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广州市海珠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3-03-16 10:19:14 来源:区发改局
分享到:
浏览量:-

广州市海珠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3年3月2日在广州市海珠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广州市海珠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李满红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在超预期影响中脚踏实地推动高质量发展。认真执行区第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艰苦卓绝的斗争打好打赢“10·22”抗疫大战,为稳定全省全市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两个大局扛起了海珠责任,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琶洲试验区获批省级经济开发区,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迈出新步伐。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情况如下:

  (一)科学统筹凝心聚力,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经济保持韧性增长。面对超预期突发因素带来的严重冲击,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和省市系列稳经济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经济专班作用,项目化、清单化抓落实,精准发力推动全区经济保持增长。全年实现GDP 2502.52亿元,同比增长1.4%;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571.23亿元,增长22.5%;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4588.77亿元,增长5.0%;建筑业产值892.85亿元,增长2.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9.20亿元,增长24.5%。全区共有各类市场主体19.79万户,增长2.5%;“四上”企业4035户,增长2.8%。

  有效投资精准有力。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8.02亿元,增长14.8%,实现三个“1”——全市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行政区,增速、时序进度均排名全市第1。60个“攻城拔寨”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96.07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21.7%。获批专项债额度8.5亿元,为历年之最,资金100%落实使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广交会展馆四期主体完工投入使用;中交南方总部(C区)等13个重点产业项目封顶;国际文化中心、三一集团华南总部、树根互联全国总部等项目施工出地面;区妇女儿童医院、奇安信、太古仓等项目动工建设。新落地招商项目152个,包括12个世界500强、10个中国500强投资项目。

  助企稳企力度加大。出台《海珠区贯彻落实〈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海珠区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工作方案》等助企政策措施,全力以赴帮助市场主体纾困减负。全年办理各项留抵退税近109亿元,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租1.15亿元。深入开展援企稳岗工作,全年发放就业创业、职业技能培训等各类补贴7.34亿元,惠及企业13.52万家次、劳动者17.81万人次。坚持给钱给物不如给订单,搭建分行业、分领域供需对接平台,为企业开拓市场,帮助企业建立业务链接,实现应用场景超百项。健全“常态、务实、闭环”的暖企服务机制,制定《海珠区“党建引领、赋能稳企”行动工作方案》,坚持区街联动服务企业,全年走访服务企业1.07万家次,协调解决诉求2000多个。为辖区企业(项目)筹措N95口罩、抗原检测试剂、紧缺药品等防疫和医疗物资10余万件,力促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二)发展动能集聚成势,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产业发展路径明晰。印发《海珠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着力打造“1+6+N”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商贸、高端服务、会展文旅、智能建筑、都市工业等六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加紧培育类脑智能、区块链、纳米科技、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制定“10+1”产业扶持政策,包括都市工业、产业互联网、楼宇园区经济、专精特新、游戏产业、算力算法、消费培育、产业载体项目引入、企业上市、版权经济、数字经济人才等领域,紧盯企业全生命周期,为企业提供针对性、多样化的要素供给。

  都市工业强基固本全面落实“制造业立市”要求,谋定医药大健康、纺织美妆、智能终端与装备制造三大产业方向,从做强制造业、稳定供应业、打造特色园区、支持创新项目落地四个方向同步发力。加快都市工业载体建设,重点打造海珠同创汇(南岛)、华新科创岛、时代方洲等5大特色都市工业园区,吸引树根互联等超50家优质企业落户。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赴沪、深开展5场专题招商,落地都市工业项目20余个,新增美尚股份、中妆美业等规模以上都市工业企业10家,全年新增工业产值106.9亿元,为全区制造业稳中有进提供有力支撑。珠江科创园列入首批市“老城新园”标杆园区试点,小洲智能制造园纳入市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试点,15家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12个技改项目落地。全区工业增加值增长8.8%,排全市第1,占GDP比重达10.8%,比去年提升0.7个百分点。

