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并进,海珠区教育局助力三市四地特教普惠发展
特殊教育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位置不可或缺,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近年,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局精准聚焦教育帮扶的关键领域,通过机制构建、师资锻造、教学研磨、内涵深化、硬件升级等五方面综合施策,依托区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等特教专业力量,对梅州市大埔县、丰顺县,湛江市廉江,和清远市清新区三市四地特殊教育进行全口径全方位深度融入式帮扶。两年来,海珠区特殊教育专业团队深入受援地开展实质性帮扶活动16次;仅2024年,廉江特校教师参加湛江市级教学基本功大赛、论文、微课、案例征集等获奖18项,其中4项荣膺省级殊荣;廉江、清新、丰顺、大埔等地9所学校(幼儿园)携手海珠区学校共推省级内涵项目建设,帮扶成效显著。
机制为基,铺设教育帮扶新车道完善的机制能确保帮扶活动的有序性和持续性,是帮扶工作的基石。两地教育行政部门分别成立基础教育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把特殊教育纳入帮扶内容。海珠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启能学校勇挑重担,成为特殊教育帮扶核心力量,在区教育局“百千万工程”专班精心指导下,依据《海珠区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大埔丰顺廉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海珠区教育局关于推进落实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构建了海珠与帮扶地互访互研、资源共享、共进共荣机制。每学期初,双方都会制定详尽的实施方案,明确帮扶内容、方式、时间节点及责任分工,确保帮扶工作有条不紊、高效推进。帮扶过程中,启能学校积极争取区教育局、区残联等职能部门上下联动支持,区教育局领导多次到学校实地调研解决帮扶工作瓶颈问题,亲自带队到区残联共商共研,为帮扶工作铺路搭桥。
名师领航,驱动特教管理新升级实践证明,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效果明显。海珠区教育局精心选派具有26年特教工经验的陈瀚凌主任先后前往廉江市和清远市清新区开展融入式支教。陈主任是省、市、区教育学会特教专委会理事,广州市特殊教育优秀骨干教师、市特殊教育特约教研员、市特教“优才”项目课程组成员,多次担任广州市融合教育骨干师资培训班及特教“青苗”项目讲师,主持参与省市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素养为受援地区注入了强劲动力。她深入调研诊断当地特殊学校教育管理、教学教研、教师成长、学生发展、评价激励等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操作性高的改进建议,并依托海珠区融入式支教团队以及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特校团队的强力支持,以廉江特校为中心,辐射带动湛江市9所特校深推四个“优化”:一是优化学科课程与教师专业分工,从根源打通行政管理与专业发展的通道;二是优化教研安排,帮助学校成立学科组,规范教研开展,两次到遂溪特校开展教学指导;三是优化精准教学,协助湛江开展特教教师教学专题培训,指导廉江特校为全校学生建立“一生一案”,落实特殊学生个别化教育(IEP);四是优化育人环境,面向两地家长开展《与校同携手,与孩共成长》培训,协同学校组织助残日亲子活动,营造家校共育氛围。海珠特教相关支教活动被《南方日报》《湛江日报》、雷州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获得良好社会效益。
海珠区启能学校陈瀚凌主任受邀参加湛江市教研室组织的全市九所特校行政教师培训活动
师资培育,激活特教专业新动能师资培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海珠区教育局三管齐下帮助受援地搭建起“全员—干部—种子”三级师资培训体系。一是助力受援地建立特教师资常态培训机制。海珠区教研院向受援地分享了海珠13年特殊教育教师全员培训经验及策略,为受援地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陈瀚凌主任协助湛江市教育局面向全市9所特校先后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基本功、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基本功大赛,培训辐射面800人次。二是助力受援地提升特教干部管理能力。海珠区特教团队坚持每年4次送教帮扶地,区特教资源中心、启能学校先后为受援地送出《共创优质资源中心,推动N+内涵建设》《以课程推动学校内涵建设》等多个专题讲座,同时通过云分享打破时空限制,与受援地共享大咖专业盛宴,如2024年海珠与受援地共同聆听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周细中教授《看见需求,关爱癫痫》的专题讲座、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东省儿童康复专科联盟提供的《如何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如何提升孩子的讲话能力》康复专题讲座;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赵斌院长《推进融合教育的误区、逻辑与路径》讲座等,让受援地干部教师耳目一新。