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全民健身 提升群众获得感 检验主题教育成效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海珠区聚焦主题主线,牢牢把握总体要求,坚持学做结合、查改贯通,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民健身、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具体实践中,检验初心、践行使命,推动主题教育走心走深走实,让群众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以实干实绩检验主题教育成效。
一、创建“体育+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随着人民群众强身健体意识的增强以及对体育活动赛事的热情日趋高涨,立足海珠区位优势,精心谋划,探索“体育+文旅”发展模式,强强联手,深度融合,丰富全民健身活动载体,在突出特色亮点上下功夫,产生1+1>2的效果。一是创新海珠环岛水上游线路。主办“魅力海珠 环岛畅游”海珠环岛游深度体验活动,首次将水上游线延伸到珠江后航道,将近年海珠区城市品质提升和创新发展成果“串珠成链”,形成完整的“环岛”旅游线路,由180人组成深度体验团搭乘金舫号游船零距离感受海珠城市魅力。二是以“体”促“旅”持续发展。2019“走读自然”海珠湿地徒步大会活动首次整合海珠湿地、广州塔、环岛轻轨、珠江琶醍艺术创意区、啤酒博物馆和黄埔古村等地标性景点资源,打造1314(一生一世)幸福海珠旅游线路,引领健身休闲旅游长远发展。三是亮相“高精尖”展会。首次在2019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设置“海丝路·珠江潮”非遗展示区,彰显海珠区“体育+旅游+文创”丰硕成果。其中,最为特色的广州塔“潮墟”展览成为“夜间经济”的项目标杆,以时尚灯光夜市为载体,推行沉浸式文化体验,成为继“垂直马拉松”后的新IP。四是推动“体育+文化”产业纵深发展。首度与产业园区合作办赛,丰富品牌内涵,2019 广州•海珠美式9球国际公开赛以男女混双的赛制,吸引世界排名前八、中国排名前八的女子选手以及中国排名前十六的男子选手参赛,通过竞赛表演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
二、构建10分钟健身圈
一是摸清底数。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深入18各街道265个社区开展体育场地普查,实现底数清,情况明。目前,全区共有体育健身场地1640个,总面积160万平方米,健身路径476条,社区体育公园18个,晨晚练点226个,公共足球场11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约75万人次。二是科学规划。从改善民生入手,围绕群众关注的问题,针对老城区用地资源紧张的难题,坚持把建设社区体育设施纳入每年惠民实事的计划之中,以满足群众就近锻炼的需求作为主题教育的落脚点,扎实推进区内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多次组织专家实地勘察,重点关注社区的小广场、小公园、绿化带等边角地,并对适宜安装健身路径的区域公开征求群众意见,因地制宜,措施得当,2019年超额完成任务,完成新建及拆除重建54条健身路径和28张乒乓球台,改造2片七人制社区足球场、3片羽毛球场、1片篮球场和2片七人制足球场,打通全民健身的“最后一公里”。三是规范管理。高度重视社区体育设施安全问题,严格按政府采购程序公开招标选定合资格供应商承接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研究制定社区体育设施维修制度,坚持属地原则,加强日常巡查,发现隐患,立行立改,不断提升设施的管理维护水平。
三、提高全民健身服务效能
一是提升惠民服务水平。目前,海珠区47家社会场馆纳入“群体通”,区属各体育场馆坚持“双14”惠民开放,承接各类文体活动近百场,每年惠及群众60万人次。创新救生服务外包管理模式,加强统一管理救生员,曾在全省场馆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到2019年为止,宝岗游泳场已连续35年未发生重大溺水伤亡事故。二是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以“全民健身月”“市民徒步日”“广州户外运动节”为契机,发动各街道社区组织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掀起区内全民健身热潮。加大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力度,省健美操锦标赛、“市长杯”系列赛预选赛、七人制足球赛、老年人运动会、村社篮球赛等广受群众好评,参与热情高涨。积极组队参加广州国际龙舟赛、横渡珠江等市级以上赛事活动,圆满完成广州马拉松赛海珠段的安全保障工作,组织群众在赛道沿线呐喊助威、气氛热烈。三是强化科学健身指导。加强“一站两点”建设,举办科学健身大讲堂,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及上岗常态化,成为基层全民健身的宣传者、科学健身的指导者、群众活动的组织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领者。目前全区共有持证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277人,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将近25.3名,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街道量占比100%。积极发挥区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的引领作用,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和数据跟踪,依据体质监测开具的运动处方,科学健身的意识逐步深入民心。(海珠区文广旅体局李颖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