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0日,由国家林草局湿地管理司指导,中国湿地保护协会主办,区湿地办承办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4”)“中国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发展”分论坛在湖北武汉成功举行。国家林草局、“国际湿地”中国办事处、中国湿地保护协会、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成员单位及相关专家等各方代表近千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论坛。该论坛是本次大会20个东道国活动之一,是对大会“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的深化。区湿地办作为国家湿地公园的领头羊,十年以来取得的湿地保护建设成就和本次承办工作的突出成效获得国家林草局及各方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前期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一)经历层层选拔,成功脱颖而出
早在一年前,我办主动参与本次COP14大会东道国活动海选征集,积极联系国家林草局和中国湿地保护协会,论坛选取国家湿地公园这一主题,既紧扣大会主题又彰显自身特色,更是国家湿地公园经过十多年实践以来,首次系统回顾、总结和面向国际的发声。经过激烈的角逐及层层审核筛选,最终“中国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发展”分论坛申办成功。
(二)精心谋划部署,有序做好各项筹备工作
论坛确认获选后,立即成立以区湿地办为主体,联动支持单位等协作方的工作小组,紧密联系国家林草局和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及时掌握论坛最新动态和要求,科学地对相关工作进行分类,高效应对各种变化,严格把关各种材料,全力做好沟通协调、宣传推广、会务接待等工作,高质推进各项筹备任务。
(三)强化责任担当,成功争取资金和专家支持
区湿地办作为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秘书处,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更好地分享中国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发展的智慧,海珠湿地强化责任担当,成功邀请了最高人民检察院、重庆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专家及联盟成员单位代表参与并进行主旨演讲,汇聚湿地立法专家、湖北和苏州的地方湿地管理单位负责人、公益项目负责人参与沙龙讨论,既从公益诉讼、科学定位,前沿技术,基层实践等方面介绍了最新动态,又从法律解释、区域管理、科普宣教、公益参与等方面探讨湿地的合理利用,全面体现了国家湿地公园的特色亮点和实践成效。
(四)克服重重困难,提前派员前往武汉隔离
受10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东道国活动改为线上举行。为紧抓向国际宣传海珠生态建设成果和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成效的机会,进一步增进与众多国家湿地公园的交流和联系,彰显海珠乃至广州生态保护的坚定决心、强大执行力和对《湿地公约》COP14的全力支持,我办始终坚持线下举办活动,制定了不同的应急预案。在已派出大部分员工支持本地防疫工作、人手极其紧缺的困难下,我办做出了艰难抉择,决然选派工作人员提前到武汉按要求自行隔离。我办派出的团队身处异地,一边在酒店隔离一边始终积极主动排除万难,不分昼夜,创造条件为论坛做好充分准备,全力以赴确保论坛顺利如期举办。
二、取得的成效
(一)分享优秀案例,展示生态建设中国经验
论坛上,海珠湿地以《十年答一卷,绿心开新篇》为主题,诠释了海珠湿地用十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保护发展之路。分享了湿地共建、共治和共享方面的工作经验和案例,向国内外湿地同仁宣讲中国湿地故事,探索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助力湿地保护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建设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城央湿地。系统梳理湿地内的39条河涌,完整恢复珠江三角洲发达的水网系统,恢复潮间带水文过程,让河道实现自由呼吸。通过“基、果、水、岸、生”五素,构筑万亩垛基果林湿地,挖掘和传承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已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积极申报国际重要湿地。
二是广州在城市绿色发展道路上,已经走出了独有的“海珠经验”。海珠湿地以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完整性为恢复目标,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结合人工修复,成功在广州塔下面为鸟儿们安了家。植物从294种增加到835种,鸟类从72种增加到187种,昆虫从42种增加至738种,近两年接连发现昆虫新物种,均以“海珠”命名,同时,今年的昆虫调查又发现了9个中国新纪录种(包括1个新纪录科和3个新纪录属)。这里已成为各种野生动植物五星级的家园!
