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广州市海珠区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2-09-06 11:05:14 来源:区发改局
分享到:
浏览量:-

——2022年8月26日在广州市海珠区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海珠区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以及下半年工作重点,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顺利实施。

  (一)“双统筹”有力有效,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疫情防控高效推进。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先后打赢2022年“0311”“0408”“0427”“0708”本土疫情等一系列硬仗、大仗。在全市率先成立“黄码”工作专班,确保应检尽检,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兜住风险人群,“黄码”工作专班工作经验获市主要领导肯定并在全市推广。建立区级哨点专家库,今年以来先后开展督导检查300余次。开展院感防控培训65期,实现院感知识知晓率100%和医护人员“零感染”。加强隔离场所健康管理能力,今年累计转运密接、次密相关人员3828人,完成7736人集中隔离管理。打造“15分钟步行可达、排队时间不超过20分钟”的“1520”核酸采样服务圈。辖内12间PCR实验室完成改造,最大检测能力达到3.54万单管/日,与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合作新建的实验室投入使用。持续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全区182万人完成全程免疫接种,148.2万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建立集中会商、扁平指挥等七大机制,平战结合指挥体系和指挥机制持续优化、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

  经济大盘总体稳定。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1167.79亿元,增长3.1%,高于全国(2.5%)、全省(2%)、全市(1%),增速居全市第三。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2383.15亿元,增长17.2%。建筑业总产值410.95亿元,增长7.0%。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231.41亿元,增长11.4%。规上工业完成产值387.98亿元,下降1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27亿元,增长0.9%。商品进出口总值119.2亿元,下降11.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69.6%。城镇新增就业9675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5.96亿元,增长17.1%,增速居全市第二。重点项目加快建设,53个市“攻城拔寨”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14.8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73.5%。专项债项目加速推进,成功推动5个项目获得专项债资金共8.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13亿元,增长8.2%。全区共有商事主体19.65万户,增长4.6%。新增“四上”企业119家,累计达4027家。

  企业纾困政策落细落实。出台实施《海珠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全力以赴稳增长工作方案》《海珠区贯彻落实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海珠区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从财政、金融、稳投资促消费等方面支持经济健康运行。积极落实大规模组合式减税降费支持政策,增值税留抵退税总额超100亿元,完成全年进度77%,以财政收入的“减法”换取提高企业效益的“加法”和激发市场活力的“乘法”。服务企业更加精准,明确划分街道和部门管理服务重点单位界限标准,制定实施区领导对口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工作方案、区领导暖企工作八条措施,上半年全区共走访企业(项目)4306家次,解决了一批企业急难愁盼的问题,稳定了企业扎根海珠发展的信心。

  (二)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根基不断夯实

  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果。聚焦“算法、算力、数据”人工智能发展三大支柱,制定《广州市海珠区建设“琶洲算谷”若干促进措施》,举办首届琶洲算法大赛、琶洲算法产业峰会,成立以琶洲实验室、百度、阿里云等为理事的琶洲算法产业联盟,认定3个算法产业基地,发布10大算法应用场景,百度集团、摩星半导体、中光华研、像数品牌等企业首批落地项目签约。与清华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推进琶洲智算中心建设。聚焦游戏产业发展,制定《广州市海珠区推进游戏产业在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健康发展的促进措施》,推动琶洲数字科技产业园打造成特色游戏产业园,三七互娱、一点灵犀等6家企业发起“成立海珠区游戏产业联盟”倡议。聚焦产业互联网发展,制定《海珠区促进产业互联网发展扶持办法》,筛选推广产业互联网运用场景59个,成功在工业、医药、汽车后市场等领域打造一批产业互联网平台,上半年全区产业互联网重点企业实现营收166.1亿元。

