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海珠逛“国字号”古村!感受美和诗意
在广州海珠的繁华之中
隐匿着一个千年村落
它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承载着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
它就是黄埔村
今日
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
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
黄埔村位于海珠区东部,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2020年12月,《中国传统村落黄埔村保护发展规划》正式公布实施,保护范围面积48.7公顷。
中国传统村落黄埔村保护发展规划中的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
黄埔村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地之一,也是世界贸易全球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历史载体,还是南粤水驿道文化的历史见证地。根据《广州市地名志》,唐代黄埔村是珠江边泥滩,传说有凤凰经常来觅食休憩,由此得以风调雨顺,物阜民康;又因“浦”专指“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所以村落古称“凤浦”或“凰洲”。
“凤浦”门楼
黄埔村在宋代时已是海船停泊的天然良港,据南宋方信孺《南海百咏》记述,此处为“海舶所集之地”,村内北帝庙亦有“自宋以来历盛不衰”的记载。黄埔村从明代日渐兴盛,到清代发展鼎盛,在海外贸易界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港遗风”牌坊
村落保存了众多历史文化遗产,现有20处不可移动文物(含50个单体建筑)、3处历史建筑、45处传统风貌建筑。
建筑风貌
巷门牌坊
定位“家”的位置
由于贸易港口兴起
黄埔村由岭南乡土村落
迅速发展成为几千人的城镇
兼具“城”和“市”的功能
形成相对完整的古城镇建制
村内有数十条纵横整齐、南北贯通的街巷
以“坊—街—里—巷”划分街巷肌理等级
展示昔日城镇的模式
巷门牌坊主要在
街巷交汇处、位置醒目
发挥着地理标志的重要作用
是传统村落的典型环境要素
见证建村历史与发展
与村落布局、交通
及文化习俗有密切联系
永康里巷门
永康里巷门作交通通行功能使用。巷门为硬山顶,青砖墙,麻石墙基,石门框,门楼花岗岩匾额刻有“永康”,前后街巷以麻石铺地。巷门现为海珠区传统风貌建筑。
松庆里巷门
松庆里巷门,建于民国,坐西北朝东南,砖混结构,麻石门框,麻石铺地,门楼匾额花岗岩石刻“松庆里”,设有门官龛。巷门现为海珠区传统风貌建筑。
广府祠堂
丰富“家”的涵义
黄埔村呈现典型的
宗族村落“梳式”布局
遵循共同的形态组织原则
形成以祠堂为主建筑的
若干“梳形片断”
空间的高度组织性反映家族组织性
祠堂凝结深厚的广府宗族文化
寄托着族人对家族的热爱
胡氏宗祠
胡氏宗祠位于埠香里8号,为胡姓开基祠堂。坐南朝北,三进两廊,砖、木、石结构建筑。硬山顶,灰塑博古饰臂脊;直脊灰塑花式博古纹。碌灰筒瓦,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封檐;花岗石墙脚和台基。建筑已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黄埔华侨港澳同乡联谊会(三)会址。
东里冯公祠
东里冯公祠,位于泰来里大街19号。为民国时期建筑,砖木结构,碌灰筒瓦,硬山顶,龙船脊,人字封火山墙,山墙搏风下及两侧次间墙壁檐下有精美灰塑装饰。青砖墙,花岗岩墙基。凹斗式形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石门框。建筑现为海珠区传统风貌建筑。
商贸发展
传承黄埔繁华
黄埔港商贸兴旺发达的时期
村落发展成几千人的市镇
大部分人为港口服务
为满足居住、商业等需求
村内建筑亦随之增加
一片繁荣兴盛的景象
同时,由于航运的发达
当地村民较早接触外国人及外来文化
出洋谋生、留学、经商
涌现出一批批
在中国近代史出类拔萃的人物
以及众多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家属
其居住的房屋也就
带有特定时期或历史背景的印迹
冯佐屏故居
冯佐屏曾到日本求学,期间认识了日本天皇裕仁的侄女,并与之结为夫妇,后归国回到黄埔村定居,兴建了富有日本风格的小洋楼。建筑位于黄埔村惇慵街10号,俗称“日本楼”。楼高两层,平面为倒“凹”字形,两边各有狭小天井。青砖、木结构。花岗石门夹及趟栊大门。院墙及其大门为红砂岩砌筑,为明治维新后日本吸收西方折中主义风格的形式,有拱券、涡卷、线脚等细部。建筑现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埔村盘石大街13号民居
黄埔村盘石大街13号民居,建于清末民初,岭南传统式建筑风格,三间两廊村屋。砖、木、石结构。青砖墙花岗石脚。碌灰筒素瓦。硬山顶,屋檐下有灰塑卷草纹饰。廊开外门,门外有飘檐,飘檐下有精美砖雕。据村中老人回忆,此屋是岭南糖业中坚冯锐母亲的旧居。建筑现为广州市历史建筑。
吉辰大街9号民居
吉辰大街9号民居,硬山顶,碌灰筒瓦,人字山墙,山墙两侧搏风下有灰塑装饰。青砖墙,麻石墙基。大门设脚门、板门,门顶部出檐,雕花封檐板,麻石门框,门左右砖柱墀头有灰塑装饰。围墙顶部设女儿墙,上有绿色陶制镂空花窗。山墙侧开设方窗户。建筑现为海珠区传统风貌建筑。
此外,黄埔村内拥有较多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物质文化遗存,包括祠堂、宗教建筑、传统民居、经典风格建筑或构筑物等古建筑,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保护赓续
彰显黄埔特色
开村一千多年的黄埔古村
在岁月的积淀中形成了
具有岭南特色
而又独具一格的民风民俗
也留下了很多故事
“护法铁卫”的故事
冯肇宪是民国海将护法三忠之一。1912年初中毕业后考入黄埔海军学校,曾参与策动广东海军起义,得到孙中山之子孙科的信任。在广东海军服役时,被委任为永丰舰长,于陈炯明叛乱期间救过孙中山,有“民国海将护法三忠”(盛延祺、欧阳琳、冯肇宪)和“护法铁卫” 之称。
“清华之父”的故事
被誉为“清华之父”的梁诚是黄埔村的梁家后代,是清政府派选第四批留美幼童之一。1904至1905年间,他曾敦促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减免部分未付足的庚子赔款,为中国争取到1196万余美元的战争赔款退款金额,推动设立游美学务处,也就是今天清华大学的前身。
在黄埔村里
还有“凤浦”传说
北帝诞、舞龙、赛龙舟民俗
“姜撞奶”“艇仔粥”传统技艺
“哥德堡号”三次到访黄埔古港
“中国皇后号”首航抵达黄埔港等历史事件
等你来探索
黄埔村北帝庙
黄埔村玉虚宫
黄埔村传统小食
还等什么呢?
赶紧走进岭南村落
与滨海古镇并存的独特空间
打卡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
见证昔日商旅云集之繁荣
切身感受黄埔村独特的
内涵与魅力吧!
📸游览小贴士:
🚶♂️打卡点推荐:粤海第一关纪念馆、黄埔村牌坊、黄埔古港遗址、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览馆、黄埔直街、“祠堂”街、名人故居等
🍜饮食推荐:艇仔粥、姜撞奶等
🚌地铁站点:地铁4号、8号线万胜围站
🚌公交车站点:
1. 黄埔村公交站,途径线路有:137路、262路、762路等;
2.琶洲石基村总站(黄埔古港)公交站,途径线路有:229路、旅游公交3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