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情况介绍
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最繁华地段、广州市城市中轴线核心城区的最大江心洲上,是广州市的“南肺”、“南肾”,是我国非常特殊而罕见的珠江三角洲城市湖泊与河流湿地类型,类属于城市内湖、河涌、涌沟-半自然果林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海珠万亩果园种植果树的历史由来已久,果园内涌沟密布,通过珠江三角洲感潮河段的水文特性灌溉果树,形成涌沟-半自然果林湿地生态系统。随着广州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万亩果园面积不断缩小,现仅存约1.2万亩,原有的果林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广州市和海珠区站在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将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作为重点生态工程来建设,在系统保护都市湿地生态系统与恢复重建的基础上,紧紧把握“湿地生态、岭南文化、城市绿心”三大元素的深刻内涵,以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把河涌与果园镶嵌复合湿地打造成现代繁华都市的中央三角洲湿地公园,成为充分展示广州“花城、水城、绿城”的标志性示范项目。
一、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基本情况
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869公顷,区域内河网、河涌纵横交错,湿地资源丰富,其中城市内湖湿地59.7公顷,河涌湿地214.6公顷,涌沟-半自然果林镶嵌复合湿地202.3公顷,湿地率达54.8%,独具都市湿地生态文化、特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重要候鸟迁徙通道、岭南水果发源地和岭南民俗文化荟萃区五大特色。
(一)繁华都市与自然风光交融的湿地生态文化
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最繁华的区域,城市新中轴线的南段,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是现代化高楼林立下的果林湿地。现代化繁华都市与湖泊、河流湿地的自然生态、岭南水乡的人文风光交融一体,构成了独特的都市湿地生态文化景观。
(二)独特的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结构
海珠湿地是我国典型的三角洲城市湖泊与河流湿地类型,呈现了“江心有洲,洲上有湖,湖中有岛,岛上有泉,河涌相连”的特殊湿地景观,与城市融为一体。海珠湿地主要水源供给为三角洲的潮汐水,每天的“潮起潮落”改变着湖泊、河流与湿地的水位与流向,构成了以湖泊、河流、沼泽、果园与河涌水网融为一体的三角洲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三角洲河口生物多样性,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重要的保护意义。
(三)必不可少的候鸟迁徙停歇地和越冬栖息地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5条候鸟迁徙通道中东部和中部两条迁徙路线的途经会合地,同时还是东北亚2条迁徙通道的途经停歇地,每年秋末东北亚和我国西北部的候鸟在长距离飞行后,将珠江三角洲作为离开大陆前的最后汇集停歇点和补给站,部分候鸟则选择这里作为越冬栖息地。因此,海珠湿地不但形成了繁华都市中一道靓丽的生物景观,更为候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停歇地和栖息地。
(四)岭南水果发源地和基因库
海珠湿地现存果林一万多亩,被广州市民亲切地称为万亩果园,是岭南水果的发源地和重要原产地,种植了荔枝、龙眼、杨桃、黄皮等典型岭南水果,以及香蕉类、芒果、番石榴、番木瓜等热带水果的优良品种,拥有果树品种500多个,其中经有关部门认定列为地方品牌的有37个品种,果树种质资源极其丰富,古老树种众多,堪称岭南水果基因库,对于保持果树的多样性,展示岭南果林农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五)岭南民俗文化的传承地和荟萃区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珠荟萃着丰富多彩的岭南民风民俗文化:千年商埠黄埔古港见证了广州悠久的海洋贸易历史;蚝壳屋、镬耳屋、骑楼等岭南建筑延续至今;粤剧、赛龙舟等民俗传承着地道的传统风俗;广绣,岭南书画凸显了岭南民俗历史文化;小洲村保留着岭南水乡最后的小桥流水人家……海珠湿地拥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集明、清、近代文明于一身,积淀了厚重的岭南历史文化,形成了粤港地区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享誉国内外的岭南水乡文化,对解读中国岭南文化发展的历史及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二、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建设情况
多年来,省、市领导高度重视海珠湿地保护建设工作,原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曾多次作重要指示,要求“谋定而动”,“科学规划、加快建设”,将海珠湿地建设成具有岭南特色的国家湿地公园,以点带面推动广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全国首例“只征不转”,迅速完成果林征收工作
