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五公开 > 结果公开

海珠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6-04-29 12:14:00 来源:海珠区政府
分享到:
浏览量:-

政府 工 作 报 告

 

——2016420在广州市海珠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代理区长  李海洲

 

各位代表:

我代表海珠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海珠区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取得重要进展的五年。面对复杂经济形势和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十二五”顺利收官。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经济保持快速增长,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一千亿元;去年达1422.33亿元,比2010年接近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0.9%,连续4年增速居全市前列。经济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去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分别为52.51亿元、180.07亿元,年均增速为11.1%10.9%。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为0.1:14.1:85.8。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去年固定资产投资664.43亿元,年均增长11.4%,连续5年总量居全市前三。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城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中心城区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的五年。巩固提升亚运成果,“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取得新成效。环岛路征拆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广州首条环岛有轨电车试验段建成开通,新增道路7.79公里,道路交通体系和轨道交通格局进一步完善。争取到全国首例“只征不转”政策支持,完成万亩果园保护区土地征收。海珠湿地通过国家湿地公园验收。去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9.1%。广州文化馆、美术馆开工建设,区儿童公园建成开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城区管理进入新阶段,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的五年。以营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区环境为目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三路三片区”整治,形成标准化、专业化、品质化、常态化城区管理机制。社会治理取得新突破,“一队三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建设实现全覆盖,创建“五个一”社会治理模式,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全面推进。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的五年。5年政府财政投入民生社会事业265.3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的78.5%。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增长,去年达47879元,年均增长10.3%5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6.81万人。去年全区养老床位4354张,是2010年的1.6倍。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显著提升的五年。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企业注册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缩减82%。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全面推进,政府机构减少23%。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取消39项行政审批事项、34项备案事项,区级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25%。规范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监管。基层管理体制综合改革逐步深化。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坚持把握发展主线,全力稳定经济增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效益明显。去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19.82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2.7%,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59.4%。战略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去年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429.18亿元,是2010年的2.1倍。商贸业增长迅速,5年商品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净增3160.72亿元、369.09亿元,年均增长28.6%14.7%。江南西商圈辐射力进一步增强,新增乐峰广场等一批大型商贸综合体。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逐步转型,腾出空间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总部型企业。“关停并转”专业市场20家,推动电子商务、创意设计、时尚发布等新业态与专业市场相结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服务外包取得新发展,去年省级服务外包示范企业3家,数量居全市第二;海珠科技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市服务外包示范园区。

会展和总部经济引擎作用增强。组建琶洲会展经济促进会、琶洲会展服务中心。琶洲地区举办的展会规模扩大、质量提升,去年琶洲共举办展览212场、面积825万平方米,比2010年分别增长82.8%54.2%,办展面积占广州市90%、广东省2/3。规模居全球同行业第一的展会增至2个。5年新增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8个。经UFI认证的展会项目增至7个。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区获批筹建全国首个会展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被列入全省首批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示范基地。总部和楼宇经济持续发展,区内市总部企业增至32家,数量全市第四。认定区重点企业127家,比2010年增长49.4%。认定区重点企业载体项目10个,亿元税收楼宇增至6栋。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投资项目28个。

创新驱动发展势头良好。5年区财政科技经费投入6.51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6倍。互联网产业集聚规模初显,腾讯、阿里巴巴等12家龙头企业落户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其中5家是2015年中国互联网20强企业。南中轴电子商务大道聚集优质电商企业192家。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4家企业入选2015年度中国最佳创新企业50强,约占全市的1/3。科技企业孵化器增至17个,面积37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3个,约占全市的1/5。众创空间增至12个,其中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7个,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支持体系3个。全区高新技术企业93家。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企业178家,是2010年的5.2倍。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专利授权量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被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科技金融发展向好,在“新三板”挂牌企业9家,在广州市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92家。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制定实施扶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民营经济发展等6方面政策。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主体年报备案制,去年商事主体11.7万户、注册资金592亿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41%302%。编制重点项目建设审批服务流程图,形成市区联动政务服务机制。落实重大项目服务台帐制度,强化政企交流,加快项目建设进度。5年推进重点项目108个,完成投资近480亿元。

(二)提升中心城区品质。科学规划,有序建设,加快城区软硬件升级,促进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

