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海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州市海珠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08-04 17:53:36 来源:海珠区教育局
分享到:
浏览量:-

各街道、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州市海珠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教育局反馈。


海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14日



  广州市海珠区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2021-2025年)

  

 


  目  录

  第一章 “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回顾 1

  一、发展地位再巩固 1

  二、服务体系再完善 2

  三、改革成果再深化 3

  四、培育质量再精进 4

  五、干部队伍再发展 4

  六、惠民力度再加强 5

  七、辐射影响再扩大 6

  第二章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环境 7

  一、发展机遇 7

  二、主要挑战 9

  第三章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总体战略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思路 13

  三、发展目标 15

  第四章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8

  一、构建现代化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 18

  二、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 19

  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20

  四、推进高中教育特色适切发展 20

  五、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21

  六、推动民办教育规范品质发展 22

  七、推动终身教育多元覆盖发展 23

  八、推动校外教培健康良性发展24

  第五章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项目 25

  一、教育资源扩容增量项目 25

  二、办学条件升级改造项目26

  三、教师队伍蓄能提质项目 27

  四、“五育融合”体系构建项目 30

  五、教育集团生态优化项目 32

  六、信息化智慧支撑项目 34

  七、教育督评应用改革项目 36

  八、湾区教育交流合作项目 38

  第六章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39

  一、坚持党建引领,构筑基层治理“金字塔” 39

  二、拓展投入渠道,绘就多元并举“全景图” 40

  三、强调规范思维,打造现代治理“新引擎” 40

  四、聚焦防控底线,拧紧平安校园“安全阀” 41

  五、凝聚社会共识,齐述海珠教育“好故事” 42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海珠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支撑海珠区数字经济示范区、产城融合引领区、城央生态宜居区、文商旅融合样板区的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依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广东省教育现代化2035》《广州教育现代化2035》,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施行后,将按照《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第四章的规定执行决策后评估制度。

  第一章 “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海珠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公平优质的价值取向,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基于公平,追求卓越,办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海珠教育,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适性的教育”核心思路,奋力推进全区教育现代化发展,顺利完成海珠区“十三五”教育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服务海珠区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海珠教育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地位再巩固

  海珠区建立了完善的教育财政投入机制,依法保障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2016至2020年,各级公共财政经费总投入达148.72亿元,从2016年的28.24亿元上升至2020年的31.84亿元,年平均增幅3.19%;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分别为29.95%、27.96%、26.65%、26.10%、23.96%;教师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实现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五中、五中滨江学校、菩提路小学等多个学校工程项目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中海名都配套学校、鹤鸣五巷小学等建设项目正在推进中。通过改建、扩建等方式,学校场室面积得到增加,学校教学环境明显改善。2016年至今,新增中小学优质学位9886个,新增及转制公办幼儿园学位13585个。

  二、服务体系再完善

  海珠区把“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规范化幼儿园建设”写入政府工作计划,把“民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70%”“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0%”写入区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公平普惠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截至2020年底,全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17所,占比100%;其中民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6所,占比100%;规范化幼儿园141所,占比95.9%。通过新建、转制等方式累计增加13585个公办幼儿园学位(其中,新建公办幼儿园17个园区,民办转公办幼儿园38个园区),2020年底,实现公办幼儿园在园人数占比达51.16%、普惠性幼儿园在园人数占比达87.96%,高质量完成“5080”攻坚任务(即: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达到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以上)。2020年,我区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招生工作督导验收获评“优秀”等次。多途径扩大普通高中优质学位供给。新增示范性高中学位约3500个,示范性高中学位占普通高中学位的比例增加至65.10%。特殊学校教育、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附设特教班教育及送教上门四级特殊教育网络初步建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海珠工艺美术职业学校、穗华职业技术学校申报省级重点中职学校取得实质性进展。广州老年开放大学海珠学院与区内18条街道及1所企业合作,共同开办19所老年教育学校,基本形成三级办学体系,社区教育课程及资源库建设更加成熟。

  三、改革成果再深化

  加强教学管理,推进课程教学改革、高中选课走班制探索和课堂教学比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推进“区管校聘”改革,稳步实施新机制教师招聘,干部及教师交流轮岗实现常态化,师资均衡水平明显改善。入选广州市“智慧教育示范区”支撑区,获信息化行业高峰论坛“2020微信公开课PRO”年度政务创新奖和微信团队颁发的2020年度“数字化政务民生先锋”奖,全区实现三个100%(多媒体教学课室建设可触控式多媒体教学平台覆盖率100%、中小学网络多媒体教室覆盖率100%、数字校园样板行政区和教学区无线网络接入率100%)。已组建5个教育集团,覆盖23所学校,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四、培育质量再精进

  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完善“一办(部)两心三级四协同五专委”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制度创新、以德育人、全员育人、特色彰显、充满活力的海珠德育工作新局面。在近两年举办的广州市中小学班主任技能大赛、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示范班评比活动和2019年广州市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三百”工作中,我区获奖总数均居全市榜首。坚持提质增效主方向。近五年,中高考成绩稳步提升;区属中职学校毕业生“双证率”超过95%,一次性就业率100%。近五年,全区学校参加市级以上各类体育竞赛获奖4074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影响力持续扩大,区内学校参加历届“富力杯”广州市校园足球联赛夺冠总数全市第一;全区中小学共培育了102个区级艺术特色项目,区少年宫小天使交响乐团、小海燕合唱团成为广州市素质教育展示名片之一。9所中小学被评为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打造海珠特色劳动教育品牌,印发《海珠区教育局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方案》,150多人次获市级以上劳动教育比赛奖项。建成13所省、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累计创建区级及以上健康学校134所,创建率达78.15%。