  都市工业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制造业立市”要求,出台《广州市海珠区促进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从做强制造业、稳定供应业、打造特色园区、支持创新项目落地四个方向同步发力。加快都市工业载体建设,重点打造海珠同创汇(南岛)、华新科创岛、时代方洲等特色都市工业园区,吸引树根互联等超50家优质企业落户。珠江科技创新园开工建设,瀚得科技、美尚股份、鼎汉交通等一批都市工业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小洲村镇工业集聚区纳入首批广州市支持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项目库。瞄准新业态、新技术壮大都市工业“生力军”,推动潮集供应链、超境汽车、乾相生物等10个都市工业项目落地,有力促进全区制造业实现稳中有进。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杆区建设取得新进度。制定《广州市海珠区关于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扶持办法》,对新建高端大型项目、高端品牌运营商、旗舰店、首店给予扶持。商业载体建设稳步推进,“一圈引领、五圈支撑”商圈布局加快构建,广州国际媒体港东塔、珠江琶醍升级改造项目、广州港太古仓复建区项目开工建设,琶洲西区地下空间(琶洲汇)基本完工。大力促进消费复苏,举办“海珠之约·数字时尚消费日”数字人民币应用推广启动仪式、“2022缤纷海珠文化季”“环岛嘉年华 海珠欢乐购”专场促销活动,以及电器、汽车等促消费专场活动,有效提升文旅消费活力。会展消费扩容提质,出台《海珠区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成立全市首个会展产业联盟,广交会展馆四期项目建设进入收尾阶段。上半年举办展会29场次,展览面积108.1万平方米。电商平台及产业提质增量,成功在家电、蔬菜生鲜、传统服装、美妆护肤、汽车配件、医药等多领域培育一批电商平台和品牌,美尚等3家企业成为全市电商高质量发展标杆企业。

  (三)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开放型经济加快构建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展现海珠特色。贯彻落实《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制定《海珠区参与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实施方案》《海珠区参与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重大事项表》,提出科技联合创新、人才集聚、青年创新创业等13项46条合作事项。探索以EOD模式(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打造环海珠湿地价值圈,力争推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以生态环境导向开放模式的亮点。广州国际媒体港挂牌广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中心,LEVVV乐赢公共潮玩艺术空间挂牌海珠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潮玩文创基地。开展2022年港澳台大学生实习专项行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实力进一步汇聚。深入摸查我区港澳资源,全面掌握港澳在我区注册企业、创新载体等资源底数,目前在我区注册登记的港澳投资企业1125家,其中“四上”企业110家。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成立广州市海珠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围绕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按照“股权+债权+载体”的招投联动模式,以“整合+盘活+提质”的资产管理模式,打通资产、资金和资源的闭环。成立广州市海珠数字经济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采取“投资+招商+服务赋能”的方式扶持区内优质企业。制定“10+1”产业扶持政策,包括都市工业、产业互联网、楼宇园区经济、专精特新、游戏产业、算力算法、国际消费、产业载体项目引入、企业上市、版权经济、数字经济人才等领域,紧盯企业全生命周期,为企业提供针对性、多样化的要素供给。

  营商环境改革做深做实。启动营商环境5.0改革,制定《海珠区落实广州市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有关要求的实施方案》,围绕形成更多海珠特色的典型经验、进一步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等10个方面,打造有温度的“海上明珠”营商环境。我区成为全省唯一的“数据经纪人”“首席数据官”“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创新改革“三试点”单位,率先推出全国首批“数据经纪人”名单。琶洲会展与数字经济版权保护服务工作站成为全市首个服务会展与数字经济版权保护的综合平台。全方位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升级“一网通”平台,澳门地区申请人最快0.5天实现全程电子化开办企业。对2343户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进行信用修复,100%实现网办。通过营业执照和“e证通”归集许可信息,实现“一照通行”。大力推广不动产登记业务“线上办”,上半年网办业务13230宗,同比增长2.09倍。积极为小微企业提供劳动关系事务托管服务,项目覆盖劳动者超2.61万人。