规划和土地管理成效明显。完成“三规合一”编制,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13万平方米。完成海珠生态城功能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通过省国土资源厅审核备案。完成海珠生态城52平方公里城市设计及控规修编,其中8.9平方公里启动区控规经市政府批准同意实施。配合市推进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广纸片区等创新功能区规划和土地出让。编制“一江两岸三带”工作建设实施方案。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选址“一村一案”及建筑风格指引。兑现10个村社经济发展留用地60.66万平方米。建立区土地管理委员会运作机制,制定5年用地保障方案,加强土地计划管控和供应管理。5年新增土地红线储备1186.7万平方米、实物储备10.3万平方米。去年单位建设用地GDP2206万元/万平方米,比2010年增长91%。去年被推荐参加全国第三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评选。

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成果丰硕。加快推进地铁、市政路桥等一批重大项目征拆建设,建成开通环岛有轨电车试验段和洲头咀隧道,5年新增10条市政道路、8座人行天桥、157.7公里绿道,完成21个水浸黑点治理。完成万亩果园边界界桩和有效隔离工程。连续3年在海珠湖举办广州市园林博览会。海珠湿地一期、二期建成并对公众开放,成为全市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全省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建设湿地,并获广东十大最美湿地称号。广州志愿者公园等一批公共设施建成开放。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开展海珠涌整治、石榴岗河水闸重建等水网治理工程。建成广州首个景观水质自动监测站。石榴岗河、赤沙涌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其中石榴岗河多次达到IV(四)类景观水质标准。空气主要污染指标呈下降趋势,去年辖区内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达标天数为298天,占全年的81.6%,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城区更新改造稳步实施。琶洲村全面改造基本完成。沥村改造正开展《补偿安置方案》表决工作。黄埔古村微改造完成,获省宜居示范村庄、省十大最美古村落等称号。7个城中村安全隐患整治取得实效。完成2个旧厂全面改造和12个旧厂微改造项目。完成南华西一期旧城改造。

(三)完善和创新社会治理。立足社会发展新形势,创新模式,健全长效机制,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营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区环境。

城区管理精细有序。加强城管综合执法,提高市容景观管理水平,5年查扣“五类车”14.6万辆,整治“六乱”11.4万宗,拆除违法建设32万平方米,整改消防隐患9.9万处,建成流动商贩疏导区22个。顺利通过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复审、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完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复牌迎检工作。推进星级卫生街道创建,全区18个街道均成功创建市一星级卫生街道,其中3个晋升市三星级卫生街道,占全市总数的60%。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社区203个,占社区总数的79%。再生资源回收年均36.69万吨,资源化处理率40%。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严控污染物排放,建成无燃煤区,完成13家区属燃煤、燃重油企业清洁能源改造,完成134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整治,建成7个餐饮业环保规范化管理示范点。加强气象服务保障,建成18个街道气象服务站,增设8个生态气象观测站,气象观测站网密度居全市第一。