  五、干部队伍再发展

  深入推进人事改革,制定“区管校聘”、交流轮岗等规范性、指导性文件。近五年,全系统共1008人次参加交流轮岗。持续深化校长职级制管理改革,2017年至今,共认定特级校长9名,一级校长26名,二级校长38名、三级校长34名,四级校长90名。扩宽人才集聚渠道,深入探索推进“全国教师招聘+高校优才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引才揽才”模式,引进高层次人才22名。利用高校“优才计划”和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教师783名。创新教师准入机制,制定编外聘用制专任教师管理方案并面向社会招聘125名编外聘用制专任教师。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近五年新增正高级教师21人、特级教师17人、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1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0人;市教育专家工作室主持人、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共64名;区名校长、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共计59人、名教师120人。坚持教研引领课改,近五年立项省级、市级课题共77项;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2项,获奖数量均居全市前列。

  六、惠民力度再加强

  在全市率先实现特殊儿童按需安置入学,成立海珠区随班就读指导中心,全区27所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建立特教资源室,相关经验做法在广州市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计划座谈会上作分享推广;持续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工作,2020年共安排132名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随迁子女(含持港澳居民居住证的适龄儿童)免费入读公办中小学;共设置955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用于安排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其中公办学位占比74%。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内课后服务新模式,100%公办小学向本校学生提供校内课后服务,自愿托管学生参与率达97%,家长满意度高达95%。不断完善校园人防、物防、技防一体化防控体系,提升“平安校园”建设水平,推进校园周边综合整治,建成市级及以上安全文明校园94所;成立海珠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实现383个校(园)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制定《海珠区教育局CESO首席教育服务官工作方案》,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和重点产业发展。

  七、辐射影响再扩大

  不断拓展与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交流合作平台,穗港澳教育交流日益频繁。省内外教育对口帮扶任务高质量完成,成立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贵州瓮安工作站,积极开展对口帮扶教师跟岗交流活动。积极推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代表广州市接受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调研并获高度肯定;积极开展正面宣传和舆情引导,江南新村第二小学学生踢出“世界波”、小海燕合唱团在世界合唱比赛中夺得双冠军、南武中学硬核措施迎返校等信息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客户端及省市主流媒体广泛报道传播。

  “十三五”时期,海珠区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教育发展更加均衡优质,教育改革活力日益彰显,教育治理能力持续提升,育人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进一步增强,海珠教育良好形象逐步树立,顺利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为“十四五”期间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章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广东省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题主线,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时期。广州市迎来了“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大历史机遇,海珠区也开启了构建“一区一谷一圈”(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发展布局的新征程。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为海珠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赋予了新使命、新动能、新机遇。

  (一)新时期党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教育领域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和政策环境

  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十九大以来,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颁布实施了系列重要教育政策文件,以党的最高权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从根本上破解制约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胜利召开,2019年广东省、广州市教育大会先后顺利召开,2020年海珠区成功召开全区教育大会,从政策和制度上树立了深化教育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鲜明导向。

  (二)“四个出新出彩”的战略定位激发教育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省时,明确要求广州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海珠区将立足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更好发挥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加快建设有活力有魅力有竞争力的数字生态城,奋力打造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海上明珠。教育作为海珠区域软实力和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也必将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支撑广州城市发展战略、满足海珠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上彰显更大的使命和作为。

  (三)区域定位明确了海珠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

  海珠区提出了构建“一区一谷一圈”发展布局,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并带来重要的战略机遇。近年来,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持续提高,高中教育特色发展成效显著,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重要成就,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信息化进程全面推进,为海珠区大力实施“五心工程”(安心工程、放心工程、信心工程、舒心工程、同心工程)和“十四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海珠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新发展描绘了明晰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

  二、主要挑战

  对标广州市建设国际大都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战略目标,对标海珠区建设“一区一谷一圈”的发展布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望和向往,在新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下,“十四五”期间海珠教育还存在短板和不足。

  (一)教育资源配置尚存短板,面临增量扩充和存量改造的双重挑战

  海珠产业和人口结构调整对教育资源布局产生深远影响,亟需盘活各类教育资源,增强区域教育服务承载力,扩大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作为城市人口扩散的主要承载区和外来人口主要集聚区之一,人口大量流入及生育政策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推动了海珠区生源数量的持续高位增长,尤其是来穗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持续增加趋势明显,入学高峰逐步向小学、幼儿园延伸,基础教育服务供给压力增大。预计到2025年,海珠区需新增4234个幼儿园学位、4000个小学学位、4000个初中学位、1100个高中学位。同时,教育设施的建设规模与数量较《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办法》的要求以及省、市平均水平尚具一定差距。

  (二)教师队伍建设尚待加强,面临管理机制和专业素养的双重制约

  师资水平是海珠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当前,教师编制总量与学生人数增量未匹配,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称结构等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教师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等情况存在,较先进地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存在差距。专家型教师、卓越教师、骨干教师资源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职中“双师型”教师比例有待提高,吸引高端人才从教的制度保障有待加强。队伍整体专业素养、综合能力建设水平与我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的定位要求尚有差距。人事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突破,干部培养机制、教师流动机制需进一步深化。