  探索谋划老城市新活力新路径。深入开展“读懂海珠”专题调研,全面梳理我区建置地理、城乡建设、经济发展、科教文卫体、社会管理、生态本底等方面的历史脉络、发展现状,深入分析我区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形成《“读懂海珠”调研报告》,围绕重点打造“世界一流数字经济示范区、国际大都市生态宜居示范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高品质文商旅融合示范区”的目标,提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等6条发展路径。制定《关于推进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空间规划管控、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沿岸产业规划、基础设施、文化魅力、滨江生态体系等六大板块提出18项具体措施,高质量推动珠江前航道、后航道域长约46公里的沿岸地区建设,着力推动珠江沿岸地区提升发展能级、彰显文化魅力、优化生态环境。

  (四)数字生态城加快建设,城区能级不断提升

  “一区一谷一圈”加快建设。全力建设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成功推动纳入广东省自贸区联动发展区。上半年新增星河湾、复星北塔竣工投产,中远海运主体结构封顶。目前琶洲试验区已集聚腾讯、阿里巴巴等一批总部企业,落地超200家产业链子项目,企业总数超3.4万家,增长13.2%,高新技术企业331家,增长8.9%,科技型中小企业210家,增长27.3%。稳步建设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举办“建行杯”海珠-中大(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授牌设立中山大学科技园为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示范园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大江苑校区、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物业2个试点园区。中大纺织商圈试点项目顺利推进,简美轻纺广场、华海学校已投入运营,珠江国际纺织城3—6楼完成业态升级,长江(中国)纺织城北区5楼展厅式商铺完成改造转型。持续深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加强,海珠湿地鸟类种数增加到187种,维管束植物增加到835种,昆虫种类增加到736种。高品质建设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制定《江南文商旅融合圈打造2022—2025实施方案》,江南文商旅融合商圈初步确定“花young江南西”主题,一期3个重点项目加快实施,推动辐射60万人口的老商圈焕发新活力。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稳妥有序推进沥滘村、石溪村、新市头村等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以“绣花功夫”扎实推进全区126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上半年新增完成2个、累计完成89个。扎实推进旧厂改造,广昊大厦、万宝、天悦江湾等3个项目竣工验收,大干围广百项目等6个项目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及室内外装修工程。交通枢纽功能持续提升,地铁线路10号、11号、12号线共21座车站、1个车辆段,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加快建设。城市快捷路二期(东沙—石岗隧道)、车陂路—新滘东路隧道工程(二期)、鱼珠隧道等项目的征拆工作有序推进。琶洲西区周边9条道路工程累计完成总工程量43%,入驻运营项目的周边路段已全面通车。编制公园建设规划,完成6个口袋公园项目立项。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部署,成立我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实施《广州市海珠区做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工作实施方案》。实施《广州市海珠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30年)》,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珠湿地作为世界级城央湿地的显示度不断增强,荣获第12届迪拜国际可持续发展最佳范例奖和2021国际风景园林生态贡献奖。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上半年空气质量优良率89%,同比提升7.8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7%;PM10平均浓度4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5%;NO2平均浓度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8%。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三级河长巡河10155人次,整治“散乱污”场所187个,东朗断面、猎德断面水质持续达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琶洲北涌等14.2公里碧道实现基本贯通,累计建成碧道67.3公里,实现还河于民、还岸于民、还绿于民。

  (五)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社会治理更加精细智能。扎实推进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整改,全面加强3片历史文化街区、2个传统村落、163处不可移动文物、97处在册历史建筑、81处传统风貌建筑的巡查监管,有效落实71株古树、14株古树后续资源保护,完善园林绿化、城市建设、历史文化等36项管理制度。扎实开展城中村人员底数排查工作,狠抓“粤居码”注册申领、重点人群采集,做好人员、房屋、单位申报工作。全面开展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完成全区在册275栋危房清零,拉网式排查自建房8.4万栋。着力推进法治海珠建设,制定实施《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社区议事厅实现全区267个社区全覆盖。组建2798个最小应急单元,上半年刑事警情、立案同比分别下降4.8%、21.8%。投放90万份“食安封签”,“食安快线APP”培训考核覆盖率达97.68%,位列全市第一。治理违法建设123.89万平方米。整治乱摆卖2.3万宗、占道经营2万多宗。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上半年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事件。持续推进交通秩序大整治行动,电动自行车共上牌8.2万辆。打造广州塔景区、会展片区等一批高品质“精细化管理示范区”。扎实开展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圆满完成“龙舟水”、天文大潮及北江洪峰过境等安全防御工作,全区安全形势保持稳定。