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开展。在全区18个街道全面铺开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建立统一的网格化信息平台,实行一网统、一网管。完成创新街道社区管理服务模式试点改革。全区所有社区成功创建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社区。101个创建单位获得幸福社区称号。建成22个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累计开展社区服务100万人次。在全市率先设置社会治理专项扶持资金,共扶持项目72个,其中6个被确定为市社会建设创新项目。创新出租屋协同共治管理服务模式,建成平安幸福出租屋小区89个。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申办事项实现全程网办。指导成立广州首个社会组织诚信联盟。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探索诉访分离机制,全面落实信访首接首办责任制,信访总量持续下降,去年受理群众诉求1.41万件次,同比下降11.3%。积极化解矛盾纠纷,5年调解纠纷1.69万宗,成功率为98.9%。实现“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法律援助案件处理率、回访满意率均为100%。积极化解官洲国际生物岛征地拆迁历史遗留问题。深化立体化社会治安巡逻防控机制,全区110刑事治安警情持续下降,群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达90%以上。去年“两抢”、盗窃、入室盗窃警情分别同比下降23.7%9.2%14.8%,利用视频破案率为64%。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深入推进食品安全示范街区建设,创建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区2个、示范单位6个。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四)增进社会民生福祉。坚持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加大惠民利民力度,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民生服务保障不断加强。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解决群众关注的一系列焦点、难点问题。5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均在70%以上。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五大险种”参保人数224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38.8%。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标准由2010年的490元提高至975元,5年共发放低保金2.4亿元。在全市首创为全区“三无”人员及散居孤儿每人另发放临时生活补助金100/月。整合街道社区资源,打造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5年完成危破房改造13.9万平方米。加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5年完成2261人积分入户。以社会化、项目化运作模式,创新开展工青妇工作。加强春运琶洲异地候乘点保障,5年累计安全疏导旅客94.44万人次。建成琶洲停车诱导系统,开通新路公交环线,试点并推广社区便民车工作,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完善教育体系建设,增强教育公共服务能力,成为省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区属医疗卫生机构除保留3个专科医院,其他转型为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管办分开,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成。组建4个医疗联合体,完成双向转诊1.3万人次。在全市率先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居民5.56万人。做好禽流感、登革热等传染性疾病防控。被评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实现省特级文化站全覆盖,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区复查。打造岭南书画艺术节等具海珠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初步建成层次丰富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新建重建全民健身路径183条。旅游环境不断优化,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5个。开通广州首条双层旅游观光巴士线路。引入专业运营公司开发黄埔古村旅游资源。推进双拥工作,6次获省双拥模范区称号。人民武装、扶贫、民防、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贸促、统计、档案、保密、修志、残疾人、协税护税、打私、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也取得新进步。

(五)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加快职能转变,强化机关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打造阳光高效廉洁政府。

政务服务效能提高。搭建全区“1+11+18”政务服务体系。全面完成政务服务“一窗办”改革,改革后区政务服务中心平均审批提速33%,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平均审批提速27%。全面启动企业审批“立即办”平台,累计为50宗建设工程项目、25家重点企业办理并联审批。在全市首推网上办事大厅服务,全区网上办事率为97.1%。“海珠家园”APP上线运行,“海珠政务”微信平台率先实现“在线应询”、“网办账号一键注册”等功能。

依法行政能力增强。推进简政强区事权改革,顺利承接市级下放事权59项。编制区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完成31个部门4615项权责事项初审,其中清理取消491项,占总数的10.6%。完善街道资产经营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国有资产动态监督管理。设立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资产监管中心和“三资”交易监管中心,“三资”交易5年累计6122宗,总成交额56.44亿元,溢价率15.3%5年出台政府规范性文件25项,受理行政复议案件209宗,获评第三批全省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廉洁政府建设扎实推进。践行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要求,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纪检监察组织建设更趋完备。加大审计监督和部门财政预算监督力度。5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0.5万条,受理依申请公开5810宗。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区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认真做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5年办结321件人大代表议案建议、519件政协委员提案,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均为100%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揽,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推动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全区干部群众,激发创新活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最大责任,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必须认真抓好政府自身建设,依法行政,注重廉洁高效,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凝聚着全区人民的智慧和汗水,饱含着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谨代表海珠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驻区部队官兵、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海珠区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过去,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转型升级压力较大,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仍需提升,创新资源整合利用不够,高端人才和创新型领军企业不多,创新生态还要进一步优化。城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路网建设、水网治理、更新改造力度有待加大,区域发展仍然不平衡。城区治理精细化品质化水平有待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任重道远。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养老、食品药品监管等民生社会事业与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需要加快,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关键时期。当前国际产业竞争格局和国际贸易规则正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来临。国家、省、市部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为海珠区在新常态下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广州市谋划“三中心一体系”、“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黄金三角”等战略布局,进一步提升了海珠区作为中心城区的地位。我们要增强自信,狠抓落实,努力推动政府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十三五”时期区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生态城区建设和城市更新步伐,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和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区环境,切实保障和增进民生福祉,加快建设国际展都、广州绿心、文化名区、廉洁之岛、幸福海珠。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保持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现代化中心城区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安定和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民主法制健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超2000亿元,年均增长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76万元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提前实现全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狠抓落实: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形成新的增长极。谋划创新驱动发展的产业布局,重点打造琶洲、南中轴及中大国际创新谷、海珠湾滨水区三大板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四大主导产业为核心,培育科技金融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层级高端化、业态组织新型化、产业空间集群化。发展高效安全的网络经济,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战略,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出台创新创业人才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各类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力度。开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建设创新载体和孵化体系,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是坚持统筹协调,着力推动一体化发展。完善路网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环岛路未建段、凤浦路等主干道建设以及城市交通节点的优化工作,完善公交线网,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发挥交通枢纽对区域发展的引领作用,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和生活服务便利化。加强对城市空间、建筑风貌、历史文脉的规划和管控,深入实施城市更新政策,加强景观治理,提升建设水平和软实力。更新西部老城区配套设施,完善东部地区公建设施,推进公共服务管理一体化,实现协调共享发展。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精细化品质化管理,坚持重心下移,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区。推进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强出租屋分类和信息化管理,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农村集体经济财务资产监管,推进以政经分离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凸显生态岛品质。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施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节能减排降耗,深化垃圾分类处理,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空气、土壤、河涌污染防治力度。全面推进河涌治理工程,力争2018年全区74条河涌完成全覆盖整治,实现与珠江水基本同质。推进生态景观林、城市花景等绿化项目建设,打造赏花观景亮点,建设绿道网络体系。以原生态、果基文化保护和河涌整治为重点,巩固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建设成果,全面提升海珠湿地生态功能和品牌效应。

