,验收人防工程6宗。扎实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三资”平台功能,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农村集体留用地开发、菜篮子工程建设等工作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不断规范,社区、联社“两委”换届工作要求全面落实。

  社会治理扎实有效。数字化治理成效明显,广州塔、中山大学的智感安防建设经验做法在全省、全市推广,扩大“四标四实”成果应用,借助“广州反诈”服务号搭建防诈数据模型,以“数智”手段有效治理南洲地区“五类车”,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飓风2020”等专项行动中组建“数智打击专班”,推动全区110案件类警情同比下降18%,其中“黄赌毒”警情下降15.5%,命案、“两抢”刑事案件破案率均达100%。深入推进全民禁毒工作,创建省级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14所,全区户籍吸毒人员已实现100%分级分类网格化管理。全面依法治区工作取得新进展,建立全市首个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教育基地,以学习宣传《民法典》为契机掀起新一轮普法高潮,海珠区教育实践基地获评“第二批全省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出台《海珠区调解中心分类调解工作指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惠及更多群众,完成33个示范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建设。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力打赢蓝天保卫战,严管严治工地扬尘、挥发性有机物、餐饮业油烟,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达89.3%,同比提高8.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六项指标全部实现双位数下降,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其中PM2.5、PM10年平均浓度分别为24微克/立方米、43微克/立方米,NO2实现2012年国家标准收严以来首次达标。扎实推进净土防御战,完成27个重点行业企业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坚决打好碧水攻坚战,猎德、东朗断面水质发生历史性好转,年平均水质分别提升至Ⅳ类和Ⅲ类,首次达到考核要求,我区获得2019年度市河湖长制考核第一名。完成海绵城市建设建成区面积约13.39平方公里。美丽海珠深入人心,海珠湿地三期、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公园二期、阅江路碧道示范段一期建成开放,珠江前后航道15.9公里碧道(太古仓—华南大桥段、琶洲大桥—保利天悦段)已贯通。海珠湿地正式成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新会员,挂牌成立湿地水环境与水生态研究实验室。深入开展能源“双控”,区机关事务局成功创建全市唯一的国家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海珠区被《小康》杂志社评为“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百佳示范县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海珠贡献。就业形势逐步回稳,举办55场就业专场招聘会,全区新增就业2.45万人。基本民生有效保障,安排民生和公共领域支出108.46亿元,增长14.4%,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1.6%。粮食储备能力不断提升,连续两年获广州市粮食安全责任考核优秀。“一老一小”服务更加精心,全面开展“银龄安康行动”,为辖区27万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综合险,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15间社区护理站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面深化,建成18个街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35.3张。成立海珠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2间托育机构成功获普惠托育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投资额占全市40%。实施“老兵助餐点”试点项目,提升退役长者归属感和晚年幸福感。对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的救助力度持续加大,发放低保、特困供养等保基本民生资金1.41亿元,为11.7万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住房保障更加有力,全覆盖推进非住宅直管房公开招租,审核新增发放租赁补贴469宗。妇女服务阵地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启动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改造。开展“青年地带”项目,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帮助困境青少年、服务心理问题青少年等约1.2万人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福泉市、瓮安县及黔南州49个深度贫困村、大埔县35个省定贫困村均已脱贫出列,丰顺、大埔产业共建稳步推进。

  优质教育成果显著。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初中、高中两个毕业班成绩再获突破。编制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区内首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海珠湿地挂牌,广州市第五中学获得第18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足球项目选拔赛亚军。教育更加惠民,通过新建、转制及园舍改造等方式共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7129个,实施中小学增扩班工程16项,终身教育与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实现协同发展。师资队伍更具活力,教师交流轮岗中骨干教师占比26.6%。教育信息化取得突破,区教育局获信息化行业高峰论坛“2020微信公开课PRO”年度政务创新奖,新增2所广东省信息化中心学校及2所广州市智慧校园实验校,并成功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支撑区。校园安全有效保障,安装“一键式报警装置”实现全区294个学校385个校区全覆盖。