  数字经济提质升级。琶洲试验区获评全省唯一成绩突出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四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获批省级经济开发区,纳入广东自贸区广州联动发展区。打响“琶洲算谷”品牌,成立以琶洲实验室、百度、阿里云等为理事的琶洲算法产业联盟,举办首届琶洲算法应用国际大赛,推动百度飞桨、ARM版块项目公司等8家企业落户琶洲,认定首批3个算法产业基地,与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琶洲智算中心。新引入超30家数字经济产业链企业,涉及游戏、工业互联网、时尚美妆、网络安全等板块,累计贡献超90亿元行业营收增量。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遴选并推广包含10个领域59个场景的产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和运用场景名录,加快推动数字资源对接。琶洲试验区集聚企业超3.4万家,实现营收4040.24亿元,增长7.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收957.75亿元,增长6.0%。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杆区加快建设。发布广州塔—琶洲世界级地标商圈规划,广州塔获评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科技示范园区,琶洲港澳客运口岸开放申请获国务院批复。商业载体建设提速,广交会展馆四期建成投用,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会展综合体;广州国际媒体港东塔、珠江琶醍升级改造,羊城广场加快建设;琶洲西区地下空间(琶洲汇)、中冶逸璟广场基本完工;江南文商旅融合圈一期3个重点项目、23个节点改造全面推进,数字商圈平台初步建成。品牌首店、酒店不断入驻,红星美凯龙琶洲店开业,皇冠假日五星级酒店入驻广州之窗,南丰朗豪晋级五星级酒店。消费持续回暖,运行全市首个数字商圈,举办夜间消费、数字消费、美食购物等十大“海珠之约”系列促消费活动,派发1000万元数字人民币消费券。

  创新体系效能提升出台《海珠区推进专精特新企业“育苗行动”实施办法》,推进在地科研单位资源整合利用,立项支持在地科研机构的63个项目。完善“六位一体”综合支持服务体系,成功推动本土企业青木数字在创业板上市,6家企业入选广州市独角兽,数量连续三年全市第1;13家企业纳入未来独角兽,数量全市前3;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10家。产研融合持续深化,全年研发投入强度3.06%,居全市前列。推动琶洲实验室与广东联通、华南理工大学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安全研究中心。琶洲实验室部署科研项目50余个、申请专利37项,战略科技力量持续提升。累计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51家,其中国家级3家;众创空间42家,其中国家级9家。实施数字经济人才十条,举办琶洲数智人才节,我区连续4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地区。

  (三)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展现海珠特色。抢抓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机遇,制定《海珠区参与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实施方案》,围绕“共创、共培、共赢、共通、共享”五大行动提出13项46条合作事项。推动《广州市将海珠区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的实施意见》落地见效,让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成效。推动LEVVV乐赢公共潮玩艺术空间挂牌海珠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艺术基地(潮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港澳资源合作不断深化,开展2022年港澳台大学生实习专项行动,累计共有27所学校与32所港澳地区学校缔结姊妹学校;目前在我区注册登记的港澳投资企业有1125家,其中“四上”企业116家。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琶洲速调快裁服务站,采取双轨调解员机制调处跨境案件,获评全国工作突出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探索谋划“老城市新活力”新路径。成立海珠区大力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海珠区“读懂老海珠、绽放新活力”智库。精心组织开展“1+6+1”系列调研,系统总结近四年来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工作成效,举办行业大咖和邻里街坊共同参与的“岛·道”系列主题研讨,形成26万字调研成果,加快编制老城市新活力规划纲要。制定《关于推进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空间规划管控、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沿岸产业规划、基础设施、文化魅力、滨江生态体系等六大板块提出18项具体措施,高质量推动珠江前航道、后航道域长约46公里的沿岸地区建设,着力推动珠江沿岸地区提升发展能级、彰显文化魅力、优化生态环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启动营商环境5.0改革,制定《海珠区落实广州市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有关要求的实施方案》,提出38项改革任务、181项落实举措,打造有温度的“海上明珠”营商环境。作为全省唯一“数据经纪人”“首席数据官”“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创新改革“三试点”单位,率先推出全国首批“数据经纪人”,入选中国改革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出台全国首个区级版权经济政策,中国(广州)超高清视频创新产业园获评全国版权示范区,琶洲会展与数字经济版权保护服务工作站成为全市首个服务会展与数字经济版权保护的综合平台。挂牌广州市海珠区“数字+”用电营商环境联席办公室,我区信用工作获得市督查激励。积极为小微企业提供劳动关系事务托管服务,全年新增入库1841家企业,覆盖劳动者超3万人。