2024年9月,海珠区特教团队联动清远市清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团队一行前往贵州贵定、福泉、瓮安三地开展特教交流,《推进优质资源中心建设,实现区域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培智学校个别化教育与课程改革之路》《以“合”力,促“活”力——贵定特教资源中心建设》《贵定特校课程建设》《福泉特教资源中心建设的做与思》《福泉特校课程建设探索》《关爱无距离,温暖送到家——瓮安县送教上门工作》等多个讲座分享,让六地特教人心潮澎湃,不断擦出推动特教高质量发展的思维火花。三是助力受援地深化特教种子培育。启能学校先后引入2名受援地优秀干部到校开展沉浸式跟岗学习,跟岗干部每周跟岗上课14节,听课35节,全身心投入区校培训、教研活动、课题研究,参与视导调研活动40节次。徐永海校长吸纳了7名清新区特校、大埔县特校管理干部、骨干教师成为“广州市徐永海名校长工作室”入室弟子或网络学员。上述举措不仅提升了帮扶地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更为当地特殊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聚焦教研,拓展特教内涵新维度一是教学共研促提升。为强化受援地特殊教育内涵建设,双方深入开展“双线集备”和同课异构活动,靶向直击课程建设和教学教研核心。海珠特教团队多次组织骨干老师到受援地送课,何淑莹老师的《存钱罐》、李广桥老师的《家中财物保管好》、罗婉媚老师的《身份证件的用处》、陈瀚凌老师的《认识男女厕所标志》《多彩的家乡——清远》等优质课例示范打开了湛江、清远教师的教学新视界。此外,海珠区特教资源中心、启能学校还邀请受援地参与融合艺术节、普特融合案例征集活动等。教学共研活动加强了双方的合作与交流,双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在共同研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提升。二是项目共建争省优。以广东省特殊教育内涵建设为契机,海珠区主动联系大埔、丰顺、廉江、清新等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一把手,物色特教基础扎实的中小学校、幼儿园联手开展特教内涵项目共建,区内4所学校先后与受援地9所学校牵手成功申报广东省特殊教育内涵建设项目,项目申报成功率100%。其中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协同清远市清新区太和镇中心幼儿园、太和镇第四小学、鱼坝学校与区内3所学校,成功申报“广东省孤独症教育研究基地”;启能学校主动邀请廉江市特殊教育学校、梅州市大埔县特殊教育学校等参与广东省“优质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项目、广东省特殊教育精品课程《培智学校劳动与财经素养融合教育课程》项目建设,参与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向核心生活能力培养的培智学校国家课程综合化实施研究》研究;海珠区梅园西路小学邀请廉江市石岭镇第二小学、丰顺县千顷学校成功申请省随班就读基地校、资源教室课程2个项目立项;海珠区海印南苑幼儿园联合大埔县第二实验幼儿园、丰顺县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成功申请省随班就读基地园立项。海珠区9所学校(含区教研院、中小学、幼儿园)也先后获评广东省随班就读示范校(园)特教教研基地学校,由学校领衔研发的6个课程获评广东省特殊教育精品课程。项目的成功申报不仅提升了受援地学校的知名度,更为他们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内涵建设有力托举了两地特殊教育质量。
优化配置,焕发特教办学新气象针对受援地特殊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海珠区灵活调配内部教育康复资源并积极牵线企业进行捐赠。2024年,先后向廉江市特殊教育学校捐赠了两批专业康复训练器材和教学用具共计万余元,为廉江特校20名特困学生争取20000元捐款作为生活补助;向清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捐赠了价值17000元的100套冬装校服。这些捐赠有效改善了受援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及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特殊教育帮扶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坚信通过不断创新帮扶方式和方法,定能为特殊教育均衡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秉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为受援地学校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帮扶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