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深入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的重要指示精神,海珠区围绕“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要求,坚持党建引领,以投放点优化提升、打造特色示范、培养良好习惯为重点,多措并举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辖区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一、高标定点,打造特色亮点分类品牌
(一)全面优化点位,改善投放环境。印发《海珠区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优化提升工作方案》,按照“美化、亮化、绿化”要求,完成1483个投放点升级改造。以垃圾分类“回头看”专项行动为契机,对全区垃圾投放点全面排查梳理,建立“一点一档案”,认真听取居民意见,合理确定点位布局,使垃圾有临时落脚的“家”,让居民投放垃圾更舒心、更愉悦。
(二)打造示范亮点,凸显海珠风采。高标准建成第二批星级投放点100个和厢房式投放点261座,辐射带动全区投放点精细化管理、精心化服务水平提升。按照特色引领、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建成沙园街+南华西街“老城区新活力”、琶洲街“城中村示范样板”、素社街“岭南风情”4条特色线路;结合垃圾分类投放处理、资源回收利用、科普教育等内容,打造6条示范线路,进一步展示海珠垃圾分类新时尚。
(三)抓好前端投放,落实“精准分类”。率先推行“破袋投放”分类模式,各街道落实“一桶三员”开展常态化站桶督导,对厨余垃圾开袋检查、破袋投放,做到“检查在点位、督导在点位、宣传在点位”,不断提升小区生活垃圾分类精准度。
二、高效运转,完善全链条式分类体系
(一)坚持“一类一策”,确保专收专运。全区设立厨余垃圾、大件垃圾、园林绿化垃圾、有害垃圾等各类垃圾收集点683个,规划设置分类收运路线176条,配备分类运输车929辆,采用“小车进社区、大车统一运”和“公交式”专车收运,严格落实“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专运、桶车一色”,不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
(二)构建“四中心一平台”,促进回收利用。建立完善大件垃圾回收处理中心、园林绿化垃圾回收处理中心、木质垃圾回收处理中心、废旧玻璃分拣回收中心等信息交易平台,联合区供销部门加大废旧玻璃、金属、塑料、纸张、织物等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力度,2021年度月均回收处理大件垃圾485吨、园林绿化垃圾185吨、废木材1723吨、工业布碎垃圾1.1万吨,全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40%。
(三)打好督导“组合拳”,强化长效管理。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辖内小区、责任单位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全覆盖检查指导;组建专项队伍,着力加强内街巷、城中村垃圾分类和环卫保洁巡查督导,提高主动发现问题、整改问题的能力;建立问题定期通报机制,及时督促属地街道落实整改。
三、高频宣传,营造全民参与分类氛围
(一)开展特色宣教,提升参与积极性。广泛发动党员、志愿者参与开展“百场活动进社区”“垃圾分类全民行动日”“手把手上门教分类”等特色宣传活动,2021年累计组织开展宣传活动3027场次,入户宣传超180万户次。精心打造海珠区新时代驿站•新时尚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创新运用弧幕LED、地面沉浸式游戏、电子触摸屏等体验方式,提升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参与度。
(二)抓好易感人群,环保理念入童心。坚持“从娃娃抓起”,持续推动垃圾分类进校园。联合区教育局组织全区121所中小学校参加“争当新时代垃圾分类小先锋”活动,在195所幼儿园同步开展垃圾分类教育活动,覆盖学生数量达87.7万人次,进一步增强学生规范投放垃圾的意识,利于从小养成正确分类好习惯。
(三)举办专项培训,增强各行业意识。开展全方位、多层面、密集型的培训和宣讲,发挥以点带面作用,提高各行各业垃圾分类意识。全区先后组织法规和知识宣讲及培训892场次,覆盖社区居委会、机团单位、物业公司、保洁公司、农贸市场等2.6万人次,营造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海珠区城管和执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