四是坚持民生是指南针,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感。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水平。稳步提高社保标准,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养老服务、社会救助、残疾人保障,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开展幸福社区创建工作,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发展社会事业,构筑公平卓越的现代教育强区,健全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实施精准扶贫,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创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文化设施一流、文化产业发达、文化魅力十足的全国文化名区。

三、2016年工作安排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稳增长促创新,驱动经济行稳致远。坚持价值创新引领,把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坚定不移稳增长、调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一是推动琶洲大开发建设。提升琶洲地区规划战略定位高度,强化创新引领功能,推进会展区功能创新,助推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创新琶洲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推动成立市、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建设指挥部,探索设立琶洲地区管委会。完善市政务服务中心琶洲分中心服务功能。加快琶洲开发建设步伐,推动新引进的总部项目尽早动工建设。配合市制定《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招商前端配套政策,强化引资引技引智政策支持。依托万胜广场、东凌总部大厦等载体,加快产业集聚,形成“互联网+”创新产业集群。利用广交会等平台渠道,举办论坛,开展宣传推介,加强穗港澳会展产业合作,引进世界名企、名展、名会。推动琶洲客运码头选址并同步开展口岸建设,配合市推进地上地下综合开发,完善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形成空铁联运和区域大交通格局。

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1+9”创新驱动政策体系,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利用区域产业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带动创新、创业、创意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实力,实施百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加速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力争培育百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启动孵化器倍增计划,利用城市更新释放的载体建设园区,加快启迪中海(广州)科技园、X立方粤科创业空间等创新载体建设,力争孵化器达25个以上,面积达50万平方米。探索建立区创新发展促进会和孵化器联盟。引导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与互联网相融合,发展互联网金融、创业投资等新兴金融业态。

三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43个区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完成年度计划投资187.96亿元。推动广百海港城、合鸿达大厦等项目开工建设。促进8个在建项目年内竣工。力促广东现代广告创意中心加快建设、广州国际媒体港等项目投入运营。提前介入在建项目招商,做好项目产业定位和包装策划。优化存量楼宇进驻企业结构,提高楼宇税收密度。持续开展中大纺织商圈转型升级工作。加快推进江南新地二期等重点商业项目运营,打造江南西立体商圈。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培育消费新热点。

四是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制定村社经济发展留用地产业项目引进工作指导意见,通过产业分区引导、区域等级导向、建筑风格指引,优化城中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改善环境品质。完善村社联合招商机制,落实村社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引导优质企业参与经济发展留用地项目建设和经营。选取一至两个村社为试点,探索建立“村社—中介—意向投资者”联动招商模式。深化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改革,完善区国资参与农村集体资产交易机制,引导农村集体经济走产业化、集约型发展道路。

(二)促改革重效能,释放制度创新红利。着力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

一是深化财政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转变政府投融资形式,组建海珠基金管理公司,制定基金管理办法。吸引社会资本设立股权投资机构,重点投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化解存量债务。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提高财政、国资管理信息化水平。