  国企改革成效显著。国企深化改革“百日攻坚”顺利收官,构建城市建设发展、产业投资、资产管理三大板块,建立健全国资监管“1+N”制度体系,印发实施32项区属国企监管制度。成立广州市海珠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围绕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按照“股权+债权+载体”的招投联动模式,以“整合+盘活+提质”的资产管理模式,打通资产、资金和资源的闭环。海珠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立足我区产业发展方向,打造产业引导和服务、产业投融资结合的综合服务平台,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加强股权投资功能。成立广州市海珠数字经济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采取“投资+招商+服务赋能”的方式扶持区内优质企业。国企发展提档加速,取得融资授信批复40亿元,资产规模达52.52亿元,增长61.33%。

  (四)综合城市功能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一区一谷一圈”建设扎实推进。全力建设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完成琶洲南区规划编制,深化琶洲东区城市规划;星河湾、复星南方总部(北地块)竣工投产,广州国际航运大厦、腾讯广州总部大楼、科大讯飞等项目主体结构封顶。稳步建设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启动中大纺织商圈产业转型升级工作,“4+2”试点项目顺利推进,广州红棉中大门正进一步优化施工和改造方案,抖音电商服装直播广州选品中心即将落户。高品质建设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制定《江南文商旅融合圈打造2022—2025实施方案》,一期重点工程完成主体建设,推动辐射60万人口的老商圈焕发新活力;太古仓项目开工建设,计划建成融“美食、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滨水休闲消费地标,打造海珠西部城市客厅。

  城区品质稳定提升。稳妥有序推进沥滘村、石溪村、新市头村、赤沙村等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扎实推进14个旧厂改造项目;以“绣花功夫”扎实推进全区11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全年新增完成6个、累计完成93个;打通二龙片区消防通道,高质高效完成龙导尾集市综合整治。环岛路累计建成25.3公里,在建4.4公里;车陂路—新滘东路隧道(一期)建成通车,地铁10、11、12号线、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广佛环线(海珠段)、会展西路过江隧道等5条隧道加快建设,内联外通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治理交通拥堵点6个,优化改造非机动车道33.6公里,建设公共停车场5个,累计增加泊位1100个。建成6个口袋公园。加强名城保护统筹力度,完成包含97处历史建筑、81处传统风貌建筑的“一张表”“一张图”编制工作,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海珠湿地作为世界级城央湿地的显示度不断增强,成功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纳入华南国家植物园整体框架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加强,维管束植物增加到835种,昆虫种类增加到738种,鸟类种数增加到187种,鱼类增加到60种。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率80.3%,PM2.5、PM10、NO2平均浓度分别为23、41、31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8.0%、14.6%、13.9%。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三级河长巡河2万余次,整治“散乱污”场所280个,东朗断面、猎德断面水质持续达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持续高标准打造碧道网络,建设碧道20.6公里,累计81.5公里,实现还河于民、还岸于民、还绿于民。

  绿色发展低碳转型。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部署,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实施《海珠区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节能降耗稳步推进。实施《广州市海珠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30年)》,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我区成功入选全省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着力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加快绿色建筑标准推广应用,琶洲片区30个在建项目均符合节能设计标准要求,其中,6个项目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21个项目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