  社会保障更加普惠可及。上半年区十件民生实事进展总体顺利,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新增公办学位、劳动关系事务托管服务等5项任务超时序进度。上半年向低保、特困、临时救助、70周岁及以上长者、残疾人等群体发放各类资金补贴超8500万元。稳就业力度持续加大,成立“海珠区女性创新创业基地”“海珠区巾帼志愿服务培育基地”,促进女大学生成长成才。开展“粤菜师傅”培训733人次、“南粤家政”培训3108人次、创业培训343人次,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资金435.065万元。受理就业创业补贴1.39亿元,惠及5.94万人次。劳动保障持续完善,处理劳资矛盾纠纷4026宗。住房保障不断改善,审核新增发放租赁补贴168宗,审核公租房轮候申请479宗。用心用情用力服务保障878名军休干部,持续优化军休生活环境。

  公共服务更加均等便捷。新开办2个公办幼儿园(区),转制2个民办幼儿园(区),实施89个班级扩容工程,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公办学位5023个。安排来穗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制入学学位2824个。完成2个智慧安防示范校项目建设,推动新增市级安全文明校园125所。海珠区妇女儿童医院开工建设。全区13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国家推荐标准,占比达72%,数量和占比均位居全省、全市前列。为全区约1000名困境儿童建立“一人一档”工作台账。建成街道养老颐康服务站14个。累计建成家庭养老床位2880张。累计设置老年人助餐配餐点57个,服务192.5万人次。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超182场,参与人数超10万人次。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二天油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素馨花传说等5个项目入选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成功举办第一届“海珠体育荟”活力海珠杯系列赛事。

  上半年,我区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稳增长压力较大。年初确定的主要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进出口总值等3个指标与年度预期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完成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压力较大。会展业受疫情影响明显,工业持续低位运行,营利性服务业增速放缓,消费市场恢复缓慢。二是科技创新有待提升。区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潜力仍未充分发挥,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还有待提升。相关行业领域的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应用场景开发开放不足。三是民生事业还有不少短板。疫情防控压力依然较大,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与群众期望还有差距。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仍需巩固。安全生产、道路安全等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二、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点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采取有力措施把“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落到实处,加快建设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海上明珠,奋力打造广州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打造“一区一谷一圈”,加快实现老城区新活力

  加快建设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用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国字号”品牌效应,聚合产业链资源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中国算谷”。持续做好琶洲申报省级开发区等高层级平台工作。下半年力争粤科金融、鹏润、粤传媒、华邦、广铝远大、广东电网等6个项目竣工验收,推动奇安信项目加快前期工作。推进琶洲留用地、石榴岗路地块等重点项目的收储及出让工作。加快推进琶洲中、东、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好琶洲南区(赤沙村)城市设计,优先开展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才公寓建设。推动广交会展馆四期建成投入使用,打造全球最大会展综合体。加快推进应用场景建设,推动“数观琶洲”、智慧停车等项目尽快落地。完善“琶洲指数”体系,深化立法联络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依托新港路沿线大学、大院、大所智力资源,打造新港路科技创新大道,整合新港路沿线高校院所的物业资源,推动形成共建试点园区的合作意向。以推动中大纺织商圈综合提升为抓手,继续推进五凤村、凤和村旧村改造片区策划方案和更新单元详细规划方案。推动纺织服装优势传统产业升级,加快打造中大纺织时尚中心,实现商圈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国际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宣传推广我区湿地建设成果,推进国际重要湿地申报工作。在海珠湿地积极探索EOD(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推动国际湿地馆等项目加快落地,梳理湿地周边闲置、低效、低端、可开发利用的土地、物业清单,拟在11处地块导入文旅、生态、创投、配套酒店等业态,全方位提升海珠湿地圈层发展能级。以海珠湿地为试点,积极探索开展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

