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五公开 > 结果公开

2016年换届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6-11-16 09:13:00 来源:海珠区政府
分享到:
浏览量:-

 

 

      ——20161025日在广州市海珠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长 李海洲

 

各位代表:

  我代表海珠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本届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设国际展都、广州绿心、文化名区、幸福海珠的目标,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强创新、促改革、惠民生,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一千亿元,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动工建设,城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海珠湿地成为广州生态名片,三路三片区面貌焕然一新,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区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经济总体实力明显增强

  把握发展主线,全力促进经济增长,在新常态中培育新动能,经济总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2010年至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从729.68亿元增长到1422.97亿元,税收收入从107.38亿元增长到180.0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31.01亿元增长到52.5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9%10.9%1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5年总量居全市前三,年均增长11.4%。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三次产业比重从2010年的0.4:18.3:81.3调整为2015年的0.1:14.0:85.92015年,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580.3亿元,年均增长16.1%;民间投资202.12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民营经济逐渐成为增长的内生动力。主导产业不断壮大。2015年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429.18亿元,是2010年的2.1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2%。琶洲地区办展面积占广州市的90%2015年举办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会16场,规模居全球同行业第一的展会2个,展会规模、质量不断提升。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区,获批筹建全国首个会展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被列入全省首批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示范基地。商贸业增长迅速,商品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28.6%14.7%。江南西商圈辐射力进一步增强,新增乐峰广场、海珠城等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关停并转专业市场20家,引导发展创意设计、时尚展贸、文化服务等新业态。总部经济加速集聚。市级总部企业达到32家。认定区重点企业137家,比2010年增长61.2%四上企业2720家。亿元税收楼宇8栋。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投资项目34个,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二)创新驱动发展势头迅猛

  把握琶洲新一轮开发建设机遇,制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年行动计划纲要和系列扶持政策,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以点带面,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从规划进入实质建设阶段,自2015年开始引进了腾讯、阿里巴巴等12家知名企业,其中8个项目已动工建设。中大国际创新谷从总体规划、用地现状、创新体制、产业发展、升级改造等方面进行研究,目前正开展启动区建设,同步推进示范区规划选址与创新产业导入工作。逐步形成以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中大国际创新谷为支撑的创新发展新局面。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增强。实施百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加速计划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全区高新技术企业93家,比2010年增长75.5%4家企业入选2015年度中国最佳创新企业50强,约占全市的1/3。南中轴电子商务大道渐趋成熟,入驻优质电子商务企业252家。省级服务外包示范企业3家,数量居全市第二。科技企业孵化器22个,面积40.6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3个;净增众创空间13个,其中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10个,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支持体系4个。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新华网创新创业高峰论坛、中国好创业博览会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活动在我区举办,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在新三板挂牌企业18家,在广州市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83家,科技金融发展良好。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6.8%。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

  (三)城区规划建设成果丰硕

  巩固提升亚运成果,加快城区软硬件升级,中心城区的集聚力、带动力、影响力日益凸显。规划和用地保障不断加强。推进多规合一。海珠生态城启动区控规经市政府批准同意实施。广纸片区等开展规划编制和土地出让。完成31个地块、11.93平方公里用地的红线收储。成功创建全国第三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环岛路征拆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环岛路大干围至沥村段等道路建设。建成开通广州首条有轨电车试验段和洲头咀隧道。5年新增10条市政道路、8座人行天桥、157.7公里绿道,骨架路网进一步优化。广州志愿者公园、海珠儿童公园、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科学公园等一批公共设施建成。广州美术馆、文化馆开工建设。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争取到全国首例只征不转政策,征地保护万亩果园。海珠湿地一期、二期建成并对公众开放,成为全市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全省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建设湿地,并获广东十大最美湿地称号。连续3年在海珠湖举办广州市园林博览会。开展19条河涌整治和41段河涌清淤等水网治理工程,完成21个水浸黑点治理,石榴岗河等重点河涌水质得到改善。城区更新改造稳步推进。完成南华西一期旧城改造、147万平方米旧厂房用地改造、黄埔古村微改造。黄埔古村入选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基本完成琶洲村整村改造。兑现10个村社经济发展留用地。制定经济发展留用地产业项目引进、建筑风格指引等工作指导意见。完成7个城中村的安全隐患整治。

