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海珠双清楼,看她之艺术
一朵花一座城,红棉花开耀羊城。
为进一步传承弘扬海珠红色文化,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同时庆祝第115个三八国际妇女节,3月7日,海珠区在双清楼革命旧址举办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暨“木棉花开·笔绘芳华——海珠女艺术家作品联展”,让这栋百年老宅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据悉,这场海珠女艺术家作品联展线下展览将从3月7日持续至20日,市民群众可前往双清楼观看展览。
百年双清楼:从革命启蒙地到文化新阵地
双清楼位于海珠区南华西街敬合里龙溪新街42号,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廖仲恺、何香凝1897年新婚后居住的地方。起初,二人居住在楼下一间房间,后为避免喧嚣打扰,在天台搭建阁楼居住,并以月清、心清之意,将居所取名为“双清楼”。廖何二人在双清楼居住了五年,感情融洽、琴瑟和谐,直至1903年廖仲恺、何香凝先后旅日留学,在那里结识了孙中山,并追随其踏上了艰难的民主革命之路。双清楼不仅是廖何二人爱情的见证地,更是其革命思想的启蒙地。
近年来,海珠区认真做好双清楼革命旧址的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去年3月8日,双清楼举行改陈布展揭幕仪式,通过翔实的文字、生动的图片、珍贵的历史文献生动展现廖仲恺、何香凝革命事迹和在双清楼生活的点滴故事,以及厚朴的良好家风,并创新引入投影等交互式体验设备,让观众获得多维度的感知体验。一年来,双清楼积极发挥其红色文化艺术阵地功能,先后举办“树人艺术公益工程——双清楼中国花鸟画公益课堂”“琴瑟和鸣:伉俪革命家廖仲恺、何香凝主题公益沙龙讲座”“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翰墨绘盛世——岭南名家国画作品联展”等文艺活动,让这栋百年前的老建筑成为居民享受文化艺术的公共空间。
为进一步发挥双清楼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统一战线阵地的功能,在海珠区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双清楼成功申报成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在今天活动现场举行揭牌仪式。从百年前的革命启蒙地到如今的爱国主义教育新阵地,双清楼将继续发挥好红色教育、文化传播等功能。
传承何香凝精神:革命与艺术的交融
双清楼“人月双清”反映了廖仲恺、何香凝夫妇清幽高洁的人生境界,他们将对高尚品格和崇高事业的追求相结合、将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相联系、将生活志趣和革命激情相融汇,开拓了“人月双清”的新境界。何香凝别号“双清楼主”,作品多以此名落款,诗画集也命名为《双清诗画集》,廖仲恺则将自己的诗词集题为《双清词草》,可见他们对这个室名的珍视。二人往后数十年艰难的革命历程,也证明了他们并非以此标榜自己的清高,而是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何香凝女士是著名爱国侨领、政治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领航者,她以画笔为武器,将民族解放事业融入艺术创作,《狮》《梅花》《高松图》等作品集中反映了她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此外,何香凝还为争取妇女权利、推动妇女解放作出了不懈努力。1924年,何香凝提议在广州举行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并筹备了有关活动事宜。同年3月8日,中国第一个公开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在广州举行,何香凝主持大会并发表演讲,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第115个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在双清楼举办“木棉花开·笔绘芳华——海珠女艺术家作品联展”,精选38位海珠女艺术家的作品展览,既是致敬何香凝“气度恢宏、立意深邃”的艺术风格,更是传承其“以艺载道”的革命情怀。
展现时代芳华:当代女性的艺术表达
据悉,本次展览主要围绕“红棉精神”“生活美学”“自然和谐”等主题,聚焦女性独特的观察视角与艺术表达,呈现女性艺术家群体多元化的创作生态。参展作品涵盖国画、版画、水彩画,非遗广彩、广绣、剪纸等多种形式,既有对传统文化和美学的深耕,亦有对现代精神的探索,生动诠释女性艺术家的社会担当与艺术创造力,传递现代女性的独立精神。
“木棉花绽英雄城,笔墨绘就新时代。”这场海珠当代女艺术家与何香凝女士跨越百年的艺术对话,既是对双清楼历史价值的致敬,亦是对女性力量的礼赞。线下展览将从3月7日持续至20日,市民群众可前往双清楼观看展览,感受艺术与历史的共鸣,见证女性创作者笔下绽放的芳华。
近年来,海珠区认真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有关工作,除双清楼外,海珠区正围绕革命烈士陈复事迹,打造陈复烈士红色文化街区。结合市委宣传部“英雄花开英雄城”活动的统一部署安排,接下来海珠区将陆续推出陈复烈士红色文化街区主题活动、红棉大篷车暨宣讲展演、荣誉军人共赏英雄花等活动,在全域营造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