  加快建设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坚持以商承文、以文促旅、以旅兴商,全面提升老城区文商旅融合水平。组织召开文化强区建设大会,出台“1+N”系列政策文件。有效整合辖区各类资源,优化商圈产业布局和交通环境。推进江南文商旅融合圈商圈logo和导视导览系统落地。争取“花young江南西”文商旅融合圈一期微改造春节前全部完工,推动江南西商圈申报“省级示范商圈”。推进珠江琶醍和太古仓码头提升工作,打造高品质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坚持用绣花工夫做好老旧小区微改造,加大力度推进二龙片区、江南文商旅融合圈内微改造项目。筹备举办海珠数字影像周等系列活动,打造海珠旅游品牌。

  (二)坚持创新驱动,奋发有为推进高质量发展

  点燃创新策源新引擎。深入对接南沙、横琴、前海三个重大战略平台,全力抓好海珠—南沙、港澳深珠合作等重大事项落地见效,高质量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合作区核心承载区。聚焦“算法、算力、数据”人工智能发展三大支柱,打造算法产业基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琶洲集聚发展。加快推进琶洲智算中心建设前期工作,提前布局导入算法算力企业。落实产业互联网“四个一”行动,推动众成就、易网科技等项目落地。主动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和省、市专项攻关工程,推动琶洲实验室更紧密融入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建好环中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发展版权经济,出台《广州市海珠区促进版权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积极创建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大力推动广州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建设,推进琶洲会展与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发展。

  筑牢创新企业成长基底。用好“10+1”产业扶持政策,加强对政策与惠企服务包的宣贯推广。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科技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建立完善创新主体综合服务体系,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培育一批独角兽、专精特新优质企业。全面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坚持系统观念,抓好统筹协调,推动5.0改革形成更多海珠特色的典型经验,着力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更好服务市场主体。提升信用建设水平,广泛开展诚信典型、诚信价值、信用理念的主题宣传活动。加快推广“信易贷”平台,着力解决中小企业信贷难问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组织琶洲企业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加强与高校交流合作,推动琶洲人才链和产业链有机链接、人才集群与产业集群相互促进,打造近悦远来人才高地。出台产业园建设管理服务工作方案,举办“琶洲论剑”——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人才猎头大赛和广州人力资源博览会两大品牌活动,擦亮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名片,引进、集聚一批综合实力强、专业程度高的人力资源机构和高端服务团队。持续发挥CSO首席服务官工作机制作用,实现ToB端企业服务官和ToC端产业人才服务官的服务效能有机整合。

  (三)着力增强产业体系竞争力,更大范围建圈强链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坚持总部经济与优势产业相结合,瞄准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开展精明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力争全年新引进总部企业超5家。瞄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构建“头部企业+上下游配套项目+研发+金融”的产业生态集群。注重发展工业总部与服务业总部并举,着力引进掌握尖端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型总部企业。利用好区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库,着力培养高成长型企业、细分领域领先企业,积极培育本土企业总部。健全楼宇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开展星级商务楼宇评定、奖励资金申报,争取兑现奖励。