  (四)城区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推进创建工作常态化,顺利通过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复审、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完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复牌迎检工作,城区文明程度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重点开展三路三片区整治,琶洲、广州塔、海珠湿地已成为展现广州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组织城市环境秩序综合整治、高快速路控制区域及立交桥底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六乱五类车整治,严查严控违法建设,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实施数字化管理,探索推行一张图城市管理。完善城市管理监控指挥中心和指挥调度系统。建立环卫作业管理信息系统,对环卫保洁地理信息进行动态管控。146个社区实施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占社区总数的57%,全区生活垃圾年均减量20万吨。创建国际生态学校2所,省、市级绿色学校15所、绿色社区24个。5年新增管道燃气用户11.5万户,管道燃气发展计划实施进度居全市前列。建成无燃煤区。2015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启用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下降21.6%,空气质量达标天数逐年增加。十二五时期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五)社会治理工作务实有效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运行机制和方式,推动平安创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服务管理持续创新。稳步推进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完成区、街两级网格化信息平台建设。完成街道社区管理服务模式试点改革。成功创建幸福社区140个。建成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22个,推行专项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累计开展社区服务140万人次。在全市率先举办区级公益创投活动。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指导成立广州首个社会组织诚信联盟。孵化了平安联谊会、平安促进会,探索社会协同共治模式。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完善网上信访平台,建立便捷高效的信访诉求处理机制,信访总量持续下降,2015年受理群众诉求1.41万件次,比2010年下降29.2%5年调解纠纷1.69万宗,成功率98.9%。实现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和平安学校、社区、医院、商厦全覆盖。深化立体化社会治安巡逻防控机制,构建大刑侦大防控格局,110刑事治安警情近4年连续下降,群众安全感评价连续两年全市第一。推广出租屋智能门禁+视频二维码电子门牌+微信公众号系统和第三方代管模式,建成平安出租屋小区89个。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加强气象服务保障。抓好粮食、物价管理,维护医疗、文化等市场秩序,整治无证照生产经营专项工作成效明显。强化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事故连续多年稳定在较低水平。

  (六)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发展

  加大民生投入,5年政府财政民生社会事业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的78.5%。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民生保障持续加强。累计新增就业岗位37.7万个,帮助15.98万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年就业率保持70%以上。五大险种参保人数224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38.8%,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完成农转居养老保险政策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等工作。低保标准从410元提高到650元,优待抚恤标准逐年提高,5年发放低保金2.1亿元、优待抚恤金3.03亿元。全区养老床位4354张,是2010年的2.8倍。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短期护理服务试点,建成2个省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启动长者大配餐服务试点。5年完成危破房改造13.9万平方米。净增来穗人员积分入户2261名,近3年积分入学766名。文化建设卓有成效。充分利用海珠文化资源,文化名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广泛深入开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打造道德建设海珠样本,涌现出赵广军、李玉枝等先进典型。大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打造了岭南祠堂文化节等文化新品牌。完成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岭南古琴数据化管理通过国家验收。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省特级文化站全覆盖。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区复查。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完成6个街道一站两点建设,新建全民健身路径183条。旅游环境不断优化,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5个,广州塔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社会事业不断进步。5年教育投入104.81亿元,年均增长17%。探索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模式,提前完成公办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全覆盖,被评为省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组建4个医疗联合体,完成双向转诊1.3万人次。在全市率先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被评为全国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加强登革热、人感染禽流感等疾病防控。认真做好茂名、湛江、梅州、从化等地扶贫工作。人民武装、工青妇、民族宗教、双拥、对台、侨务、外事、贸促、统计、民防、档案、供销、保密、修志、残疾人、协税护税、打私、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七)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