  (三)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尚显不足,面临居民对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双重期待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更加迫切。对照海珠区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海珠区教育质量仍然存在提升空间。其中,普惠性入园不平衡矛盾突出,“5080”建设成果需要进一步巩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需要继续拓展;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教育质量差异有待进一步缩小;学区化、集团化在质的深化方面还不充分,学区、集团间的“紧密性”还不够凸显,核心校对成员校的辐射拉动效应体现得还不强;区内民办中小学校在校生规模和比例偏高,公、民办学校协调、帮扶的发展机制还不健全。此外,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教育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四)教育治理体系尚需完善,面临稳固区域联动和协同治理格局的双重环境

  深化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家庭形成改革共识和长效合作机制。海珠区在强化全社会办教育的共同责任,构建并完善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方面还需要持续优化,为教育改革发展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和资源支持。推进教育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精细化、信息化,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激发基层学校活力,调动区域内各行各业、街道、社区、家庭等多元主体参与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建、共享、共发展的良好局面,服务教育、学校、教师与学生发展。

  (五)信息技术应用尚未充分,面临加快技术探索和加速技术赋能的双重要求

  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催生教育发生变革,并对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角色定位、学习资源供给、知识获取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海珠区具备创新平台与生态文化资源优势,需要积极融入技术变革新机遇,加快推进理念、政策、课程、评价等多方面变革,主动适应未来教育发展新趋势,服务海珠创新岛的建设发展。

  总体来看,海珠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在“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更具战略性、变革性,挑战前所未有,更具紧迫性、艰巨性。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发展与安全,牢牢把握教育工作的规律性,对加快推进海珠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作出系统性、长期性、科学性的整体战略部署,构建海珠教育发展新格局。

  第三章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总体战略

  “十四五”是海珠教育承前启后的发展关键期,需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主动对接《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广州教育现代化2035》,以更高的历史站位、更广的战略视野、更优的标准和水平,对加快推进海珠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做出科学部署和路径设计。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国家、省、市、区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宗旨,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立足区情,面向未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海珠区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区、产城融合引领区、城央生态宜居区、文商旅融合样板区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为广州市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海珠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思路

  面向“十四五”,海珠教育将在“十三五”优质均衡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海珠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把握基础教育变革新趋势,聚焦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打造公平卓越的适性教育,办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海珠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治理效能,加快推进海珠教育现代化。

  (一)以德为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战线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健全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的培养体系,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为每一位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营造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协同育人的教育生态。

  (二)以均为基,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基于学龄人口发展、年龄结构和区域分布的动态变化,根据教育现代化新理念、市民终身学习需求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建立资源利用动态优化机制,实现教育资源配置最优化。配合“一区一谷一圈”建设,做好教育布点规划;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保障来穗人员及港澳居民随迁子女教育同城化待遇,健全困境学生服务机制,完善融合发展的特殊教育体系。

  (三)以质为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多层次多样化优质发展

  普及普惠学前教育,优化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深化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推动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探索普职融通机制,完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深化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四)以法为纲,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法明晰政府、支撑机构、学校、第三方机构的责权关系,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管理、支撑机构依法服务、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健全教育法律实施和监管机制,健全教育督导体制机制,规范民办教育和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管理。

  (五)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发展,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深化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专业成长培养体系,保障教师职业地位待遇,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的发展,海珠教育核心竞争力、辐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力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与海珠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地位相匹配、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相衔接的“公平卓越、多元适性、创新开放”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到2025年,立德树人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均衡水平明显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教育治理成效显著,区域教育影响力辐射力持续扩大,成为省、市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先行区、标杆区。

  (二)具体目标

  1.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基本建成。

  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融入教育的方方面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的育人体系,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开创全社会全员全网络育人格局,建成中小幼纵向衔接、课内课外和线上线下横向贯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

  2.服务全面终身学习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互融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构成全景式、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教育体系,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海珠。

  3.各级各类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地发展。

  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建成布局合理、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体系。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保障学龄儿童平等接受优质的义务教育。发展优质特色的高中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打造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继续教育水平,保障特殊儿童少年享有适宜的教育,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和服务力。

  4.区域教育品牌全面树立。

  坚持以人为本,围绕“适性教育”价值取向,营造差异化教学情境,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自我提升空间,促进学习者“按需学习”“人尽其才”。以集团特色、学校特色、学科特色建设为着力点,推动区域教育出新出彩。

  5.教育生态明显改善。

  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坚持把做好校内减负提质作为“双减”工作的治本之策,重点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治理教师有偿补课,让教师做到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着力构筑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生态。鼓励学校开放办学,完善公众参与学校议事、监督和意见反馈的制度和渠道,密切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推进落实家庭教育责任,加强家校沟通,通过家访、家长学校、家长会、家校委员会等形式深化家校合作。推动建立家长志愿服务、家长义工等机制,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育人理念和方法。家校协同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引导社会各界主动承担教育职责,参与学校育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稳步推进社区教育。依托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海珠区分校建立健全“区—街镇—村居”三级社区教育办学体系,建成覆盖全区的终身学习网络、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线上线下的学习支持服务。

  6.教育治理体系不断创新。

  政府教育统筹能力显著增强,教育体制机制更加成熟稳定,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健全完善。教育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持续推进,调动区域内各行各业、街道、社区、家庭等多元主体参与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政府、学校、社会教育权责更加清晰,形成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建、共享、共发展的良好局面。