  健康海珠加快建设。医疗资源分布更加均衡,组建海珠医疗集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海珠新院址完成设计招标,区妇女儿童医院完成项目立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完成辖区19间发热诊室和4间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医疗水平更加优质,实施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全区5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全区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率达85.31%。医疗服务更加惠民,6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试点推进医保定点一体化管理。群众就医更加便捷,建成海珠区区域影像中心,在全市率先完成检验检查互认平台对接,市区互认率达93.5%。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推进,原创设计七人普自主填报九宫格,高效、便捷摸清人口家底。人口数据信息共享机制更加健全,完成区属医疗机构健康通和健康码的开通,实现基层医疗数据与上级一致。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经过5年持续奋斗,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台阶。但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效支撑面对新发展阶段,我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商务、现代商贸会展、科技服务、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需加大力度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都市型工业、服装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有待加快,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需加快培育。同时,我区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未实现同步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远低于市平均水平。二是统筹发展和安全难度加大。新发展格局,对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经济安全、人民生命安全、社会稳定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我区面临新旧动能持续转换不足、产业发展效益较低等短板,给我区补强产业链、供应链带来诸多考验。同时,海珠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东部、中部、西部土地经济密度不均衡,城市更新改造成本不断攀升。三是社会民生事业还有短板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而我区是老城区,就业、养老、救助等社会保障压力较大,教育、医疗等资源存在区域性供给矛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仍然有待加强,水污染防治、垃圾分类等治理成果需进一步巩固。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建议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要切实把规划的战略部署和重点任务落到实处,进一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为“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2021年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为契机,做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双引擎”,优化东、中、西部三大空间布局,加快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区、产城融合引领区、城央生态宜居区、文商旅融合样板区,统筹发展和安全,逐步建成有活力有魅力有竞争力的数字生态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先锋,奋力打造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海上明珠

  根据以上思路,提出我区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并编制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2021年海珠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

指标

2021年预期目标

总量

增速(%)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200以上

6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00

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050

6

商品进出口总值(亿元)

296

持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51.6

基本持平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70左右

——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32

——

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2

——

新增就业人数(人)

1.8万以上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能源消费总量增量(万吨标准煤)

完成市下达的年度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目标

  为实现各项发展目标,建议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支撑。

  建立健全创新发展平台体系。发挥“一区三城”在广州市科技创新轴建设中的主战场作用,锚定世界一流的目标,举全区之力建设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完善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不断集聚国际一流的人才资源、科技基础设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全力打响琶洲数字岛品牌。以广州市建立健全“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为契机,推动琶洲实验室建设,加强基础理论与算法研究、软硬件研发、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推动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建设工作方案落地实施,全面推动环中大、环湿地区域城市更新、创新迭代、产业升级,力争挂牌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海珠),创建价值创新园区。依托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广州创新中心和中国进口博览会白俄罗斯国家馆,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创新合作。建立区内科研院所资源库,持续深挖科研潜力。

  提高科技创新发展能级。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鼓励落地企业成立研发总部,支持环中大、环广财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促成更多科技成果在海珠落地转化,力争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3.2%。主动寻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强化创新主体及载体培育,构建“头部企业+上下游配套项目+研发+场景应用+金融”产业生态集群,培育“链主”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集聚,推出更多应用场景示范。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扩大科技信贷及其风险补偿规模。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充分发挥广州互联网法院、琶洲会展与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推动知识产权案件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提升知识产权案件审判的质效。以海交会等各类科技交流活动为平台,强化与国际、港澳的科技创新合作交流,推进创新要素和资源跨境流通。