  针对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完成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组建、调整和撤销的部门数占区政府机构的51%。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高标准做好司法改革后的地方保障工作。推进简政强区事权改革,顺利承接市级下放事权59项。完成区政府部门权责清单编制,审核31个部门4615项权责事项,其中清理取消512项,精简率11.2%。开展市场监管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主体年报备案制。推进行政审批、社区服务管理、商事登记等平台的互联互通。全面完成政务服务一窗办改革,改革后区政务服务中心审批平均提速33%,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审批平均提速27%。开通海珠政务微信平台,实现在线应询等功能。推动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改革。规范街道资产经营管理,强化国有资产动态监督。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设立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资产监管中心和三资交易监管中心,三资交易累计达1.02万宗,总成交额81.12亿元,溢价率13%。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全口径政府预决算编报体系,公开政府三公经费及会议费。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减税清费有关政策,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落实对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等的税收优惠,按规定取消、停征和减免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

  (八)政府自身建设不断进步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坚持向区政协通报工作情况。积极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行职责创造条件。5年办结各级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意见321件和各级政协委员提案519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为100%。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廉政监察、行政效能监察、审计监督和部门财政预算监督,部门、街道执法实现行政执法电子监察全覆盖。5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1.2万条,出台政府规范性文件25项。获评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区、第三批全省法治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各界的努力,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历届区政府奠定的坚实基础,离不开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离不开全区人民的共同奋斗。在此,我谨代表海珠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驻区部队官兵、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海珠区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的总量和质量仍需提升,创新生态有待优化,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城区品质化水平有待提高,社会治理、维护稳定和民生服务任务艰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需要加快。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区进一步加快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当前,机遇和挑战并存,改革与发展同行。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来临。国家、省、市部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为海珠区在新常态下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国务院批复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将广州定位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广州市谋划打造三中心一体系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黄金三角,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赋予海珠区新的使命和强大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珠区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我们要提振信心、凝聚共识,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国际视野,从世界先进城市中找标杆,从国家大战略中找方向,从全市发展布局中找定位,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既注重发展规模和数量,又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谋划创新驱动发展的产业布局,开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重大功能片区建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上创新突破,不断开拓政府工作新局面,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引领、高端发展、生态立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生态城区建设步伐,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和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区环境,切实保障和增进民生福祉,着力建设创新之区、国际商贸交往中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文化名区、幸福美丽海珠。

  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全面提升,民生福祉明显改善,民主法治扎实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超2000亿元,年均增长8%,居民收入增长实现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认真贯彻区十二次党代会精神,重点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坚持创新引领,进一步增强经济高端发展能力

  着眼于高端平台、高端产业、产业高端环节、高端服务、高端人才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建设创新之区、国际商贸交往中心区。

  聚焦聚力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五年像模像样,十年顶天立地的目标,突出广州市中心城区黄金三角的引领作用,把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打造成为科技创新价值创造的引领区,成为中国硅谷。一是大力推动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建设。落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重点发展互联网服务及新媒体、新兴信息技术服务、人工智能等产业,抢占产业链、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促进琶洲创新产业集聚、创新人才集聚,致力打造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先行区、国家级互联网+”创新示范区、全球互联网产业创新创业优选地。推动国内外互联网创新人才、创投资本、创新文化等各类互联网创新资源要素融合发展,探索构筑互联网+”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全力推动腾讯、阿里巴巴、复星、唯品会、小米等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力争集聚区内12个已落户重点项目2019年前入驻并形成集聚效应。二是深化琶洲地区规划发展。发挥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和广交会的辐射效应,以黄埔涌为轴,谋划琶洲中区、东区和南区的发展。琶洲中区完善功能配套,加快推动琶洲客运口岸、会展塔建设。利用好广交会等资源,发展数字会展,深化粤港澳服务贸易合作,打造永不落幕的交易会;努力引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议论坛,高水平建设国际商贸交往中心区。琶洲东区、南区承载互联网创新总部经济的集聚效应,打造国际科技创新园区。黄埔涌沿岸对标新加坡河等国际知名滨水景观,高起点做好城市设计,充分挖掘区位、生态、文化价值,提升城市功能和环境品质。打通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与大学城、生物岛的连接点,使琶洲成为广州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枢纽。