  7.教育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国际化示范校,与国际友好城市及港澳台地区缔结更多姊妹学校(园)。建设一批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新增若干个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争取若干个有影响力的专业性国际组织代表机构、全球性教育组织常驻机构入驻海珠。

  表1 “十四五”时期海珠教育主要发展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属性

2020年基准值

2025年目标值

一、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约束性

118.7

>100

2.规范化幼儿园覆盖率(%)

约束性

95.92

>95

3.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

约束性

87.96

>85

二、义务教育

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约束性

98.68

98.35

5.学校资源配置校际差异系数(小学)

约束性

0.356

<0.50

6.学校资源配置校际差异系数(初中)

约束性

0.448

<0.45

7.义务教育阶段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位(含政府补贴学位)比例(%)

约束性

41.35

>50

8.累计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数

约束性

——

12360

三、高中教育

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约束性

100

>100

1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C级以上比例(%)

约束性

94.88

>92

四、特殊教育

11.*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

约束性

100

97

五、教师队伍建设

12.幼儿园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比例(%)

约束性

88

≥95

13.*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约束性

80

≥93

14.*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约束性

95

≥98

15.*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研究生学历(硕士)教师占比(%)

约束性

10

≥25

16.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

约束性

83

90

17.专家型教师(人)

预期性

   36

50

18.卓越教师(人)

预期性

63

100

19.骨干教师(人)

预期性

636

1500

20.教坛新秀(人)

预期性

303

700

21.区级以上骨干班主任(人)

预期性

159

≥400

22.区级以上“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个)

预期性

1

≥10

23.区级以上“名班主任工作室”(个)

预期性

15

25

六、学生综合素养

24.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

约束性

96

97

25.*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

约束性

40

59

26.学生近视率(%)

约束性

51.61

<45

七、经费保障

27.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两个只增不减”

约束性

——

——

28.区域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

约束性

——

——

八、学校建设

29.新建中小学(所)

预期性

——

10

30.新建幼儿园(所)

预期性

——

5

31.选树区级以上书香校园(所)

预期性

24

50

32.区级“德育品牌学校”(所)

预期性

10

20

33.创建区级“三全教育”示范校(所)

预期性

0

50

34.选树区级班级文化建设示范班集体(个)

预期性

56

≥100

35.培育区级以上“德育创新成果”(项)

预期性

30

≥50

  注:①标注“*”的指标为《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指标。②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按符合条件常住人口口径计算。③“专家型教师”指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名教师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广州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期满评价合格的校(园)长教师、市教育专家工作室主持人;“卓越教师”指市名校(园)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骨干教师”指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骨干教师;“教坛新秀”指区认定的教坛新秀。

  第四章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四五”时期,海珠区将落实八项主要任务,统筹协调各级各类教育可持续发展,全方位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

  一、构建现代化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

  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把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深入分析新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征、新要求、新挑战,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大力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健全“三全”育人体制。二是深入实施德育效能提升计划,完善“一办(部)两心三级四协同五专委”德育工作体系,完善“区-学片(集团)-学校”三级德育管理架构。三是充分发挥海珠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的作用,强化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四是推动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发展,优化协同育人机制。五是提升社会实践育人质量,加强德育课程育人体系建设,推进落实新时代德育资源建设工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工程。形成制度创新、以德育人、人人育人、充满活力的海珠德育工作新局面。

  二、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

  以“幼有善育”为目标,结合海珠区城市更新以及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规划和人口的规模结构,谋划海珠区学前教育发展路径。持续推进学前教育设施建设,增强优质公办幼儿园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高效实施学前教育计划,加快推进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基本满足常住适龄儿童就近入读普惠性幼儿园的需求。鼓励支持城镇街道、村集体、有实力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机关、普通高等院校创新模式举办公办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指导幼儿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开展科学保教,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动态监测评估体系。开展学前教育精细化管理,持续增强幼教治理能力。至2025年,确保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保持85%以上,规范化幼儿园占比保持95%以上,幼儿园专任教师持证上岗率达100%以上、幼儿园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达到98%。

  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进一步健全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机制,持续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数据监测,全面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进一步缩小区内校际差异,着力抬升底部,带动整体优化。按照“全覆盖、零拒绝”的要求,以稳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为目标,以健全四级安置网络为抓手,促进公平融合,加强残疾儿童少年转介安置体制机制建设,落实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制与功能。按规定做好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位(含政府购买的民办学校学位)占比85%以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对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合理设计学生作业,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鼓励中小学普遍开展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实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家长支持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内托管工作机制。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四、推进高中教育特色适切发展

  实施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工程,突出“一校一品”,做到“一校一特”,打造普通高中学校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的新格局。推动普通高中教育整体发展,大力实施特色高中建设计划,建设在人文、数理、科技、艺术、体育等领域能够引领前沿的特色示范高中。实施薄弱普通高中改造提升工程,引导民办高中进一步提炼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引导有条件的民办高中开展小班化、精品化、国际化教育。有序推进选课走班、科学开展学分认定工作,加强对教师配置、班级编排、学生管理、设施配备等方面的统筹力度,逐步形成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科学规范、高效有序的教学组织运行机制。深化学校育人模式创新,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选拔机制、育人机制、考试评价制度。持续提升高中学业质量,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C级以上比例保持92%以上。