  营造人才创新发展优越环境。落实“广聚英才”、人才公寓计划,为人才提供优质的落户、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加大力度、持续落实“梦想·家”人才安居计划,为产业人才提供优质、便捷的定制式安居服务。参与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顶尖科学家负责制,积极遴选国际领先的前沿技术重大创新团队。加快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琶洲核心园建设,逐步实现人才服务驿站全覆盖,打造人才聚集高地。支持高端科技人才来海珠创新创业,探索以“一团队一政策”方式为琶洲实验室创新人才团队提供包括产业孵化、办公用房、医疗教育、人才公寓等综合人才和产业服务。

  (二)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致力高质量协同发展。

  深度参与穗港澳全面合作。加快推进广佛环线、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直通香港机场、香港市区和澳门市区的水上交通航线开通运营,推动构建穗港澳“1小时生活圈”。落实省“湾区通”工程部署,聚焦食品安全、环保、旅游、医疗、交通、通关等重点领域,深化与港澳的交流合作。积极落实在教育、医疗卫生、法律、财务等专业领域的职业资格互认先试先行,促进智力要素跨境流动。探索对接港澳产权制度保护、贸易便利化、法律援助、司法鉴定、调解仲裁等规则,提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的公共法律服务。

  推进城市群联动发展。把握“双城联动”机遇,强化与深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项目合作,深化产业链优势互补。更好发挥“两点布局”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的作用,全方位支持琶洲实验室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基地,推动琶洲实验室加强与鹏城实验室实现人才、成果、信息互动共享。提升国际会展服务能力,支持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提升影响力和辐射面,办好“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海丝博览会等高端活动,助力建设广州国际会展之都。积极利用在海珠举办的高端展会和论坛,加强国内外优秀人才和项目对接。参与建设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聚焦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探索与港澳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争取参与国家、省科技计划(专项、基金)。把握广佛全域同城化发展契机,依托广佛线、广佛环线等轨道交通的联通,加深与佛山在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协同发展,推动海珠总部发展模式提质增效。

  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软实力,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地艺术院团、演艺学校及文博机构交流,支持合作策展、跨境演出,支持珠影粤港澳大湾区电影港建设。密切医疗卫生合作,支持港澳与海珠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产品质量标准,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加强基础教育交流合作,推进完善跨区域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强化与香港联合医务集团的合作,持续推进家庭医生优培计划,争取推动医师多点执业,先行先试国际前沿医疗技术。支持港澳人才来海珠发展,争创市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以事业发展招引优秀港澳人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琶洲速调快裁服务站建设运营,为涉港澳企业及港澳人士劳动争议提供调解仲裁一站式服务。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不断增强港澳同胞认同感和凝聚力。

  (三)加快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化数字经济示范效应。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加速数字产业化,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高端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壮大数字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链带动作用,通过数字赋能积极引育一批数字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进行技术攻关和创新研发,推动先进算法、通用信息系统框架等各类优质资源共享,引导中小企业参与协同创新。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促进数字产业链上下游数据流通,推动各领域信息化、智慧化,推动数字会展、数字贸易、智慧教育、智慧医疗、金融科技创新等数字技术应用企业创新集聚,实现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都市型工业、绿色建筑向数字化、自动化、智慧化方向发展,提升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充分发挥琶洲数字岛的示范带动效应、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的品牌作用、中国电信广州云计算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载体功能,持续推进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高端软件服务、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设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加快科技服务发展,整合并巩固新港路沿线科研资源,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发展高端商务服务,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业体系。提升现代商贸会展产业能级,支持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提升发展,积极推动广交会四期展馆建设,完善高端商贸配套,促进商贸业态、模式创新发展。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影响力,加快建设中国(广州)超高清视频创新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核心区,充分发挥广州塔及珠江沿线文旅资源优势,打造“广州塔—海珠湿地半日游”旅游精品路线。

  做精做优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及衍生的“智能+”类产业集群。支持新兴金融创新发展,依托中国风险投资大厦、广报中心等载体,加快数字金融、供应链金融等特色领域的金融机构集聚。提升发展生命健康产业,重点发展医养结合、中医药服务、精准医疗、健康管理等领域。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加强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不断探索经济发展新引擎。