  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创业创造,逐步形成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加快重点创新片区建设。推动中大国际创新谷规划建设,调动以中山大学为龙头的高校院所创新资源,抓好创新成果转化承接,吸引国内外创新人才集聚,建成影响广泛、特色鲜明、合作共赢的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引导中大纺织商圈等转型升级,推动发展产品研发、时尚发布等高端业态,以高端增量挤压低端产能,倒逼专业市场转型升级。海珠湾滨水区重点发展现代商贸、商务服务等产业,加快广州之窗等项目建设,打造新的总部经济和创新集聚区。二是推动创新载体建设和企业培育。盘活存量资源,以微改造方式推进村社物业实现业态更新,建立健全村社联合招商机制,引导优质企业参与经济发展留用地项目建设和经营,打造特色小镇。利用海珠湿地周边经济发展留用地,集聚发展创新研发总部等高端产业。打造专业化、规范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的创新育成体系。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创新骨干企业,加快建设一批科技服务平台。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实现倍增,达到100万平方米。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会展、商贸、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以大型高端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等项目建设为重点,打造琶洲、江南西等商圈,发展多元化的现代商贸。建立以时尚设计、影视传媒、新闻出版、现代广告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促进文商旅体融合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和新业态,重点培育信息技术服务、新兴金融等产业。坚持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并重,推动互联网+”微信+”等业态发展,促进互联网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利用万胜广场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等载体资源,引入和培育各类创新投资基金,构建新兴金融集聚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到2020年,在新三板挂牌的创新型企业达到30家以上。

  营造助推创新发展的营商环境。围绕建设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完善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系,构筑创新企业、园区载体、科研机构、科技金融、政府服务多点联动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探索招商合伙人制度,全面整合招商资源,提高引资引技引智高端化水平。引进和培育国内外综合型地区总部、功能性机构总部,鼓励工业骨干企业在海珠区设立总部、研发设计中心、销售中心。坚持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并重,围绕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人才服务政策,创新人才引进、培养、选拔、激励、评价机制,打造人才发展梯队,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的协同创新。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重点投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探索设立海珠基金公司,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加强企业服务工作,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坚持生态立区,进一步增强宜居宜业城区品牌影响力

  按照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部署,高水平规划建设管理,强化城区品质追求,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适宜居住、适宜创新创业创造的美丽海珠。

  科学规划重点区域发展。进一步优化城区空间布局,推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突出作为广州中心城区的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促进全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协调发展。贯彻市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的发展规划,重点规划建设白鹅潭到琶洲岛东端二十公里精品珠江,高水平建设经济带、创新带和景观带。着力打造琶洲、南中轴及中大国际创新谷、海珠湾滨水区三大板块。推进海珠湾滨水区规划,延续广纸片区居住和商业商贸、凤凰片区创新产业发展的主导功能,强化滨水文化休闲功能,引导控制好沿江天际线、景观界面和建筑高度。优化海珠湾(沥)枢纽综合商务区城市设计。