  做大做强战略性支柱产业。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拓展多领域运用场景建设,推动AI人工智能辅助审核系统、应急值班值守系统上线。力争全年新引入数字经济企业超25家、培育营收超亿元的产业互联网平台超4家。增强现代商贸支撑作用,引导文化产权、知识产权等权益类交易市场创新发展,加快培育形成跨境电商完整产业链和生态圈,推动广州联合交易园、国际纺织城等2家试点市场加快发展时尚设计、时尚发布和直播电商产业。推动高端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专业服务,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融合发展。提升会展文旅发展水平,发挥广州(海珠)会展产业联盟的产业链整合作用,促进“展+会+节事活动”多元业态融合发展。开展重大旅游项目及线路建设,构建“快进慢游”旅游服务体系。促进智能建筑稳步健康发展,推进BIM、3D打印等数字技术在建筑业领域的创新应用,积极推进33个项目建筑信息模型建设。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加快推动珠江科创园等园区建设,聚焦智能终端与装备制造、医药大健康、纺织美妆时尚3大产业,力争新落地都市工业项目新增工业产值超5亿元。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杆区。落实“一圈引领、五圈支撑”总体布局,提升海珠消费国际化、特色化水平,力争全年建设20个项目,释放101万平方米商业面积。年内争取琶洲西区地下空间(琶洲汇)等重点商业载体投入运营,尽快报批口岸免税商店,加快建设体验式电竞消费综合体项目。举办零售、餐饮、汽车、电器等线上线下促消费活动,用好汽车以旧换新、购置税减半等政策,承办好“中华美食荟”等活动,带动消费行业复苏。积极发展夜间经济,完善夜间消费配套政策,活跃夜间消费氛围,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区域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积极推动广州塔与珠江航道连片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动黄埔古港古村加快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拓宽产业发展路径。精准有效扩大项目投资,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攻城拔寨”推进228个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丸美、名创优品等项目加快工程进度。积极谋划储备项目,加快推进中盈广场、中南钢铁、中国电信、爱帛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专项债执行进度,确保8月底前支付完毕。建设海珠区高质量企业服务 “用心办”平台,深入实施安商暖企“五个一”机制,对企业做到无事不扰、服务到位。加强区街联动招商,力争全年新洽谈入库项目290个、签约项目100个、注册项目150个、注册项目协议投资总额500亿元。推动国企改革走深走实,争取年底前净资产达50亿元,落地园区项目7个、启动项目8个,打造一家2A+信用评级企业。促进农村集体经济优化升级,支持高质量发展产业引入。办好产业招商会,积极向意向企业推介,提升村社物业招商品质。

  (四)加强人居环境治理管理,全面建设美丽宜居家园

  科学有序推进城区规划建设。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深化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实践探索,出台推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等实施方案。大力推动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车陂路—新滘东路隧道工程、鱼珠隧道、会展西路过江隧道、海珠湾隧道、环岛路(石岗路—大干围)、沥滘涌桥及新渔村涌桥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按照“小环岛+大环岛”的工作思路,加快珠江前后航道碧道、赤岗涌等内河涌碧道建设。完成江南大道-礼岗路交叉口、工业大道-新南路交叉口等5个交通拥堵点治理。积极推进土地收储,力争全年完成22宗土地收储、10宗土地供应。科学有序推进沥滘、新市头、石溪等获批的旧村改造项目。推动琶洲港澳客运口岸码头直通香港、澳门的水上交通航线开通运营。

  推进城区精细治理。构筑“5G+”智慧应用体系,支持在琶洲试点推广CIM系统。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为抓手,打造“一网统管”先行区。持续整治“两违”“六乱”“五类车”乱象,形成常态化巡查整治机制。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常态化,提升“信用+智慧”监管水平,更大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6个社区容貌品质培育提升项目,打造“门前三包”样本街道。持续开展“厕所革命”,高质量完成20座环卫公厕品质提升。推进全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提质升级,创建第三批星级投放点。开展“扫黄打非”基层站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动广州市图书批发市场创建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健全生态保护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落实工地、道路扬尘防控,推动颗粒物减排,加强河涌水质检测分析,强化涉水污染源监管和精准治理,强化固体废物、特别是医疗废物监管。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证管理,加强生态环境矛盾排查化解,助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深化河湖长制体系建设,提升水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完善防洪排涝保障体系,力争排水单元达标比例达到85%。