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广行政审批标准化,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方式,行政审批事项分类实现“一窗式”集成服务。完善政务服务信息平台功能,综合信息共享率达65%以上。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深入推动企业注册登记“多证联办”、“全区通办”。健全商事登记后续监管制度,探索大数据市场监管,完善年报工作机制,加大企业信息抽查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力度,夯实信用监管基础。

三是深化社会治理改革。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完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优化基层公共治理平台,健全社情民意收集制度。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综合评估与社会监督机制。建立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联动机制、社会需求与志愿服务对接机制。

(三)保生态优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城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城区建设管理水平,增强发展承载力。

一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借力广州“一江两岸三带”发展规划,打造展示广州历史文化风貌和现代都市形象的城市名片。促进“三规合一”,加强城市设计,科学谋划中心城区“成长坐标”。开展中大国际创新谷规划编制,以中山大学为龙头,联动新港路沿线科研文化机构,发展信息、新能源等创新产业,带动周边专业市场转型升级。推进海珠湾滨水区发展,优化广纸片区功能,盘活旧厂资源,完善配套设施。优化海珠湾(沥)枢纽综合商务区城市设计,发展高端服务业。统筹谋划湿地周边村社经济发展留用地的功能布局,集聚高品质创新研发总部。

二是加强城区用地保障。坚持政府主导、成片储备、连片规划的土地储备机制,以“点”(龙沙、广百、新源等地块)为依托、以“线”(新中轴线南段、“一江两岸三带”)为辐射、以“面”(琶洲、海珠湾滨水区)为引擎,多维推进土地储备。拓宽土地储备渠道,创新模式筹措土地收储资金。统筹好土地储备规模、空间,合理推动开发,为重点项目提供用地保障。按照先安置、后征拆的原则,利用存量储备用地建设安置房源。推进“四馆一园”地块征收补偿工作。加快稳定小洲村经济发展留用地选址。

三是开展生态城区建设。推进环岛路未建路段规划建设,启动滨江西路至厚德路段、厚德路跨海珠涌大桥建设,分段实施三围油库至科韵路段建设,争取贯通环岛路珠江后航道路段,打造美丽环岛岸线。开展地铁11号线的征拆建设。改善区内河涌水质,完成海珠涌东出口闸和西排涝泵站建设、土华涌截污、海珠生态城19条河涌整治、14条河涌清淤等重点工程。开展海珠湿地三期保护建设,完善配套,打造海珠湿地生态走廊。完成七星岗古海岸遗址保护建设。启动海珠湿地周边高快速路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开工建设海珠生态气象综合观测基地。

四是推进城区更新改造。落实市城市更新“1+3”政策,促进城区更新与创新发展、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文化保护有机结合。探索创新区级资金投入模式,拓宽城区更新改造融资渠道。有序推动琶洲、中大国际创新谷、海珠湾滨水区和海珠湿地周边地区改造。推进条件较为成熟的城中村,如沥、新市头村等全面改造。完成仑头、北山等城中村安全隐患整治。探索推进小洲等旧村微改造和村集体旧厂房升级改造。对暂未具备实施条件的地块,探索通过政府租赁、环境整治、立面整饰等方式,置换低端业态。

五是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区。持续开展“三路三片区”整治。将城管执法队员、城管协管员、环卫保洁员统一纳入城管“一张图”管理。构建建设、市政、绿化、河涌、住房五位一体电子化监督管理系统。完善城市管理综合调度和协同保障机制,常态化开展“五类车”综合治理,严查严控违法建设。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率。组建专职环保协管员队伍,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重点开展校园周边污染源查处整治。强化社区人防、物防、技防设施,把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开展“食品安全年”活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街道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员队伍,排查安全隐患,防范各类事故。