  优化区域交通体系。编制区域综合交通规划,科学统筹交通建设管理。以环岛路为重点推进路网建设,加快环岛路未完成路段建设。推进江南大道南等断头路工程。摸查疏解交通拥堵点,完善街区交通微循环,疏通道路毛细血管。推进江海大道等15项道路升级改造项目,改善城区道路通行环境。结合道路建设、地下空间开发,统筹安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进黄埔涌桥、马涌西大桥、车陂路至新东隧道等6项桥梁、隧道工程,完善琶洲、广纸片区等重点区域的外联交通。推进地铁11号线海珠段土地征收,加密轨道交通线网。推广公共自行车,探索发展公共交通新模式。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以海珠湿地为核心,以74条河涌为廊道,构建形态多元、功能复合的中央生态区。保护海珠湿地,建设海珠湿地三期、四期,配合推进海珠湿地保护立法工作,加强湿地科普宣教和科研监测体系建设,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新优势。实施城区绿化升级改造,推进生态景观林、城市花景等绿化项目建设,打造赏花观景亮点,建设绿色社区。加强河涌截污、治污和后续管理,打击违规偷排和工业废水超标排放行为,力争到2020年实现74条河涌整治全覆盖,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打造生态水网。推进海绵城区建设,解决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等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逐步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技术改造。加强城市生态气候监测,改善环境质量,做好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推进锅炉、扬尘、油烟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实现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

  促进节约集约发展。统筹土地储备规模、空间,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强化用地保障。拓宽土地储备资金渠道,探索切实可行的资金筹措方式。规范教育、卫生、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等公建配套的建设、接收和使用。落实市城市更新“1+3”政策,促进城区更新与产业升级、历史文化保护有机结合,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强化建设引导和风貌管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稳妥推进条件相对成熟的城中村如沥村、新市头村、赤沙村、东风村等的改造。结合城中村三线整治,同步加快消防通道建设。推进危破房、旧厂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微改造,改善城区环境。

  加强城区精细化管理。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区环境,推动城市管理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从传统方式管理向智能化管理转变,按重点区域、内街内巷、城中村地区等分类实施,形成标准化、专业化、品质化、常态化城市管理机制。实施城区网格化管理,落实环卫保洁六定要求,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落实。建立城区管理数据库,实现信息联动采集和共享使用。构建建设、市政、绿化、河涌、住房电子化监督管理系统。持续开展三路三片区、城中村等地区综合整治。完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推广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回收,到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到40%,全区100%的街道达到垃圾分类良好以上标准。建立公安城管联合执法机制,增设社区便民车线路,加强六乱五类车源头治理,严查严控违法建设。

  (三)坚持为民共享,进一步增强幸福海珠凝聚力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和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把更多资源投向公共服务薄弱的老城区、城中村地区,推进民生实事和各项民生社会事业,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建设幸福海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建立公益性岗位优先帮扶就业困难人员的长效机制。稳妥落实国家、省、市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到2020年,实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8%。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全国、全省救急难试点工作,健全重点人群分类施保制度,落实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福利补贴发放,创新救助领域专业社会组织介入模式。加快养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完成老人公寓等民生工程,深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推动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逐步打造“10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拓宽住房保障覆盖面,鼓励住房租赁规模化经营,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实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深入推进卫生强区与健康海珠建设。加强出生人口监测预测,合理配置资源,推进区妇女儿童医院等的规划建设,着力完善东部地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加强基层卫生机构管理,打造紧密型、专科型区域医疗联合体,推动建立分级诊疗机制。健全全科医生制度,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医生多点执业,培育发展健康产业。落实全面两孩政策,创新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深化幸福家庭促进计划。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强化优生促进工程。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保障食品安全,对食品生产企业、食品重点经营主体、食品品种实施100%监督抽检。提高国民体质,加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各类体育场馆优惠和免费开放,形成城市10分钟体育圈。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发展体育服务业,培育体育社会组织,打造特色体育赛事品牌,推动大众健身。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推进文化名区建设,提升城区软实力。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广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做好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深化南华西等历史街区保护性整治,擦亮历史文化品牌,激发西部老城区发展活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按市要求推动四馆一园项目建设,建成开放区文化服务中心、区少年儿童图书馆,深入开展特色化全民阅读,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策划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节庆活动和大型赛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建设,提升岭南书画艺术节、广东岭南美术展等文化品牌。深度整合旅游资源,发展高端都市旅游业,打造黄埔古港古村等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建设公平普惠优质的教育体系,统筹教育布局。推进6所新增中小学的规划建设,加快五中、六中长风中学等15个校舍改扩建项目,着力促进东西部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优质高中建设,增创1—2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落实积分入学和政府购买学位政策,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全覆盖。实施公民办“2+1”牵手工程。健全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实现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比80%以上。促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探索与优质名校合作办学模式。深入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和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培育名校长、名教师,探索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和教育国际化新机制。