随着广州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海珠湿地以种果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受到破坏。一方面,城市化范围增加,果林面积迅速减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单纯的种果为生使得果农收入难以提高,海珠湿地亟需新的发展途径。
广州市和海珠区政府多次与国家、省国土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到“只征不转”的政策支持,即由政府将万亩果园湿地内的集体所有农用地征收为国有农用地,通过立法确保其继续保留其农用地性质。2012年3月15日,万亩果园湿地保护区土地征收方案正式获国土资源部批准,成为全国首例“只征不转”建设项目。现已基本完成收地工作,为海珠国家湿地下一步保护、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申报国家湿地公园,加快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海珠湿地申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于2012年6月初启动,2012年12月17日,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成为广州地区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单位。在申报国家湿地公园的过程中,《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也不断完善并最终确定,形成了“维系珠三角地区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广州市和海珠区致力于打造集都市湿地、旅游景观、园林文化、历史名村、观光休闲、科普教育等六大功能为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将海珠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独特的区位条件同广州市新型城市化发展结合起来,以申报国家湿地公园工作开展为契机,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随着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的推进和海珠生态城建设的开展,《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进入编制阶段。
(三)以精心打造样板区域为龙头,稳步推进湿地建设
海珠湿地精心打造示范区,稳步推进湿地的保护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海珠湖公园和海珠湿地一期示范区,湿地二期拟于2013年底建成。
1.海珠湖公园——城市绿心,水利与湿地相结合
海珠湖是海珠区首个水利与生态相结合的大型建设项目,兼具调洪蓄涝、污水治理和生态环境营造等功能,与石榴岗河、大围涌、大塘涌、上冲涌、杨湾涌、西碌涌等6条河涌构成一湖六脉的水网格局。海珠湖于2011年10月1日免费对市民开放,成为市民休闲娱乐、体验湿地、亲近自然的好去处。公园湖心区面积1422.6亩,其中水面面积795亩,由内湖和外湖组成的。外湖实际上是由六条河涌相连组成的“玉环”,环抱着圆形的内湖,十分优美。因此,海珠湖也被形象地比喻为“金镶玉”。海珠湖公园恰好与广州塔、体育中心呈一直线,湖区、果园组成了广州市中轴线南段的“生态绿轴”,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州“绿心”。
2.海珠湿地一期——生态示范,彰显岭南水乡文化
海珠湿地一期示范区于2012年9月29日正式对游客开放。一期示范区以建设“水在脚边流,花在身边开,鸟在树上叫,人在画中行”的示范景区为目的,以保护为原则,以原有绿化景观为基础,打造亲水花溪、空中果林栈道等自然、野趣的精品景点。示范区注重将岭南水乡的本土文化特色融入湿地美景,以恢弘大气的岭南式牌坊和历史悠久的镬耳屋作为湿地的标志性建筑,以果林湿地作为独特的自然风貌,适当引入开发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良品种植物,建设成为独具岭南水乡文化特色的原生态湿地景观,打造出海珠湿地保护利用的样板区域。
3.湿地二期建设——突出特点,生态与科普相结合
目前,海珠湿地二期的建设方案已初步编制完成,正在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湿地二期占地面积达3000亩,将在充分吸取一期示范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突出四大特点:
第一,湿地物种“多起来”。在全面保留原有果树的基础上,适当引入湿地生物物种,通过自然种植和人工分阶段投放的方式,进一步增加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形成天然的湿地生物特色景观区。
第二,配套档次“提起来”。对园区范围内的旧厂房、村社用地进行综合改造利用,在合理利用区结合生态旅游线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第三,科普资源“用起来”。湿地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科普资源。我们将通过政府主导的形式,建设一个湿地功能科普园,用于展示湿地保护成果、开展湿地科普知识教育等,为湿地科普提供一个展示的空间。
第四,生态野趣“多起来”。尽量减少人工开发对原始生态的干预,通过合理设置生境等措施,让蓝天、碧水、青草、佳果、飞鸟、游鱼交相辉映,展现湿地原始生态风貌。
海珠湿地二期将按照国家湿地的验收标准,做好“自然、生态、野趣”这三篇文章,并完善科研、教育及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建成后,海珠湖、海珠湿地一期和二期三大区域将连成一片,面积将达到约5690亩,对海珠湿地的保护建设和科教宣传工作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推动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