  (五)全域治理全面推进,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坚决打好疫情防控硬仗。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科学精准处置多起本土疫情。特别是面对三年来最复杂、最严峻的“10·22”疫情,全区上下众志成城,6.07万名党员干部及志愿者、39.2万人次医护力量、30万人次安保力量投身防控一线,经过49天艰苦卓绝的连续奋战,完成核酸采样7729.7万人次,处置重点场所超2万个,累计疏解、转运近80万人,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疫情防控和社会稳定大局赢得了战略主动、作出了海珠贡献。根据“二十条”“新十条”精神及时优化防控策略,坚持集中资源力量保健康、防重症,突出抓好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强化门诊服务保障及医疗资源储备,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新开办2所公办幼儿园(区),转制7所民办幼儿园(区),完成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等9个校园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实施89个班级扩容,有序推进“公参民”学校治理,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1.16万个。建成“1+X+Y”校内课后服务模式,推动“双减”工作持续走深走实。全区13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国家推荐标准,占比达72%。积极协助推进辖区三级医院建设发展,市红会医院住院综合楼建成投入使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省二医应急病区改造、海珠区妇女儿童医院等工程项目加快推进。优化公共体育设施,完成49处社区健身设施建设,“十分钟健身圈”得到进一步完善。开展各类惠民文化活动630余场,78个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建成。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展现海珠文创实力,广州文化馆新馆试运营。

  民生兜底坚实有力。十件民生实事圆满完成。落实民生保障提标工作,全年共发放低保金、特困金等各类保基本民生资金及补贴超2.1亿元,累计救助超181.75万人次。解决8501户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改造修缮直管公房5.67万平方米。扎实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运用公共就业服务、社工就业服务手段,带动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21万人,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1.64万人;海幢街道杏坛社区获评“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素社街道基立新村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开展“粤菜师傅”培训1661人次、“南粤家政”培训6894人次、创业培训432人次。劳动保障制度持续完善,处理劳资矛盾纠纷1.2万宗。区人社局获人社部授予“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区退役军人权益维护中心被表彰为全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先进单位”。

  社会治理精细高效。扎实推进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整改,修订出台园林绿化、历史文化、城市建设等领域制度37项。全面开展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实现全区在册271栋危房清零,拉网式排查自建房超8.4万栋,整治违法建设211.45万平方米。生产安全保障有力,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上线全省首个人口大数据平台,汇聚10亿条主题数据,赋能城区精细化治理。推进瑞宝、后滘村“智感安防+围合管理”、江南中街消防管理应用等试点建设,以“数字海珠一张图”“社区管理一本通”系统为支撑,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智慧闭环管理。打造广州塔景区、会展片区等一批高品质“精细化管理示范区”。市图批创新中心获评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全力打击突出违法犯罪,圆满完成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破获刑事案件2737宗、涉黑恶案件195宗、电诈案件1060宗,现发命案、重大伤害案、“两抢”案件均百分百破案。

  虽然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指标完成情况不及预期。受俄乌冲突、疫情多点频发等超预期、突发性因素冲击影响,地区生产总值、消费和外贸等指标增速与年度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基础仍需巩固。经济运行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疫情对部分行业和领域的冲击影响持续显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还需加快,消费增长动力偏弱,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市场主体预期信心仍然不足。三是科技创新有待提升。区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潜力仍未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相关行业领域的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应用场景开发开放不足。四是城市治理能力和民生保障仍需补短板强弱项。城中村顽疾亟待整治,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育等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建议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要切实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总抓手,坚持大抓经济、大抓产业、大抓投资、大抓招商,统筹做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和城中村综合改造提升两件中心工作,全力竞标争先、比学赶超,确保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干出新气象!

  2023年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消费扩内需,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海上明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先锋。

  根据以上思路,与我区“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相衔接,按照稳中求进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提出我区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并编制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其中,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持平。为实现各项发展目标,建议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全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充分利用琶洲试验区获批省级经济开发区机遇,聚合产业链资源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引入50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超1100亿元。持续提升琶洲试验区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进一步聚焦算法、数据、算力三大支柱,加快建设3个算法产业园,举办第二届广州·琶洲算法应用国际大赛,推动20个算法优质项目在琶洲落地,打造“琶洲算谷”。谋划推动大数据产业园等载体建设,打造大数据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的示范园区,引入30家大数据领域企业。布局建设聚焦产业互联网和边缘计算的智能算力中心,培育发展“5G+元宇宙”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在政务、交通、医疗、教育、制造等领域推出更多优质应用场景,打造数字化转型赋能服务和数字化应用示范场景的“海珠样板”。