  (四)以城市更新为突破口,强化产城融合引领作用。

  全力以赴推进城市更新。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三年4条、五年13条、十年16条;旧厂房改造三年8个、五年13个、十年16个;全面推进49个旧街区改造项目”的目标任务。重点推动沥滘村首期安置房主体结构完成80%,凤和村(新市头)完成基坑支护和土方施工,赤沙村、石溪村、五凤村、凤和村(康乐、鹭江)完成实施方案报批。加快推进14个旧厂改造,力争中交南方总部基地项目B区等4个项目完工。重点推进草芳围二期、省轻工机械集团等20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施工,推动直管公房混合改造项目实施征拆。推进时代方洲、健康产业小镇等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力争全年完成整治提升面积超过8.3公顷。推进珠江国际纺织城、和泰纺织城、南洲装饰材料城转型或转营。巩固“散乱污”场所清理整治成效,加强常态化治理,发现一宗、整治一宗。盘活提升已关停的17家物流园。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激发农村集体经济活力。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参与和推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并激发市场高质量、个性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需求。扩大和引入优质投资,持续推动智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和应急保障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着力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等六大类243个项目建设,力争完成年度投资超500亿元。拟安排49个项目纳入区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年度计划,总投资53.02亿元。全面激发消费潜力,顺应和引领消费提质升级新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做大做强特色品牌,充分发挥琶醍、太古仓、江南西、丽影广场等消费商圈资源,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激发夜间经济活力,擦亮琶醍、岭南之窗、江南西等夜间经济品牌。促进外贸稳增提质,以琶洲港澳客运口岸开通为契机,依托广交会等重大对外开放平台,加快推动货物贸易产品结构向高质量、高端化迈进。

  大力推进“智慧海珠”建设。加快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加快推进5G基站、充电桩、5G+4K/8K超高清制播系统、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大厦等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能源、市政、水利等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数据要素高效配置和流通,落实《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发挥社会数据资源价值,探索打造网络信息安全产业主体集聚区与核心发展区。实施《海珠区“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2年)》,逐步建立具有海珠特色的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管理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突出发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探索在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实施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打造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落实《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标前沿、对表问题、对照要求,聚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政务服务,进一步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努力为广州市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提供强有力支撑。启动实施营商环境4.0改革,发挥好街道营商环境领导小组以及各专题组、指标组的作用,强化从企业需求出发的价值取向,聚焦企业和群众最关切的环节,发挥我区在优质政务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优势,在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包容审慎监管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努力打造“政府服务更优质、企业感受更美好”的营商环境。推动审批服务标准化,加快政务事项颗粒化改造和精细化梳理,实现合法合规事项“马上办”、个人事项“就近办”。持续推动CSO首席服务官工作制度体系化、标准化和智慧化建设。

