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要闻 > 部门要闻

营商环境做优不止步 司法行政能动再加速

发布日期:2024-06-28 17:54:36 来源:海珠区司法局
分享到:
浏览量:-

  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下,海珠区司法局以“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为理念,持续围绕企业所需所盼积极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在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创新法律服务模式、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出真招硬招、办真事实事,不断织密涉企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以法治赋能新质生产力新引擎,努力将海珠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法律服务高地。

  一、“聚力”加“协作”,厚植重点行业企业发展沃土

  高位推动强部署,打造琶洲法律服务集聚区。海珠区司法局创新性提出锚定琶洲地区打造琶洲法律服务集聚区,坚持“一区两体三点”的发展思路,助力琶洲建设更具竞争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更具生命力产业生态的世界一流数字经济示范区。顺利建成琶洲法律集聚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广州(琶洲)速调快裁服务站,推动成立广州市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服务湾区工作室,创设海珠云上片区税费法律服务工作站,实现海珠法律服务业能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目前已初步建成海珠区琶洲法律服务集聚区法律服务体系、诉讼服务体系。

  落地成势蓄动能,护航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广州互联网法院为引领单位推动区域数字文化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湾区营商质效。一是聚焦“公正与效率”主题,上一年度妥善审理涉虚拟财产、个人信息等纠纷,审结网络著作权纠纷共9860件,护航网络安全健康发展。二是挂牌揭幕广州市法学会粤港澳大湾区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接待包括香港终审法院首席法官等港澳政法人士、团体代表共计8场202人次,审理涉外涉港澳台案件526件,主动回应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与国际化发展需求。三是推动数字执行便民利企,优化“E问执达”移动执行办案系统,实现当事人与法官及时、高效联系,2023年全年八小时外累计信息交互61317条次,结案平均用时同比下降13.51%,以“数字红利”推动普惠共享。

  二、“普惠”加“保障”,促进涉企法律服务提档升级

  问需解难,搭建“共享式”平台体系。一是针对性选择初创企业和腰部企业为方案重点服务对象,以法务沙龙、法治体检为主要服务形式,建立“全覆盖”“精细化”“定制式”不同特色的共享法务服务机制。二是每季度举办数字经济相关法治沙龙,邀请国内重点企业、职能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的业务骨干及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前沿法治问题开展高水平研讨。三是挂牌成立“清新——海珠产业投资促进中心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通过开展实地调研、项目复制、业务互联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两地“飞地经济”法治领域结对提升工作机制。

  快速响应,拓展“多触角”覆盖范围。一是精准对接产业园区法律服务需求,在海珠智汇科技园、石溪大森林专业市场、1918智能网联产业园分别成立公共法律服务站,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二是积极结合专业市场法律服务需求,成立广州市首个商圈公法站——江南文商旅融合圈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将公共法律服务送到企业和商户家门口。三是主动回应街道商会法律服务需求,精选首批22名海珠区内律师成立全市首个区层面的街道商会法律服务团,从开展法治宣讲、防范法律风险、化解矛盾纠纷、完善公司治理、研提政策建议五方面为有需要的民营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免费法律服务。

  刚柔并济,提供“个性化”社矫方案。积极探索分级分类监管教育措施,针对社区矫正期的涉企业人员赴外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请假审批的实际情况,依法依规做好审核审批,在刚性执法与柔性帮扶之间畅通和规范涉企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生产经营通道。今年以来,海珠区依规批准辖区内社区矫正对象工作原因外出37人次,其中申请外出至省内其他城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29人次,申请至省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8人次,成功提供个性化社矫方案让监管和企业发展两不误,在“人防+技防”的基础上再添“暖心之举”。

  三、“精准”加“多元”,赋能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

  专业商事调解服务企业松绑减负。成立海珠区琶洲商事调解中心,链接海珠区商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广州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海珠区康鹭片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海珠区互联网经济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广州金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推进地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优势互补,建立流转指引、联动协作、研判会商、培训交流机制,形成立足琶洲、辐射全区的商事调解网络。目前,已吸纳可提供专业商事调解服务的律师、公证员等特邀调解员共26人组建专业调解精英团队,承担疑难案件攻坚、紧急调解支援、联合调解主力等任务,逐步推动商事多元化纠纷化解高效顺畅。

  非遗“和”文化首创解纷高效类型化。设立全省首个非遗“和”文化调解室,探索运用非遗“和”文化商事调解八法开展特色调解。调解室室内布置寓意“和”文化的书法、篆刻、广州剪纸、广州茶艺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和”元素,与调解工作和商事交易中以“和”为贵、以“和”促解、“和”气生财的理念相结合,在“非遗‘和’文化”氛围中开展调解。以“书法正心”“篆刻明理”“剪纸醒人”“茶道化结”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厚植非遗文化底蕴,以“法治因子”赋能文化传承,达到“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的效果,破解商事纠纷治理难题。

  “复议”+“调解”助力市场轻装前进。设置广州行政争议调解中心海珠工作站,推进行政争议涉案全链条调解和解新机制。在化解如两宗涉康鹭片区综合改造纠纷及八宗涉宝业路升级改造纠纷等行政争议中提前介入,为当事人和行政机关提供沟通平台,化解企业涉诉风险。及时掌握民营企业调解需求,对涉企行政争议能调尽调,为辖内重点发展企业提供行政争议化解“一站式”服务,促进行政执法既有尺度又有温度,为企业营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

  立足小切口回应新业态发展需求。打造全国首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普法宣传教育基地和“羊城红骑手”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综合服务中心,提供立体式法治暖心服务。通过依法审理涉“电子竞技陪练师”等新业态就业群体案件、提供法律体检室和法治文化图书角设施及举办“暖‘新’送法,‘典’亮生活”法治讲堂等方式,致力有效解决新业态用工争议、保障新业态从业人员的权益,为构建海珠市场经济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贡献力量。


附件:
相关文章
访问总数:-人次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主办: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海珠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粤ICP备05083207号-1网站标识码:4401050003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