  完善社会服务管理。实施幸福社区提升计划。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20年,18个街道社区办公用房全部达标。推进区、街两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基地建设。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框架体系,创新服务项目,促进家庭综合服务专项化、特色化。强化以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基础,专项社工服务为支持的社工服务体系,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和使用机制。开展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出租屋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全面铺开出租屋智能门禁+视频、二维码电子门牌、微信公众号、流动人员信息系统建设。更加注重创新引领、共治共享,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格局,进一步推进平安创建社会化。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扩大基层法律服务范围。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提高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完善联动调解机制。强化应急管理、防灾救灾能力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防范和减少各类事故发生。

  (四)坚持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

  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等精神,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用重大改革措施增强发展信心、引导良好发展预期,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深化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管制度改革。完善智能化审批,建立市区并联审批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区政务服务大厅、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和市政务服务中心琶洲分中心的功能互补作用,实现审批服务就近能办、异地可办、全区通办。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实行绿色通道服务。在全区范围实施行政审批管理零收费,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实行企业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改革。探索实施企业名称登记制度改革。健全商事登记后续监管制度,完善企业年报公示、经营异常名录管理、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登记等工作机制。设立质量诚信红黑榜,将企业质量信息纳入社会诚信体系。

  深化社会治理改革。推进信访工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法定途径优先及诉访分离工作机制。创新出租屋分类和信息化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部门、街道的条块关系,根据不同类型街道的特点,探索形成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治理机制。完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运用新兴媒体平台,探索社区服务管理新模式。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投入方式,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推进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开展城市社区协商试点工作,完善社区居民议事会制度,搭建各方共同参与的协商议事平台,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善治的社区治理格局。

  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改革。推进以政经分开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探索建立以成员代表会议为核心的民主议事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联社、经济社内部管理机制。强化三务公开,探索加强对社务的有效监督制约。完善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监管平台建设,健全三资交易监管机制。

  (五)坚持依法治区,进一步增强政府执行力

  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严格按权责清单履职尽责,加强对权责清单的动态管理。坚持政府民主协商,健全决策咨询论证和政府法律顾问机制,探索建立第三方机构参与的决策风险评估制度,促进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健全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探索建立可溯源、可追责的重大行政决策档案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综合执法,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区政协及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健全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做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意见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

  建设高效政府。加强五大发展理念等新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抓新经济的本领。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建立统一的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设互联网+”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完成社区政务服务站建设,完善优化区、街、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打造一卡通行、一号接通、一格管理、一网通办、一窗办理五个一管理平台,引导居民和企业通过网站、微信等途径办理日常审批业务。加强奖惩考核和干部教育管理,坚决整治懒政怠政、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树立良好导向,增强政府工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建设廉洁政府。加强财政工作管理,厉行节约,保障财政平稳运行。推进政务公开渠道和方式创新,规范公开内容,完善公开流程,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和结果五公开。建立预防腐败清单制度,加强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专项经费等领域的廉政风险防控。强化行政监察,加大问责工作力度,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重大事项报告核查,持之以恒改进政府机关作风。

  各位代表、同志们,海珠区新一轮的发展已经启航,实现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关键在狠抓落实。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齐心协力,开拓进取,不断开创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新局面,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附件

                     名词解释

 

  1. 三路三片区:路、广州大道南、阅江路;广州塔片区、琶洲片区、海珠湿地片区。

  2. 四大主导产业:会展、商贸、科技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

  3. “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房地产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