  (五)着力完善综合城区功能,提升城央生态宜居品质。

  加强空间规划和保护。围绕“一区一谷一圈”空间布局,高水平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以片区收储、综合开发为重点,推进9宗地块完成出让。开展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空间与产业规划研究,组织开展石溪片区精细化城市设计,深化海珠桥南片区概念规划和城市设计方案。落实“三线一单”,完善留用地开发利用指引。加快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常态化开展扬尘、挥发性有机物、餐饮油烟治理。推进31项水务工程建设、73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全面推进28.5公里碧道规划建设,实现珠江前航道(广州塔至保利天幕段)碧道升级。深化海珠湿地品质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海珠湿地运营管理机制,全面完成百花园、百果园、百草园、农耕科普示范基地等建设,启动国际湿地馆建设,积极申请加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自然保护地“绿色名录”,建设湿地监测、管理智能化系统,更大发挥湿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应。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环岛路建设,推进石岗路至大干围、三围油库至南沙港快速路段征地拆迁,开展沙渡路至石岗路段、南沙港快速路至科韵路段前期工作。力争年底前完成新化快速路、广州塔南广场珠江景观桥、洛溪大桥拓宽工程,完成东晓路、小港路、江南大道北、磨碟沙路等4条道路品质提升,完成18座人行天桥微改造,完成海珠桥南广场、广州塔周边、科韵路等重要节点和路段的绿化美化提升。推动海珠湾隧道、鱼珠隧道等7条隧道开工,继续推进车陂路至新滘东路隧道工程(一期)建设。持续推动地铁10、11、12、18号线建设。加快区文化服务中心(海珠体育中心二期)建设。补齐村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强村社道路、管道、环卫保洁等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筑牢粮食能源安全底线,合理控制政府债务,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落实安全生产常态化工作机制,强化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源头管理,持续推动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防灾减灾救灾元素融入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深化“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提高基层组织建设质量。大力推进社会治理数据融合、信息共享,加强社会治安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筹建全国首家区级法治数字展览馆,加快智感安防区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智能化、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战略,推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推行药品和医疗器械零售连锁企业自助销售服务试点工作。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好社会稳定。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力提升行政决策和行政执法水平,依法有力化解社会矛盾。稳步推进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深入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法治实践全过程。

  (六)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打造文商旅融合样板。

  优化文化服务供给。讲好海珠故事,进一步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生态文化、创新文化品牌,擦亮“文旅名片”广州塔、“商贸名片”广交会、“生态名片”海珠湿地、“创新名片”琶洲数字岛、“教育名片”中山大学、“艺术名片”十香园等六张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名片。以提升广州塔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洪德巷核心区、海珠湿地、太古仓片区、海幢寺—潘氏大院片区等六大示范项目为突破口,带动海珠文商旅融合发展在年底前初见成效。深挖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洲头咀抗英纪念碑、邓世昌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弘扬红色基因。推进黄埔古港古村、小洲村等重点历史文化片区品质提升,深化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保护。发挥足球之乡底蕴,强化足球赛事参与度及影响力。优化文化设施及服务,加快建成广州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新地标,扩大岭南书画艺术节、潮流文化周等品牌影响力。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湿地徒步、环岛路10公里欢乐跑等海珠特色品牌活动,持续提高居民群众身体素质。

  落实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落实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羊城行动,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力争全年新增就业1.8万人以上。对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多渠道发展保障性住房,加大人才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筹集力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力争完成3669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提升人口承载力。增强服务“一老一小”能力,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持续推进医养结合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力争年底前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覆盖18个街道。强化国家生育政策实施支撑,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继续推进双拥工作,力争创建7个街道退役军人星级服务站。

  加快建设教育强区。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快推进中山大学附属国际创新谷示范中学的征地、华师附中海珠学校的建设,推动中海名都配套学校等2所学校改扩建,实施6个校园微改造、20个中小学扩班工程。继续稳步扩大普惠性幼儿园学位供给,公办幼儿园在园人数占比保持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在园人数占比保持80%以上。持续提升教育均衡优质水平,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深入推进“区管校聘”改革,逐步建立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健全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加大对校园常见急性传染病防控力度,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整体安全水平提升专项行动。推进新时代海珠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力争创建5所示范性劳动实验学校。

  大力推动健康海珠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做好健康促进区省级评估验收,推动区疾控中心异地选址工作。全力提升健康海珠建设水平,支持辖区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等三甲医院建设,加快推进区妇女儿童医院项目建设,利用旧村改造等契机,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升级改造。加快推进海珠医疗集团高质量运行,组建心电、影像、检验等资源中心,构建区域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打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品牌,加大卫生人才招聘、引进、培养力度,打造高素质综合型基层医疗人才队伍。持续开展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做优做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品牌。强化智慧健康体系建设。以医疗集团建设为契机,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引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海珠智慧医疗平台。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附件:
相关文章
访问总数:-人次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主办: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海珠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粤ICP备05083207号-1网站标识码:4401050003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