  五、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实施高水平中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工程,提高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以省教育厅开展新一轮广东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为契机,提升公办中职学校办学质量。支持民办职业学校创新办学机制,实施办学模式改革,推动民办中职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继续推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改革,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做好省级“双精准”专业的遴选与建设,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坚持“职业导向、德技兼修”,精准预判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结构与城市产业结构精准对接。全面提升校企合作形式和合作内涵,鼓励和支持职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进行评价、共同组建基地、共同培育师资、共同开展研发,实现校企共赢。推进职业学校与相关企业、行业、产业园区组建职教联盟或职教集团,打造更高层次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

  六、推动民办教育规范品质发展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和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发展目标,依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教育,保障民办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鼓励、引导民办学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加强对民办义务教育的规范力度,推动民办义务教育合法、合规、有序、良性发展,维护义务教育的公益性与公平性。合理控制基础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数量规模,优化当前民办学校、幼儿园布局,推动形成民办教育公平竞争、与公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强指导和支持,巩固全区民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成果。鼓励和支持民办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多样化、优质化、特色化发展。积极加快落实省、市、区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支持民办教育提升办学质量。鼓励民办学校按照非营利性组织属性开展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创新。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全面落实校外培训机构前置审批制度,积极推动校外培训机构“管准入、管信用、管课程”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强化常态运营监管,进一步减轻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

  七、推动终身教育多元覆盖发展

  建立终身教育治理机制,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建设“面向人人,泛在可选”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对标市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建立区级终身教育促进工作协调机制,为形成社会多元参与的“区、镇(街)、居(村)”终身教育供给体系提供制度保障,统筹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公办教育与社会力量办学、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协同发展。推动老年教育做大做优,以海珠老年大学、海珠电大为支点,协同区内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区、镇(街)、居(村)”三级老年教育网络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依托市民终身学习在线教育平台,设立市民终身学习账户,建立个人终身学习档案,努力构建渠道更畅通、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学习更便利的终身学习体系。

  八、推动校外教培健康良性发展

  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全面规范培训秩序,强化经营活动监管。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超范围培训、培训质量良莠不齐、内容低俗违法、盗版侵权等突出问题。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持续做好“治乱、减负、防风险”,创新推进“改革、转型、促提升”,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第五章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项目

  “十四五”时期,海珠教育将贯彻落实全区教育大会关于实施“五心工程”总体部署,启动谋划实施好新的“八大项目”,集中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提高教育社会服务的能级和贡献水平。

  一、 教育资源扩容增量项目

  (一)着力推进学校改建扩容

  根据海珠区人口结构调整和流动的趋势,整体统筹教育资源的布点、改造与重组。调整教育系统内部各学段间布局,以空间换时间,解决入园、入学高峰。推动教育设施规划落地,加快优质教育项目建设,加强教育服务保障,加快补齐学位供给缺口。对西部老城区的已有学校,通过改建、扩建等方式,改善学校教学环境,增加学校的场室面积。

  (二)着力打造优质学位增量

  利用海珠区推进城市更新改造的历史机遇,根据广州市关于分类指导、分区实施,有序稳妥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部署,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建设一批上规模的优质中学,满足城中村自身需求并兼顾全区新增中学学位需求。对东部、南部的新开发区,通过征地、新建等方式,努力增加优质学位供给数量。推进启能学校怡乐路校区的建设进度,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服务承载能力。推进公共服务用地优先保障基础教育设施建设,配合“一区一谷一圈”的规划建设,加快在广纸片区、TIT科贸园、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等配套建设规模较大的教育用地征用和建校项目,打造海珠教育新的“增长极”。

  二、 办学条件升级改造项目

  (一)着力改善校园硬件设施

  不断缩小区内校际硬件差距,筑牢优质均衡教育发展基础。根据海珠区近年来人口增量情况,通过“微改造”等方式,挖掘原有校舍潜力,优化原有校舍空间布局,增加教学用房面积,有效补充学位供给,提升生均建筑面积、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推进完善学校围墙、门卫室、防撞桩、消防设施、实验室化学品储存室等安防工程建设。支持及指导公办中小学校探索建设学科功能教室、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教育创客空间。

  (二)着力提高体卫设施水准

  进一步加大对体育设施设备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确保“每天在校锻炼1.5小时”创造有力条件。深化“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应用,提高校园食堂卫生管理及监督水平。深化中小学校厕所革命工程,提升学校卫生(保健)室环境设施水平,提高学校常态化疫情防控硬件水平。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落实教室、宿舍、图书馆、实验室等环境采光照明要求,更换一批具有护眼功能的教辅电子设备。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区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9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至少0.5个百分点。

  (三)着力推进资源共建共享

  实施校园更新改造计划,通过精细化、非标准化设计,提升教育资源空间品质。按照未来学校的理念,加强校园改扩建的设计,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所,注重学习区、活动区、休息区等空间资源的重组。促进数字学校、素质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和体育运动设施共享,促进优质开放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中小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共建,通过新建、升级改造等方式,将学校服务点纳入全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体系。