  (五)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动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多层次扎牢社会保障网络,完善社会救助、医疗保障、优抚安置工作体系。完善城市低保、低收入家庭和特困对象认定程序,完善街道颐康中心的服务功能,推进沙园街广船社区“一站式”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示范点建设,积极创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友好型社区。发挥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的重要作用,打造多元社区慈善和志愿服务平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见效落地。紧盯省“双拥模范区”创建目标,完善双向互促的双拥格局,严格落实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政策。深入开展家事调解项目,加强反家庭暴力宣传。发挥“芳华护苗”工作联盟作用,持续推进“关爱女童 护苗成长”三年行动。

  推动教育医疗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推进7个中小学新建项目、2个改扩建项目,力争南武中学附属学校等3所中小学在年底前竣工验收。探索与高校合作共建,实施区域“深教研”改革。推动“双减”工作走深走实,提高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加快建设海珠教育大数据应用中心。高位推动“区-街-社区”公共卫生治理架构,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新格局。大力实施人才强卫,完善医护人员培养和使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海珠湾新院区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新改建PCR实验室投入使用。完善区域影像和区域检验中心建设,推进海珠卫生专网建设,创新“互联网+”健康服务模式。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落实早癌筛查和综合干预服务项目,完善基层精康服务体系。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实现普惠性托育机构街道全覆盖。

  提升文化综合实力。推动“广州塔—岭南之窗”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高质量打造“羊城广场”,以广州塔为核心,海心桥、沿江绿道、潮墟夜市为节点,串珠成链打造环岛滨水文化长廊。用好用活潘鹤雕塑艺术园、阅江路驿站群等红色阵地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加快海珠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高地。继续开展“缤纷海珠文化季”品牌活动,举办“岭南文化周”、岭南书画艺术节和广东美术大展等品牌文化活动。完善非遗传承基地建设,串珠成链打造“非遗研学游”线路,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打造文博场馆“五个一”工程,推动“十香园”纪念馆品牌运营,深化文创产品开发和活动打造。配合市推动广州文化馆新馆、广州美术馆、广州科学馆、广州博物馆加快建设,力争广州文化馆新馆在9月份建成开放。加快推进海珠体育中心二期项目建设,推动庄头体育公园和社区健身设施建设,完善“10分钟健身圈”。推进科普中国e站建设的落地应用,探索打造琶洲科技大讲堂,拓宽科普工作视野与领域。

  (六)不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筑牢城区安全防线

  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巩固完善常态化防控体系,持续提升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疫情规模性反弹底线。严密精准抓好涉疫重点地区来穗返穗人员排查管控和健康管理,从严落实交通场站排查管控,切实阻断疫情潜在传播风险。紧盯疫情防控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点环节,严格落实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强化底线思维,牢固树立“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的理念,做好万全的能力储备和工作准备。保持组织领导到位、人员培训到位、制度执行到位、风险排查到位、问题整改到位,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守院感防控关。统筹抓好重要节点疫情防控,组织开展疫情处置应急演练。

  筑牢粮食能源安全防线。坚持底线思维,强化战略意识,牢牢守住粮食、能源安全生命线。完成储备粮管理办法、粮食应急预案的修订、起草,按程序报批印发。扎实落实粮食领域全流程清单化管理。做好耕地保护利用工作,落实“菜篮子”工作。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强重点用能单位、各行业重点用电单位、公共机构、公共照明的节能管理,积极创建节约型机关,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进一步提升燃气经营监管力度,提高燃气安全事故的防控能力。

  严守城区运行安全底线。深入推进“粤居码”推广应用、道路交通秩序大整治、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等工作,增强防范化解风险隐患能力水平。继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督查行动,持续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9项重点工程建设。持续完善毒情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推动禁毒工作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深化全民反诈工作格局,强化全民防骗意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抓细抓实信访业务工作,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信息收集、风险预警和研判处置的能力,强化重点人员、重点群体的稳定工作。擦亮“广州街坊·海珠平安使者”群防共治品牌,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海珠。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附件:
相关文章
访问总数:-人次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主办: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海珠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粤ICP备05083207号-1网站标识码:4401050003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