(四)惠民生谋民利,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突出民生福祉,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加强社会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一是切实提高保障水平。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确保辖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70%以上。做好社保信息公开,实现社保经办机构管理服务标准化。推进城镇居民医疗、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实现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全覆盖。推进全国、省“救急难”试点工作,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开展养老标准化建设,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改革试点工作,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推进区老人公寓建设,探索公办养老机构科学高效的运营模式。全面落实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减免政策。配合市完成全区公共自行车项目335个服务点建设,投入公共自行车1.07万辆。抓好住房保障和危破房改造,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二是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拓宽和推广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引入名校,实现强强联合办学。统筹教育布点调整、资源重组,构建资源均衡的优质教育体系。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分配激励机制。做好公共卫生服务,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水平。落实全面两孩政策。深化海珠幸福家庭促进计划,实现各街道家庭促进服务项目社会化运作全覆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工作,建设2个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推动岭南书画艺术节、珠三角咸水歌会品牌化、市场化发展。落实区少儿图书馆开馆运营,完成海珠湖自助图书馆建设。推进区文化服务中心、黄埔古村名人故居博物馆群建设。开展中国皇后号史迹公园规划建设。加大体育惠民力度,建设1个社区体育公园、2个小型足球场。继续做好双拥、人民武装、扶贫、民防、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贸促、供销、统计、档案、保密、修志、工青妇、协税护税、打私、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

三是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全面落实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及人员调整工作。建立区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和使用机制,完善以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基础的社工服务体系。推进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基地建设。启动海珠区第二届公益创投活动。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继续推进“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完善法律顾问信息公开、评比考核等制度。开展来穗人员融合社区试点,有序推进积分制入户入学、公租房等服务均等化。落实出租屋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出租屋分类管理制度,继续推广出租屋智能电子“门禁+视频”建设。

(五)树形象勤作为,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坚持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作为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突出任务来抓,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一是建设法治政府。建立决策咨询论证制度,建设新型智库,推进政府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落实政府聘请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加强条块联动,推进综合执法,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等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推进基层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建立“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和相关考核机制。完善区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建立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做好下放审批事项的“接管放”。开展行政许可实施和监督管理情况年度报告工作。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创新公开形式,规范公开内容,完善公开流程,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和结果“五公开”。

二是建设高效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推进控编减编各项工作,优化和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制定实施机关绩效管理工作制度。完善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强化行政效能监察监督,将政府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加大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问责力度。完善科学、规范、合理的人事人才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公职人员的公仆意识、工作效率、服务质量。

三是建设廉洁政府。认真践行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要求,推进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大纠正“四风”力度。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抓好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专项经费等领域的廉政风险防控。制定实施廉洁政务服务工作指引,构建政府审批服务监测分析平台。加强农村集体“三资”交易和财务监管力度,推行大额开支实时预警等监管措施。全面落实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严格执行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和向区政协通报工作制度,加强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沟通联系,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政协委员提案,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各位代表、同志们,实现今年和“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坚信海珠区人民有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景,有改革创新的勇气,更有再创辉煌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万众一心,开拓进取,开创海珠区发展的新局面,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附件:1. 名词解释

2. 2015年海珠区十件民生实事完成情况

3. 2016年海珠区十件民生实事

 

附件1

名词解释

 

1. 三路三片区:、广州大道南、阅江路;广州塔片区、琶洲片区、海珠湿地片区。

2. 一队三中心:街道综合执法队和政务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3. “五个一”社会治理:一卡“市民卡”、一号“12345政府服务热线”、一格“网格化服务管理”、一网“网上办事”、一窗“政务服务大厅”。

4. 三资:资金、资产、资源。

5. 四大主导产业:会展、商贸、科技服务和文化创意四种产业。

6. UFI国际展览联盟,迄今为止世界展览业最重要的国际性组织。

7. 新三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该系统由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运营,作为非上市股份公司股票公开转让和发行融资的市场平台,为公司提供股票交易、发行融资、并购重组等相关服务,为市场参与人提供信息、技术和培训服务。

8. 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将由工商、质监、税务部门分别核发的不同证照,改为一次申请,由工商部门直接核发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9. 三规合一:“三规”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合一”工作目标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相衔接,从规划内容、信息平台、协调机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理顺“三规”关系。

10. 一江两岸三带:以珠江为纽带,把沿岸的优势资源、创新要素串珠成链,构筑两岸经济带、创新带和景观带。

11. 绿道: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区等。

12. 五类车:电动车(含四轮电动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含两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三轮车(含人力三轮车、黄包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改拼装报废车(含改装车、拼装车、报废车)。