  三、 教师队伍蓄能提质项目

  (一)“五项建设”促支持升级

  一是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把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教育教师守住法律、师德、社会责任三条底线。扎实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严格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严肃查处师德失范违规行为。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管理常态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将师德师风考核结果纳入年度教师评价,作为教师评先、评优、晋职的重要内容,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二是加快完善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增加建设经费投入,加快建设各种研训室、功能室。加快区级培训者培训培养,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明确不同层次学校教师培训目标、任务、要求、内容与途径,加快教育教学成果孵化和成果运用。三是推进教师队伍信息化管理建设。建设教师队伍信息库、临聘教师资源库、教师交流轮岗申报平台、教师健康信息库,加快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和能力测评信息化建设,为教师精准培养和智慧教研提供数据支撑。四是落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专项整治建设,紧盯整治重点任务,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事项。五是加强心育队伍建设。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逐步配齐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家校联系与合作。

  (二)“五项制度”促结构优化

  一是健全完善教师常态化补充机制,落实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高校优才招聘+全国教师招聘+编外聘用制教师补充”的“引才揽才”模式,建立编外聘用制专任教师的常态化补充机制。二是加快落实提升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提高中小学教师入职的学历门槛,开展教师学历提升培训,落实研究制定提升教师学历层次的“一校一案”。三是持续推动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教师编制配备、招聘录用、考核聘用、交流配置和退出机制。四是推进校长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完善区级校长职级制度。五是深化教师职称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动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三)“七项计划”促专业发展

  一是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教师“启航”项目培训,开展区级“教坛新秀”认定,搭建以教师自主发展、学历进修、校本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研修轮训相结合的教师专业成长平台。二是实施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工作室主持人队伍建设,建立高水平人才的规划、储备和激励机制,加大对名校长、名教师等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力度。三是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提升机制。四是实施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计划。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理论素养,推动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五是实施青年后备干部培育计划。健全教育管理人才梯队的培养培训、管理跟踪、效果评价机制,储备一批有较好发展潜力、较高专业水平、较强管理能力的各梯队干部。六是实施骨干教师展翅计划。选拔培养一批学科骨干教师,开拓其教育视野,丰富其教育智能,增长其教育智慧,实现学科骨干培训的全覆盖。七是实施心育素养提升工程。对各学科教师进行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整体心育素养。

  四、“五育融合”体系构建项目

  (一)搭建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系统

  完善全学科育人体系,深化“五育并举”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逐步建立全区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完善跨学段、长周期、全覆盖的学生体质健康数据记录、跟踪和评价系统,形成学生体质监控、反馈和改进机制。运用文教结合的美育资源,丰富学生艺术教育活动,构建区域艺术人才培养链接体系,打造高水平艺术育人平台,全面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培养艺术爱好。建设劳动教育特色品牌,将海珠湿地打造为海珠区劳动教育示范基地,以点带面,为广州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示范样板。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利用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创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机结合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和家务劳动。配合推动中小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共建试点。

  (二)健全大中小幼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

  研究制定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德育框架和实施体系,提升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感染力。统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创造教育等。开发学段间衔接的学科课程体系。聚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造能力培养、艺体爱好和技能培养、劳动意识和能力培养等内容,形成贯通各学段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衔接培养体制。积极探索贯通培养育新才,鼓励中山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大学、科研院所发起基础教育联盟,探索“大手拉小手”——建立“高校+中学+小学+幼儿园”的一体化联盟和研究机构,推动幼儿园、小学、中学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社会教育力量协同育人,在资源共享、校地共建、品牌共用、人才共育、课题共研、特色共创等方面开展深度融合办学,形成完整教育生态链。做精做实创新人才的大、中、小、幼衔接培养,共同培养立志服务国家基础教育和基层教育的拔尖创新人才。

  (三)推进“五育并举”育人评价改革

  强化教育评价的“育人”本质,引导学校关注学生成长的全面性和全过程,形成以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导向的评价制度。深化基于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诊断与评价,评估学生发展状态,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完善体育艺术素养评价,引导学生掌握艺体技能、形成爱好和特长。完善劳动素养评价,引导学生形成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大数据平台,实现“五育并举”育人效果监测评价科学化、常态化。

  (四)扎实做好义务教育“双减”工作

  全力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落实,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功能,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学生在校内学会、学足、学好。健全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作业管理机制,优化作业设计和质量,强化教师职责,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强化教研支持,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益。大幅压减考试次数,降低考试压力。实施义务教育线上课程资源全覆盖。实行校内课后服务全覆盖,拓展课后服务资源,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规模,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全面落实“双减”工作目标。

  五、教育集团生态优化项目

  (一)健全集团化办学管理机制

  规范教育集团的职权行使,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总校长”负责制,指导集团理事会按照集团章程赋予的职权,推动各成员学校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特色发展。规范教育集团内部管理,集团理事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研究议定集团章程、发展规划、品牌建设、工作计划、招生方案、考核方案、预算方案等。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品牌影响力、文化辐射力引领集团学校共同发展,培育一批品牌教育集团。进一步完善集团的财务、人事管理机制,在人、财、物管理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赋予集团核心学校一定的管理权限,激发集团办学活力。加大投入,根据集团化办学实际需要,为各公办基础教育集团安排年度经费,用于信息化建设、骨干教师流动、优质课程开发、教科研训联动、场地资源共享、名校长名教师培养等。加强宣传引导,及时总结、宣传、报道、推广集团化办学成功经验,引导社会各界理解支持集团化办学,关心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二)促进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

