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一街一品”,激活“统战+”机制显效能
素社街作为老城区核心街道,面对基层治理任务重、群众需求多元的挑战,街道党工委始终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立足基层治理最小单元,以“党建引领、统战聚力、多元共治”三位一体模式,通过“一街一品”建设推动统战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实现资源下沉、服务提效、矛盾化解“三同步”。
一、以品牌创建为支点,激活统战阵地新动能。一是党建引领,建强“主阵地”。在区委统战部指导下,依托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推进统一战线工作站的建设,同时与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党支部结对共建,引进新阶层人士郭晓颖律师团队资源,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小社区大律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通过“律所党支部+社区党委+统战成员”三方联动,构建法律咨询、矛盾调解、普法宣传“一站式”服务平台。二是思想引领,强化阵地政治属性。组织新阶层人士、民营企业家等在统一战线工作站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班、“我为素社高质量发展献一策”座谈会等,围绕人居环境、平安创建、经济发展等问题建言献策,不断扩大最大公约数。三是智慧赋能,延伸“服务链”。“小社区大律师”工作室设立“法律接访日”,累计接待居民161人次,化解物业纠纷、加装电梯、遗产继承等矛盾18件;推进“普法课堂”进社区、进校园15次,开展法治宣传34场,覆盖群众超3000人次,让法治服务“零距离”。
二、以品牌示范为纽带,凝聚统战力量“辐射力”。一是挖掘“最美统战人”事迹,传递正能量。工作室新阶层人士郭晓颖律师带领团队为我街社区居民提供免费服务事迹被《广州日报》、《南方日报》多家媒体报道,进一步增强了工作室公信力和品牌知名度。二是打造“法律+心理+社工”复合服务包。以工作室为主阵地,联动社区调解员、心理咨询师、社工等力量,构建"法理情"融合的矛盾化解机制,实现纠纷解决从单一维度向全链条效能跃升。三是以工作室为圆心,发挥统战力量下接“地气”的作用。延伸建立13个社区“民情气象站”,吸纳党外律师、社区“法律明白人”组成服务网,精准捕捉社情民意和信访维稳“弱信号”。
三、以品牌赋能为路径,构建“统战+”新格局。深化“统战+”融合实践,释放基层治理乘数效应。一是“统战+公益”暖民心。联动“小社区大律师”品牌,拓展公益服务外延,发动律师团队、爱心企业和群众共筹集资金100余万元,用于“敬相扶”“焕新家”“护苗行动”及特殊困境群体帮扶等民生微实事;组织港澳台、少数民族、侨胞、新阶层人士等多方力量参与“搭把手”帮帮团、“医路有你”服务团、政策宣传服务、调解纠纷服务等志愿服务队,开展“医路同行”健康义诊、“银龄反诈”等普法行动30余场。二是"统战+社区"齐共治。启动“社区观察员”项目,聘请各类统战力量与社区书记、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为“参议员”,建立嵌入式“同心”议事厅,发挥联系群众“连心桥”作用,调配各类力量资源解决电梯加装、无物业小区治理等纠纷难题160余件,实现“统战+”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三是"统战+经济"助发展。实施“百名党外优秀人才结对素社街发展”活动,深入挖掘民营经济人士、党外知识分子纳入骨干库。街道班子定期走访商会和新联会企业,探索街道与企业的合作机会,共同推动街道经济社会发展。
下一步,素社街将以“一街一品”为抓手,持续擦亮“小社区大律师”工作室品牌,深化“统战+”融合实践,充分发挥统战力量在基层治理中协调社会关系、提供公益服务、开展民主协商、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基层难题的重要作用,为基层治理新格局贡献统战智慧,让“小社区”迸发“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