  做大做强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成立产业互联网联盟,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应用场景建设,力争培育打造6家营收超亿元产业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增强现代商贸支撑作用,加快建设纺织时尚产业平台,发挥广州国际轻纺城、红棉中大门、珠江国际轻纺城的龙头示范效应,全力推动中大纺织商圈构建高端前沿、复合多元的数字时尚产业融合创新生态体系。推动高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综合性、特色型高端专业服务楼宇。提升会展文旅发展水平,结合广交会展馆四期建成和琶洲客运口岸通航契机,促进“展+会+节事活动”多元业态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广交会平台经济,构建“买全球、卖全球”国际展会体系。促进智能建筑稳步健康发展,推进BIM、3D打印等数字技术在建筑业领域的创新应用,积极推进35个项目建筑信息模型建设。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赋能增效,加快推进都市工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支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以医药制造工业技改为抓手,扩大投资规模;通过以商带工、以科强工、以信赋工产业融合推动都市工业加速发展。力争全年引入都市工业企业10家,新增优质载体10万平方米以上,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超925亿元、增长15%。扎实开展我区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摸清经济发展家底。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高水平打造新港科技创新大道、环中大创新创业基地、环中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服务保障好琶洲实验室加快发展,稳步推进永久场地建设,发挥琶洲实验室在人工智能芯片、算法等领域的牵引支撑作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功能,深度挖掘琶洲较成熟的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产业链的创新资源,加快构建领军企业牵头、科研院所支撑、产业链上下游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力争全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110家、专精特新企业超40家、独角兽和未来独角兽企业超5家。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激发资本要素活力,推动金融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聚焦琶洲试验区人才供给与服务需求,打造“海纳百川、珠联璧合”特色品牌,推动企业与区内高校、科研院所深化产教融合。

  加大力度招商引资。聚焦海珠发展方向,构建全区“大招商”格局。坚持总部经济与优势产业相结合,瞄准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注重发展工业总部与服务业总部并举,着力引进掌握尖端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型总部企业。深挖会展集聚优势,在主题展会中开展专题招商,打造外贸和投资结合的双平台。对粤传媒、中远海运等即将投产商业载体,采取“一楼一策”开展精准招商服务,提高楼宇入驻率、纳统率、纳税率。力争全年引进一批产值百亿级重点项目、世界500强及中国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协议达产营收规模超900亿元。加大力度培育和扶持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本土企业,完善“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培育体系,推动企业增资扩产。

  (二)着力扩大内需,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全力推动项目加快建设。按照“三年工程瞄准两年干”的要求,力争283个项目完成年度投资额535亿元,增长12%,加快推进58个“攻城拔寨”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80.66亿元。强化要素保障,采取联合办公、并联审批、承诺制等办法,推动中国电信、中南钢铁、爱帛总部大楼等重点项目及人工智能与数字科技产业园、智造装备产业基地等特色园区开工建设,琶洲试验区树根互联等一批项目封顶、竣工,为产业导入释放优质空间。着力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16条市政道路、7个隧道、5个轨道交通项目加快施工,力促市美术馆、市二宫改造项目建成开放,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功能布局。用足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及专项债券,为重大项目保驾护航。

  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杆区。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要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杆区建设,打造大湾区国际消费枢纽。以广州塔—琶洲片区世界级地标商圈为引领,推动江南西—太古仓、广纸—沥滘、滨江、中大、海珠湿地片区5个区域特色商圈发展壮大。消费场景提质扩容,推动琶洲汇等一批重大商业项目投入运营,加快建设体验式电竞消费综合体项目,深入开展江南文商旅融合圈二期建设,打造太古仓不夜街区,推动沙园市场改造升级。争取口岸免税商店落地,新开业商业载体5个,引入8家品牌首店、旗舰店。