  通过共享办学理念、管理资源、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和设施设备资源等,提升各成员单位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集团化办学教师定期双向交流制度,集团内校级干部原则上满两届由区教育局党组统一考虑轮岗流动,中层干部在同一所学校任现职6年及以上、教师在现所在学校连续任教满9年以上,符合任职回避的原则上要在本组别内交流轮岗。每学年教师参加交流轮岗的比例为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为交流总数的20%。构建网络教研共同体,共建共享优质公共教育资源,共同推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共同打造网络教研空间,拓展教师培训空间,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化发展。挖掘现有集团校本课程资源,打造集团共享的课程资源库。鼓励非营利优质民办学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吸纳相对薄弱民办或公办学校作为成员校,实施教育集团化办学管理。根据市、区招生政策,做好集团内各学段的衔接工作,高中名额分配招生和自主招生的名额,适当向集团内初中和薄弱初中倾斜。

  (三)完善集团考核评价制度

  建立集团化办学专项考核评价机制,对教育集团及其成员进行年度考核。依托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社会认可及发展潜能等方面构建集团化办学督导评估体系,对教育集团化办学进行专项监测和评价,推动教育集团健康发展。将帮助和扶持新建、薄弱学校作为对核心成员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核心成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集团内办学成绩突出、社会反响好的潜力学校,可根据加入协议和集团章程,由其提出申请,经区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允许其另行组建教育集团;对集团内新建、薄弱学校,设置3年的成长考核期,对改薄提质成效明显、社会反响积极的,由集团提出申请,经区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允许其作为潜力学校,脱离集团独立办学,或继续保留在集团内发展。

  六、信息化智慧支撑项目

  (一)开展网络学习空间普及行动

  基于海珠区基础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开展网络学习空间普及行动,贯通线上线下、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汇聚满足师生需求的各种资源,为师生免费提供海量的课程资源和一站式、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空间服务。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常态化应用,拓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场景,将网络学习空间作为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以中小学班级空间或学生空间建设为拓展延伸,逐步推进空间建设与资源规模化应用的深度融合,推动基础性资源及开放性资源的再组织,逐步形成校本化资源。到2025年,实现师生100%开通网络学习空间。

  (二)开展教育大数据应用融合行动

  深化基于海珠区“局-校-家”的互联服务平台应用,实现大数据应用对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的支撑能力全面提升,建成以区级为骨干,学校为补充的教育大数据汇聚、共享、交换服务体系,全面准确汇聚学校、教师等动态数据,实现对教育系统运行状况的即时动态监测、智能精准分析与科学管理决策。建立相对独立的数据管理体系,制定统一的教育管理数据标准和信息采集规范,明确不同层面信息采集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业务统一”和“数据统一”。推进“互联网+教育管理”。通过数据中台的逐步建设和应用,建立校园安全、教育督导、评估大数据平台,推动校园安全监管的全过程在线管理,丰富督导信息数据资源,提高和优化数据质量,建立数据共享和开放利用机制。

  (三)开展信息技术与学校育人深度融合创新行动

  推进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打造网络化、智能化、泛在化的智慧学习环境,形成技术、资源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匹配的智慧教育教学体系;建立综合学生健康、品质、素养和成绩等多方面信息的跟踪和评价系统,探索基于静态和动态数据的学习管理和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定制化教学,形成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差异化推送机制,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支持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参与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和课程资源,形成优质共享、持续更新的教育资源库。

  (四)开展教育治理信息化提升行动

  把信息技术作为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手段,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利用移动互联、智能感知等手段实现教育质量监测、教育管理决策、教育对象分析、教育效果评估等方面的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使教育治理从经验型、粗放型向科学化、精细化、个性化转型,形成“互联网+”教育治理新模式。构建教育治理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为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服务”。推进各类区级教育信息系统整合,建立教育信息资源目录和数据溯源图谱;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实现“一站式办公,一网式服务”。

  七、教育督评应用改革项目

  (一)深化教育督导管理和运行体制改革

  着眼于新时代教育督导的新任务、新定位,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化区级政府教育督导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健全机构设置,创新工作机制,严格依照《教育督导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督政、督学、评估、监测职能,加强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监测,改进督导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开展督导评估监测工作,进一步发挥教育督导对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二)强化教育质量监测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建设海珠区教育质量监测平台,统筹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各类数据,打造一体化、体系化数据库。建立以“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四个评价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探索制定科学、量化、可操作的区级中小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科学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加强数据分析和行动改进。

  (三)深化区域教育评价改革

  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根据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的基本要求,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做好年度政府履职评价。改革学校评价,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研究和探索新时代学校办学绩效综合评价方案等内容,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充分运用评价体系结果,激励学校自主优质发展。改革教师评价,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改革学生评价,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改革用人评价,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促进人岗相适,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八、湾区教育交流合作项目

  (一)积极探索教育合作国际化

  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品牌,加快推进琶洲国际学校建设,满足高端创新人才、留学归国创业人员子女教育需求,发挥高质量教育引力,为我市、我区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加大宣传港澳居住证政策,对持港澳居民居住证的港澳居民及其适龄随迁子女100%统筹安排入读公办学校(含政府补贴的民办学校)。按照省、市课程管理规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课程资源,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综合教育课程体系,培育学生国际交往、合作、竞争能力。

