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康鹭片区城中村改造“首拆”启动
“各方面准备就绪,开拆!”近日,随着广州市海珠区凤阳街道凤和经济联社社长在现场发出拆卸指令,施工人员进场对康乐中约南新街涌边一巷两栋楼房实施拆除,康鹭片区城中村改造正式实现“首拆”,成功迈出关键一步。
面对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康鹭片区城中村改造按下了“加速键”。海珠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海珠区加紧加快推进工作,2023年10月27日片策方案获市住建局批复,12月20日单元规划经市规委会审议通过。
更新改造保障居民有效安置产业合理延续
据悉,康鹭片区改造范围用地面积为110.18公顷,规划建设总量为377.98万平方米,共划分为59个单元地块,其中47个复建地块,12个融资地块;按照“先复建后融资,先集体后私宅”的原则分为四期滚动实施,拆除一片、建设一片,建成一片、腾挪一片,保障居民有效安置、产业合理延续。改造后,将配置一批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其中包括完全中学1处、初中1处、小学4处等,教育设施面积将由9.9万平方米增加至17.6万平方米;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处、社区卫生服务站5处等,医疗设施面积将由750平方米增加至1.12万平方米。公服市政、道路交通、绿地用地占改造范围总用地面积的55%,届时片区公共服务水平、道路通行水平将大幅提升。
在保护和发展产业生态方面,海珠区尊重企业发展意愿,妥善做好安置工作。对意向继续在海珠发展的企业,在“育”字上下功夫,结合产业基础优势,优化完善中大纺织商圈产业规划,通过升级改造专业市场,焕新产业空间,助力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此次改造还首次提出了配置综合产业用地,为企业就地升级,延续产业优势和经济活力提供了产业载体保障。对意向转移的企业,在“转”字上谋发展,推动周边区域与中大纺织商圈“共绘一张产业图谱”。与清远市合作建成广清轻工纺织产业智造基地、面辅料展销中心,建立两地招商联动机制,推动创新协同、产业协作,保护好企业核心竞争力,并通过设备搬迁购置补贴等支持政策,促进产业有序转移。
首创城中村改造基层协调议事机制
康鹭片区建筑量大、现状容积率高、人口密度达11.96万人/平方公里。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康鹭地区自发形成兴旺的纺织业市场,形成了“小单快返”的生产模式。纺织业的发展催生了片区租金高、层层转租的现象,导致改造难度大。
为稳妥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海珠区首创城中村改造基层联络协调议事工作机制,以13个经济社地域为界,将康鹭片区划分为13个网格,每个网格均设立专班,由经济社社长、网格长担任“双班长”,搭建“一网格一议事厅”,分批次、小范围、多频次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打造“康鹭街坊茶室”,让村社干部、社员、居民群众一起喝茶聊天,畅谈意见,在沟通中凝聚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在推进改造的过程中,坚持“一碗水端平”,督促村社落实主体责任,确保有法律依据、确保有政策依据、确保维护群众合法利益。
同步实施城中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
作为广州中心城区的城中村,康鹭片区外来人口混杂、布匹服装加工小作坊众多,历史上违规搭建设备、厂房等问题突出。对此,海珠区坚持“三个必拆”(影响安全生产的违建必拆、影响消防通道和消防安全的违建必拆、影响房屋安全的违建必拆),打出九个专项行动“组合拳”,对连廊、吊机等“亮剑”,严查严管严治,累计拆违26.9万平方米。
为消除消防安全隐患苗头,海珠区实施“天地联通、内外畅通”行动,打通楼栋间消防外通道1342处、房屋通往天面的消防内通道2291处,解决了历史上消防车不能进入康鹭的困境,实现所有楼栋能够上下直达,保障“生命通道”贯通畅顺。
针对康鹭片区制衣厂聚集,普遍存在夜间加工生产、超负荷用电的问题,海珠区率先在康鹭片区全面推广智慧消防管理平台系统,通过在电表后面安装物联网终端硬件,实现24小时全天候监测用电数据,一旦监测异常,自动远程断电、同步手机报警、专业技术人员立即赶到现场处置,发现在前端、防患于未“燃”。
针对康鹭“招工一条街”长期存在的人员聚集拥堵、人车混行交通杂乱等问题,海珠区就近选址建成5000平方米的新招工广场,让原本拥挤混乱的“招工一条街”蝶变为通行顺畅的“康鹭步行街”,并创新开发“康鹭制衣”智慧招工系统。(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