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的新生活
梅州市大埔县西河镇汶水村的小康之路
曾经的汶水村,是一个贫困落后交通闭塞的小山村。现在的汶水村,低矮破旧、四面透风的土坯房变成了红砖白墙、宽敞舒适的小楼房;坑洼不平、狭窄弯曲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平坦宽阔、干净整洁的大马路……精准扶贫对口帮扶以来,汶水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空心村”现如今成了萦绕在众多外出务工人员心间的乡愁,回到村里搞建设的多了,逢年过节村里也更热闹了。
修路建房,筑牢乡亲们的根
汶水村是大埔县西河镇最偏远山区的一个行政村,进村开车都需要走40分钟的山路,山路十八弯,狭窄陡峭,经常有土石掉下来,汛期随时都有山体滑坡的可能,全程也没有可以会车的地方,有一处下坡直对悬崖,“速度稍快就感觉要冲下去,十分危险!”第一次进村的扶贫干部吓得冒出了一身冷汗。村内唯一一条主要道路还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一到下雨天泥泞不堪,晚上黑漆漆没有一丝光亮,而汶水村的村民世代都要通过这条路生产生活和与外界交往联系。现如今,道路平整了拓宽了,装上了新路灯,开通了“村村通”公交客车,山路旁边还挖了排水沟,便利了村民的生活,确保了出入安全。
建档立卡贫困户谢万就所居住的是有着近三百年历史的土胚围屋,因年久失修,每次刮风下雨总是担心房子倒塌。去年的一天大雨过后围屋房顶和墙壁轰的一声倒塌了下来,而他早已搬进了贴着白瓷砖和吊顶的新房子,家家还通上了自来水,“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和家人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以后再也不怕刮大风下大雨了,再也不用在外租房过年了。”说到现在的住房情况,谢万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仅仅是汶水村贫困户住上好房子的一道剪影。2016年以来,通过危房改造项目,全村共完成危房修缮改造19户,拆旧重建2户,贫困户危房改造率达91.3%,全面落实了安全住房有保障的总要求。
发展经济,稳步壮大中的基石
汶水村位于粤闽交界处,地理位置偏远,海拔较高,传统种养殖产业发展受限,对口帮扶后,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扶贫资金入股西河镇漳北电厂、西河镇旅游开发服务公司等形式,发挥资金最大效能。入股收益纳入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分红,原村集体收入仅3万余元,现村集体每年可增收12.08万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为了方便群众生活,村里计划再修建一条道路与县道相接,建成后村里到镇上的时间又可以缩短十来分钟。”村支书兼主任黄春申说到。村集体经济得到壮大,乡村治理的基石也得到进一步夯实。
这些年,村子里大部分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剩下留在村里的主要劳动力依靠种植水稻和烟叶为生,为了更好的帮助生产扩大产量,扶贫干部每年组织专家给农户进行农业技术培训,还组织干部职工团购大米等农产品,销路不愁了,农户们也渐渐有了稳定的收入。
弱有所扶,小康路上一个不少
今年67岁的黄早生是上汶自然村的一名五保户,享受政府托底保障。“我现在每个月可以领取五保金852元,养老金170元,另外还有一些政策性补贴,每个月总共能享受政府津贴补贴上千元。” 黄早生微笑着说。现在每个月还有100元的交通补贴,他经常乘坐“村村通”公交客车到镇上赶集。“现在出大山方便了,买点生活用品也方便多了,真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建档立卡贫困户谢万周家庭5口人,3个小孩均在上小学。夫妻两人为了照顾小孩上学租住在镇上,靠打零工维系开支,家庭生活十分拮据。对口帮扶后,扶贫干部帮助其申请教育补助,推荐外出就业,一方面减轻子女上学来带的压力,一方面想方设法增加其家庭收入。现如今,每年教育补助金就可以拿到9000元,扶贫资金入股分红有上万元,再加上务工,年人均收入已上万元,日子越过越好。“要是没有扶贫政策,没有政府的关心,我都不知道怎么来撑起这个家。”谢万周满怀感激的说到。
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实现100%政府兜底保障,因学、因病等困难家庭均能够获得相应的政府补贴救济,村民身上的担子轻了、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珠区分局 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