  (二)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交流合作

  建立地区科教资源共享与合作新机制。力争缔结更多粤港澳姐妹学校,推动粤港澳青少年交流,加强港澳青少年对内地的了解,培养乡土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师生建立友谊与联系。完善粤港澳教育交流合作机制,丰富姊妹学校交流内容,推进交流合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支持师生共同参与文化、艺术、体育等领域合作及中长期培训。扩宽教育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在信息、人员、经验、项目等方面主动牵线搭桥。鼓励大学积极加强与大湾区一流学校合作,合理利用人才、科技、文化、国际化等高等教育资源优势赋能区域产业结构、协同创新、区域共享、对外开放发展。

  (三)持续巩固教育对口帮扶成果

  完善省内外教育对口帮扶工作机制,持续巩固教育对口帮扶成果。充分总结贵州、新疆、西藏等地教育帮扶工作经验,通过送教上门、跟岗交流、网上教研、空中学堂、资源共享等形式,将广州经验、海珠做法深刻植入受援地,实现共生共赢。充分发挥“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瓮安工作站”等帮扶平台的作用,以点带面,持续拓展教育对口帮扶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第六章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建引领,构筑基层治理“金字塔”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发挥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作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加强学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稳步实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落实教育系统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把牢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继续推进基层正风反腐专项治理,紧盯群众反映强烈集中、损害群众利益的人和事,进一步加大对校(园)监察对象的全方位教育和管理监督,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党建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的选配培养力度,优化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结构,推动形成责任清晰、齐抓共管的学校党建工作新机制。进一步推进民办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完善党组织班子成员进入学校管理层、党员行政班子成员进入党组织班子“双向进入”领导体制。加强党风廉政和纪律建设,加强对“三重一大”事项监管,着力构建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二、拓展投入渠道,绘就多元并举“全景图”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依法加大政府的教育投入。区规划资源部门需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强教育设施用地保障,区住建部门根据市关于城市更新工作的部署,按照分区实施、分类指导原则稳妥有序开展城市更新工作,推进教育设施落实落地。区财政部门需进一步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障财政性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区税务部门需依法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区教育部门需引导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区教育部门需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增强区级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缩小区内校际差距。全面落实预算绩效管理,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健全生均拨款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推进预算与绩效管理一体化改革工作,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新体系,硬化预算和绩效“双约束”,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与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

  三、强调规范思维,打造现代治理“新引擎”

  健全教育依法决策机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保障教育重大决策的科学、合法和民主。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探索建立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评价和支持教育发展的教育法治实施机制,夯实学校依法治校的政策基础。推动建立教育综合执法机制,实现教育行政部门相对集中的行使执法权,加强教育综合治理和联合执法,依法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扰乱教育秩序、侵害合法权益的行为。打造依法办学的教育法治生态,完善依法治校考核、评价标准。优化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构建系统完备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健全以章程为统领的学校内部治理制度。加强法治教育,深入开展青少年普法工作,推动法治宣传与法治教育相结合,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四、聚焦防控底线,拧紧平安校园“安全阀”

  健全学校安全工作机制,推进学校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等制度,完善学校办学信息公开制度,强化社会依法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健全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依法妥善处置各种事端。全面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强化校园危险化学品和实验安全治理,共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面向学校和社区全面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安全自护教育。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完善学生意外伤害法律援助制度,构建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健全校园内部各类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保障师生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完善学校安全宣传教育机制,进一步创新学校安全教育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提升安全教育标准化、信息化和常态化水平。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师生安全防范、自救自护素养和能力,保障学生平安健康成长。

  五、凝聚社会共识,齐述海珠教育“好故事”

  加强对教育规划的宣传解读,统一改革思想,凝聚各界共识。建立规划实施和监督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引导公众参与教育问题的讨论和协商。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形成落实规划的重要支撑和抓手,确保所涉目标任务按时保质完成。健全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及时总结实施中的经验教训,借力主流媒体正面宣传海珠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坚守舆论引导主阵地,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密切关注教育舆情动态,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舆情研判处置能力。坚持正面宣传,讲好海珠教育故事,弘扬高尚师德师风典型人物,聚焦回应人民密切关注的教育热点、重点问题,引导社会公众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形成社会大系统、教育全系统、学校小系统之间整体协调、支撑与互补的新格局,为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和权利的实现提供保障,创造有利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环境。自觉开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海珠经验”和“海珠道路”,促进“海珠故事”的凝练与表达,为教育变革提供“海珠参照系”。


  附表

  海珠区“十四五”时期新建学校、幼儿园规划及新增学位情况

新建项目

项目名称

学位数

幼儿园

江燕路项目配套幼儿园

270

大干围配套幼儿园

270

海珠区生态城安置房配套幼儿园

270

石岗路配套幼儿园

450

交通十一号线赤沙车辆段场配套幼儿园

270

幼儿学位小计

1530

小学

海珠半岛配套小学

810

石岗路项目配套小学

1350

广州市海珠区广船机械厂出让地块配套小学建设工程

810

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中路小学新建工程

540

凯华城配套小学

810

小学学位小计

7020

九年一贯制

中海名都配套学校及地下停车库建设工程

1410

小学

810

初中

600

交通十一号线赤沙车辆段场配套九年一贯制

1680

小学

1080

初中

600

广州市海珠区华海双语学校(民办)

2010

小学

810

初中

1200

初中学位小计

3900

完全中学

广州市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改扩建工程

300

初中

300

TIT科贸园完全中学

2400

初中

1200

高中

  1200

高中学位小计

1200


附件:
相关文章
访问总数:-人次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主办: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海珠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粤ICP备05083207号-1网站标识码:4401050003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