13. 六乱:乱搭建、乱摆卖、乱停放、乱拉挂、乱堆挖、乱张贴。

14. 两抢:抢夺和抢劫两种犯罪行为。

15. 五大险种:五种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16. “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公民。

17. 医疗联合体:为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的医疗资源共享机制。通常一个医疗联合体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组成。

18. 双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

19. 1+11+18”政务服务体系:1个区级政务服务中心、11个专业服务大厅、18个街道政务服务中心。

20. 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21.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2.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3. 中国制造2025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中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24. 互联网+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25. 三中心一体系: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26. 三大战略枢纽: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27. 黄金三角: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

28. 大数据: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29. 果基:果(塘)基传统生态农业是古代劳动人民总结的适合珠江河涌地带的农业种植模式。在顺河涌走势方向开挖沟渠,堆土成基,填高地势,在土基上种植果树,开挖的河涌(塘)可以养鱼。

30. 1+9”创新驱动政策体系:1个计划纲要,即《广州市海珠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年行动计划纲要(20152017年)》;9个配套文件,即《科技创新园区和孵化器认定与扶持办法》、《企业创新奖励办法》、《高成长性中小企业认定和扶持办法》、《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促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专利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创业导师团队建设实施方案》、《加快电子商务应用推动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奖励办法》、《关于落实创新驱动重点工作责任的实施方案》。

31. 成长坐标:出自于201512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会议将城市规划比作城市的“成长坐标”,提出要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

32. 四馆一园:广州博物馆新馆、广州美术馆、广州科学馆、广州文化馆和岭南大观园。

33. 市城市更新“1+3”政策:《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及《广州市旧村庄更新实施办法》、《广州市旧厂房更新实施办法》、《广州市旧城镇更新实施办法》。

34. 一张图: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在图上标明管理区域、人员、标准、责任,完成人员入图、城市部件入图、联动管理入图,做到城区管理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响应、及时处理、及时反馈,实现管理无盲区、事事有人管。

35. 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口径)增长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法人口径)总量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增加(开发)就业岗位2.8万个。

附件2

 

2015年海珠区十件民生实事完成情况

 

事项

年度目标任务

完成情况

1.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对本地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重点经营主体(超市、食品批发市场)实施100%监督抽检,对食品品种(28大类加工产品、6大类食用农产品)实施100%监督抽检,累计抽检不少于3000批次。

已对区内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重点经营主体(超市、食品批发市场)实施100%监督抽检,完成水产品、蔬菜水果、生肉及肉制品、食用油及粮食加工品等食品、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共3015批次。

2.促进和稳定就业

帮助2万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举办15场就业专场招聘会,资助3000人参加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实现海珠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

已帮助2.99万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举办16场就业专场招聘会(其中1场校园招聘);已资助、补贴8361人参加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海珠区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100%

3.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网络

新建6个日间托老机构,实现全区所有街道建有日间托老机构。为300户困难家庭长者免费提供功能性或实用性的居家局部安全改造。

新建成6个日间托老机构,实现全区所有街道建有日间托老机构。为332户困难家庭长者免费提供功能性或实用性的居家局部安全改造。

4.提高特殊人群救助水平

城镇低保标准提高到不低于650元。资助1500人次重度残疾人、精神、智力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为60%以上16—60周岁有托养需求的重度贫困肢体、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开展托养服务。

已将城镇低保标准提高到650元。已资助1505人次重度残疾人、精神、智力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为100%16—60周岁有托养需求的重度贫困肢体、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开展托养服务。

5.加强基层慢性病防治服务

8万名高血压患者和3万名糖尿病患者免费提供首诊测血压、建立健康档案、随访干预等健康管理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40/人年提高到50/人年。

已为9.5万名高血压患者和3.3万名糖尿病患者免费提供首诊测血压、建立健康档案、随访干预等健康管理服务。已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50/人年。

6.加强住房保障

筹集保障性住房200套,审核新增发放租赁补贴430户。推进直管公房4000平方米危破房改造、73栋存在消防隐患的电线电路整改,及3417户直管公房燃气安装,改善居住环境和安全状况。