  4. 新三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该系统由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运营,作为非上市股份公司股票公开转让和发行融资的市场平台,为公司提供股票交易、发行融资、并购重组等相关服务,为市场参与人提供信息、技术和培训服务。

  5. 多规合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高度衔接统一。

  6. 只征不转:对城市规划范围内成片用于生态、农业用途的非建设用地根据法定权限收为国有,但不改变其原有用途,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

  7. 六乱:乱搭建、乱摆卖、乱停放、乱拉挂、乱堆挖、乱张贴。

  8. 五类车:电动车(含四轮电动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含两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三轮车(含人力三轮车、黄包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改拼装报废车(含改装车、拼装车、报废车)。

  9. “一张图城市管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在图上标明管理区域、人员、标准、责任,完成人员入图、城市部件入图、联动管理入图,做到城市管理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响应、及时处理、及时反馈,实现管理无盲区、事事有人管。

  10. 国际生态学校:国际上面向青少年最大的环境教育项目,是中国加入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后,首次在中国启动的全球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旨在帮助学校改善环境、节约资源。

  11PM2.5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PM2.5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细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浓度表示空气中这种颗粒物的含量(单位一般为毫克/立方米),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12. 五大险种:五种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13. 一站两点:文体工作站、国民体质监测点、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

  14. 医疗联合体:为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的医疗资源共享机制。通常一个医疗联合体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组成。

  15. 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将由工商、质监、税务部门分别核发的不同证照,改为一次申请,由工商部门直接核发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16. 三资:资金、资产、资源。

  17. 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18. 两学一做: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19.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 中国制造2025: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中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21. 互联网+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22. 三中心一体系: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23. 三大战略枢纽: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24. 一江两岸三带:以珠江为纽带,把沿岸的优势资源、创新要素串珠成链,构筑两岸经济带、创新带和景观带。

  25. 黄金三角: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

  26. 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27.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8. 物联网:通过传感设备和通讯工具,采集声、光、热、电、位置等信息,将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对物体进行远程监视、控制、诊断和维护,进而实现管理、控制、营运一体化的网络。

  29. 15项道路升级改造项目:江海大道、东晓南路(昌岗立交南洲路)、瑞康路、仑头路、石岗路、小洲东路及小洲南路、宝岗大道南(昌岗路江燕路)、童悦路、南洲路(广州大道华快桥底)、客村立交、新港东路立交、石榴岗路(江海大道东路)、荔福路(宝岗大道工业大道)、江晓路(东晓南路江南大道南)、南华东路(江南大道北滨江中路)。

  30. 6项桥梁、隧道工程:黄埔涌桥、马涌西大桥、石榴岗涌大桥、车陂路至新东隧道、快捷路二期(新西芳村大道)、东晓路南延线。

  31. 海绵城区:城区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32. 市城市更新“1+3”政策:《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及《广州市旧村庄更新实施办法》、《广州市旧厂房更新实施办法》、《广州市旧城镇更新实施办法》。

  33. 三线:电线、电话线和有线电视线。

  34. 环卫保洁“六定”:定工作标准、定责任分工、定任务成本、定经费保障、定三包责任、定激励机制。

  35. 四馆一园:广州博物馆新馆、广州美术馆、广州科学馆、广州文化馆和岭南大观园。

  36. 公民办“2+1”牵手工程:组织区内两所(或一所)公办学校与一所民办学校结对,在学校文化、制度管理、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德育工作等方面开展帮扶活动,以提高民办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37. 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在全面实施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再整合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实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

  38. 两证整合:将个体工商户登记时依次申请,分别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税务部门核发税务登记证,改为一次申请、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一个营业执照。

  39. 社区居民议事会:社区居民会议的常设议事决策机构。议事会受居民(居民代表)会议委托,在授权范围内行使本级事务的议事权、决策权。

  40. 三务:党务、社务、财务。

  41. 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附件:
相关文章
访问总数:-人次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主办: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海珠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粤ICP备05083207号-1网站标识码:4401050003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