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水务局用心学党史 为民建设美丽水环境
2021年,海珠区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综合运用行政、法治、工程、科技等多种手段着力解决群众身边水环境“急愁难盼”问题,推动全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人民群众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环境支撑。
坚持创新思维,变按部就班为示范引领
海珠区不断强化河长制平台,扎实做好“规定动作”,创新拓展“自选动作”,变墨守成规、按部就班为敢闯敢试、创新引领,推动河长制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一是夯实河长办力量,保障河长制落地见效。2017年,海珠区成立区河长办,设立河长制工作专职办事机构“海珠区河长制监督管理中心”,从区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区河长办综合组、污染防控组、排水单元达标攻坚组、违法建设整治攻坚组。构建起由166名区、街、村(居)三级河长、1602名治水网格员、54名民间河长全覆盖,公众齐参与的立体治水网络,为碧水攻坚夯实组织保障。2018年、2019年,海珠区连续两年荣登“广州城市治理榜”,荣获2019年度市河湖长制考核第一名。
二是创新“河长制+”模式,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2019年,海珠区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河道警长制”,实现环境监察执法与公安执法联动衔接,形成对水环境违法行为的强大震慑力,有效保护治污成果,为省、市全面推广河道警长制贡献了“海珠经验”。至今累计破获重金属偷排、非法倾倒污染废物、私设暗管排污等典型案件6宗,刑拘4人,逮捕2人,取保候审2人。2021年,海珠区在全市首度建立推行区、街、村居三级“合流渠箱渠长制”,将其纳入河长制考核,推动全区雨污分流工作稳步向前。
三是拓展社会资本参与渠道,治水治城融合发展。与区城市更新、规划部门一同督促地块开发企业将不达标河涌治理、滨水空间提升改造、海绵城市等涉水要素纳入开发成本,运用社会资本推动河涌治理,最大限度避免市政重复建设和水体重复污染。例如结合周边地块开发,推动实施赤岗涌碧道建设,为群众打造高质量生态休闲滨水空间。借力琶洲互联网聚焦区发展,由市土地开发中心出资,实施琶洲西区园艺场涌水系整治工程,筑牢防洪安全屏障,建设优美水景观,让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通过引入越秀集团、珠光集团参与水环境治理,大沙涌也将迎来美丽蜕变。
四是尾水利用和群闸联控并举,推动水更清岸更绿。“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海珠区大力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推动南丫围涌和西江涌、石溪涌和瑞宝涌实现水体单向流动,再通过群闸联控和潮汐动力,引入珠江水进行补水换水,河涌重现了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景象。创新沥滘污水处理厂尾水资源利用,每天约70万吨达标尾水源源不断注入内河涌,对改善河湖水质,提升水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我区结合城市更新、地块开发,探索推动住宅小区自建污水处理设施纳入公建配套建设内容。
坚持系统思维,变末梢治理为标本兼治
海珠区坚持系统治理,统筹左右岸、上下游、干支流污染防治,扎实推进“散乱污”场所、涉水违法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全面推动雨污分流建设,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转为综合施策、标本兼治。
一是铁腕整治源头污染。2019年以来,累计清理河湖杂物12.2万吨,关停取缔“散乱污”场所8423家,清拆整治涉水违法建设约97.4万平方米,河湖面貌和水质发生根本性、全局性好转。东朗断面水质年度均值历史首次达标Ⅲ类,15条黑臭河涌全部消除黑臭并达到“长制久清”标准。大干围涌、海珠湖及内河涌治理成效被编入生态环境部、住建部纪录片《再造清水绿岸共建生态家园——记三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
二是全面推进雨污分流建设。以厂网畅通为目标,“一盘棋”推动城中村截污纳管、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公共管网完善等固本强基的水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雨水入河涌,污水全收集,收集全处理,处理全达标”。完成16条城中村截污纳管项目,目前排水单元达标率69.36%,73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项目总体进度85%;累计新建排水管道3178公里,雨污分流改造670公顷,排查修复3860个排水管线隐患点。随着截污闸逐步打开,雨污分流效益正逐渐显现,河涌水质越来越清澈,令群众烦恼的易涝点也得到了根治。
三是以碧道建设引领打造江河安澜、秀水长清、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目前我区已建成碧道55公里,防洪排涝基础能力显著提升,为群众高品质打造集观水亲水、休憩游玩、传承龙舟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滨水空间。治理后的大干围涌再度举办龙舟盛事让当地群众喜笑颜开,海珠湿地碧道在2020年被水利部作为“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在全国宣传,阅江路碧道为省、市碧道建设提供了“海珠样板”,成为群众幸福生活新的增长点,成为推动琶洲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引擎”。
坚持人民思维,变单兵作战为全民共治
海珠区坚持“治水为了人民,治水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党建的组织优势和河长制的制度优势,统筹各方力量,水环境治理保护工作从水务部门单打独斗转向党政引领、企业主体、全民共治。
一是建强党建阵地,凝聚团群力量。各级党政“一把手”带头履职尽责,发挥“头雁效应”;优秀党员干部长期驻扎治水一线,倾听民意,为民解忧;建立海珠区机关党群服务分中心(马涌东闸)和琶洲新时代驿站,发挥党建的政治引领作用,组织党员群众、民间河长及青少年志愿者广泛开展“青河卫士”“河小青”“民间河长巡河”“听党话 跟党走”等多种形式党史学习教育及为民办实事活动。
二是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通过学习强国、人民日报、中国水利报、南方日报、海珠发布等中央、省、市、区媒体平台,聚焦水环境治理,挖掘宣传工作亮点和河长优秀事迹;大力曝光涉水违法典型案例,形成强大舆论攻势。2019年以来,国家、省、市级媒体报道海珠区治水成效221次,其中,国家级58次,省级47次,市级116次。我区荣获2019年度市河长制工作公众评价第一名,公众爱水护水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社会共识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