已筹集保障性住房200套,审核新增发放租赁补贴436户。已推进直管公房4069平方米危破房改造(原址重建)、73栋存在消防隐患的电线电路整改。推进3417户直管公房燃气安装,受部分房屋不符合管道燃气安装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完成对1824户直管公房燃气的安装。

7.推进重点领域环境整治

推广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对77所中、小学食堂实施油烟污染综合整治工程,改善学校及周边区域空气质量。提高城中村视频覆盖率,新增、升级改造城中村视频监控摄像头840支。

已在203个社区推广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全区生活垃圾实现100%无害化处理。完成77所中、小学食堂油烟污染综合整治工程。新增、升级改造城中村视频监控摄像头1069支。

8.实现公共服务轮候区免费无线网络覆盖

完成区属政府机关办事大厅、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区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政府公共服务轮候区无线网络覆盖建设,为群众在轮候区等候时提供免费无线上网服务。

已完成区级办事大厅、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区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41个单位的公共服务轮候区无线网络建设。

9.加强社区文化康乐设施建设

推进10个廉政文化图书室和1个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完成4片足球场改造,新建健身路径20条。开展300场惠民群众文化活动,放映1000场免费电影。

已完成10个廉政文化图书室和江南中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建设。4片足球场改造(分别是上涌公园足球场、鹭江足球场和赤沙2片足球场)、48条健身路径项目已建成并通过验收。开展惠民群众文化活动340场,放映免费电影1007场。

10.提供更规范化、智能化的政务服务

实现403项企业服务审批事项和83项个人公共服务事项在区、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申办,80%以上事项实现在网上办事大厅和海珠政务微信办理。

已实现403项企业服务审批事项和83项个人公共服务事项在区、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申办。98.5%的事项实现在网上办事大厅和海珠政务微信办理。


附件3

 

2016年海珠区十件民生实事

 

序号

项目名称

民生实事事项

1

食品安全

对本区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重点经营主体(大型超市、食品批发市场、中央厨房及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等)实施100%监督抽检。对主要消费食品门类(禽畜肉、水产品、蔬菜等6大类食用农产品,以及肉制品、乳制品、饮料等31类加工食品)实施100%监督抽检,累计抽检不少于3500批次。

2

医疗保障

加强我区学校疾病防控工作,为全区147间中小学、幼儿园配备专、兼职学校卫生指导员。

3

就业保障

帮助2万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举办15场就业专场招聘会。资助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3000人。组织创业培训及创业辅导800人次以上。

4

生活保障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720元,城镇三无人员供养标准和福利机构供养人员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1305元,孤儿养育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1715元。为全区9.870周岁以上(含70周岁)老人购买一份20元的意外伤害综合保险。推进区老人公寓项目主体完工。

5

公共教育

深入推进民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民办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70%以上。

6

住房保障

推进直管公房2000平方米危破房改造,对154栋存在消防隐患直管公房的电线电路进行整改。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200套,筹集保障性住房30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400户。

7

城市基础建设

实现辖内20座垃圾压缩站达标治理,加强辖内400个临时露天收运点周边环境的治理。完成51000户管道燃气改造工程。全力推进马涌(海珠涌)整治工程、土华涌截污工程和海珠生态城19条河涌整治工程,加快完成北降涌、石溪涌等14条河涌清淤项目。完成南村路、大干围道路、大江直街、振兴大街、华洲路和赤沙路6条道路改造工程,完成瑞宝村、石溪村消防通道建设工程,海联路跨马涌桥建成通车。

8

公共安全

常态下每天投入850人次(分2—3个班轮岗)以上巡防力量,安排190人次(分3个班轮岗)以上监控员开展全天候视频巡查,形成全时空防控。安装出租屋电子门禁18000个和视频监控设备2400个。

9

公共文化 体育

完成区少儿图书馆的改造升级。推进1—2所图书馆社区服务新模式的试点工作。开展300场文化惠民活动。改造2片足球场,建设1个体育公园。

10

政务服务

方便群众办事,推动全区403项行政审批和83项公共服务事项全流程网办。优化办事流程,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便民办理。实现约10项民生服务事项的自助办理和结果的自助打印。

 

附件:
相关文章
访问总数:-人次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主办: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海珠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粤ICP备05083207号-1网站标识码:4401050003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