三是形成政府主导、保护与合理利用相协调、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海珠模式。通过统筹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布局,保障原住民利益,与公众共享开放绿色空间,携手企业共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圈,促进周边成为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联动发展与共建共治共享,取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效益。
(二)勇当先锋表率,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同时,海珠湿地还以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秘书处的角度,回顾了联盟成立五年来取得的优异成绩。海珠湿地作为联盟秘书处,五年来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勇当中国湿地公园先行者,积极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努力探索“湿地+”,并在创先联盟品牌建设、交流合作、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等方面,获得了显著成效,交出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得到了联盟各单位的一致认可,形成了中国湿地经验模式范本。
(三)获得多方肯定,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进程
本次论坛得到国家林草局、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及湿地同行的高度赞扬和肯定。不同于其他活动较多偏向于探讨湿地保护和修复技术或进展的是,该论坛以国家湿地公园这一创新的湿地保护形式为出发点,从立法、执法、湿地定位与管理的思考、修复技术探索、典型案例经验总结到区域管治、公益社团参与等各个方面,回顾总结了十多年以来的国家湿地公园实践和成效,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经验,分享湿地保护与发展的智慧,为国内外湿地保护工作提供新的思路。打破人与自然的隔阂,邀请社会各方共建共治共享,是湿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也是国家湿地公园蓬勃发展的关键。该论坛是对本次《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的深化。
(四)占据媒体头条,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
由于内容丰富,参与人员专业、全面,主题与大会主题贴切,本分论坛是众多东道国活动中参与人数最多,反响效果最好的活动之一,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举办之前,新华社全媒+发布了《湿地之美丨广州海珠湿地》专题报道,新华社湖北分社预约采访;举办当天,论坛会场挤满了大会媒体记者,一度形成水泄不通的场面;论坛后,各专家与会者成为各媒体争相采访的对象,是驻场媒体报道和采访最多的一个论坛。截至11月15日,已有新华社、长江日报、中国绿色时报、湖北日报、广州日报等全国、地方、专业、大众等各类权威媒体对本论坛进行了23次图文并茂的报道,取得良好的宣传效应。
三、《湿地公约》COP14推进湿地保护的中国主张
11月5日,由中国承办的《湿地公约》COP14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主会场中国武汉和分会场瑞士日内瓦同时举行。这是我国首次承办这一国际湿地盛会。本届大会的主题为“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习近平主席指出,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一是要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敬畏自然,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二是要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进程,加强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健全合作机制平台;三是增进湿地惠民全球福祉,发挥湿地功能,推进可持续发展。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湿地保护已取得历史性成就,湿地面积达5635万公顷,构建了保护制度体系,出台了《湿地保护法》。中国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通过了《武汉宣言》
会议正式通过《武汉宣言》,呼吁各方以强烈意愿和实际行动,促进各类湿地的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 宣言指出,自《湿地公约》缔结51年以来,尽管已指定2466个国际重要湿地,认定了43个湿地城市,发起了19项区域倡议,各方为实现湿地持续保护做出了许多努力,但全球自然湿地面积仍然减少了35%。 宣言呼吁,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的立法和执法,并为评估和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做出努力;开展湿地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自然资产评估和核算;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地管理城市和郊区的湿地,酌情建立湿地公园或湿地教育中心;采取湿地保护和修复措施,以应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等。
(三)达成《2025—2030年全球湿地保护战略框架》
《2025-2030年全球湿地保护战略框架》明确,将确保第五期战略计划与第四期目标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并聚焦湿地保护和修复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方面的作用,加快推进湿地保护和修复行动,遏制湿地退化。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包括能力建设、技术和科学合作与交流等。战略计划的制定将充分协同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气候变化目标、“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计划、政府间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科学政策平台等最新进展。
四、对海珠湿地的启发与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结合本次大会主题和湿地保护发展方向,展望未来,海珠湿地将继续探索城央湿地的保护之路,促进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融合,打造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发展的重要展示窗口。
二是继续开展申报“IUCN”绿色名录和国际重要湿地工作,跨出国门,聚焦全球目光,向国际社会彰显中国经济与生态发展齐头并进、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优化改善,成为大都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样板。
三是籍深圳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之机,海珠湿地加快建设国际湿地馆,广深联动,共同推动国际湿地保护交流合作。
特此报告。
广州市海珠区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
2022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