  全面激发消费新活力。用好用活消费券,举办美食节、数字生活节、电商节等方式创造消费场景,推动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会展文旅等行业加快复苏,支持车企开展促销、新能源汽车推广等活动。大力培育新兴消费,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新模式,发挥我区数字经济集聚的优势,引导数字零售企业经常性开展促销打折活动,推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都市文旅消费,利用广州文化馆落成投入使用的契机,整合海珠湿地、广州塔、黄埔古港古村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海珠环岛游”现代都市文化休闲旅游品牌。拓展夜间消费,整合太古仓码头、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等文化、景观、产业资源,推进打响“YOUNG城YEAH市”(羊城夜市)夜间消费品牌。坚持“房住不炒”,引导居住消费健康发展。

  (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充分激活发展动力

  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对接南沙、横琴、前海三个国家重大战略平台,探索打造互联互通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快推进琶洲港澳客运口岸码头开放运营,实现与港澳的水路直达。深度参与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主动承接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要素溢出效应,推动与南沙协同发展、联动发展。发挥琶洲试验区纳入省自贸区联动发展区的优势作用,强化琶洲试验区和南沙科学城的联动协作,推动与南沙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大湾区创新中心协同发展。统筹部署我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3年度重点工作。推动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文化促进会、湾区民族手工艺术中心等平台载体升级壮大。

  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推进营商环境5.0改革,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新模式,呵护培育好新业态、新经济。加快数字政府2.0建设,持续提升投资和建设便利度。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提振发展信心。以争取广东数据发展中心落户和数据经纪人试点为引领,推动两级数据要素市场协同建设,创新打造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先行地。持续推进首席服务官模式升级,推出“用心办”高质量企业服务平台,强化服务协同与数据交互共享,提供全流程精准速办服务,实现企业诉求、政府服务、政策兑现线上“一键申报、一口受理、一办到底”。用好“10+1”产业扶持政策,持续落实安商暖企工作机制,加大走访服务力度,为区内企业开放更多应用场景,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加强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和资源整合,落实公司制改革,完成第二批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划转及产权变更工作,充实壮大区属国企资产规模,力争全年区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60亿元,投资2个独角兽企业或3个未来独角兽企业。推进区属国企重点参与菲戈工业园、小聪物流园等4个村镇工业集聚区和琶洲会展产业园、海珠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3个产业用地项目开发运营。推动土地开发项目落地,实现小洲留用地、新源饮料厂地块土地开发。拓展国企招商引资功能,发挥国企投融资平台优势,加大招投联动力度,开放更多场景应用,不断吸引优质成长型企业落户海珠。持续引入专业人才,破解开发建设、产业投资领域人才紧缺的现状,实现动态人才匹配,打造高素质、高效率的国资人才队伍。

  (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全面增强城市能级

  科学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强化规划战略引领,完成海珠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快推进琶洲东区的高水平规划竞赛和土地收储,为打造国际超级总部按下启动键。加快推进14宗地块储备、18宗土地出让,推进琶洲南区收储项目、沥滘水上消防站、沥滘污水处理厂、广纸片区、大干围片区等项目的土地报批工作。制定《海珠区珠江沿岸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规划》,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全力推进9大主题区段规划建设。以EOD开发模式做优环湿地价值圈,着力解决环湿地周边旧村产业低端、用地低效问题,变“价值洼地”为“生态高地”,构建环海珠湿地周边地区新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坚持“拆、治、兴”并举,扎实开展“一工程三行动”,加快推进城中村系统治理、有机更新、产业升级。加快推进人居环境治理提升,坚持以安全为导向,大力整治城中村违法建设,全面完成康鹭片区违法建设拆除工作,全面排查整治城中村市容环境卫生、消防安全、市场经营等管理问题,持续推进综合治理,改善经营环境。以“绣花功夫”推进“一轴一路”区域的城中村更新改造,加快推进沥滘、新市头等原有一批旧村改造项目建设,有序实施石溪、赤沙等一批已批复项目,启动凤和(康乐、鹭江)、五凤(沙溪、泰宁、五村)等一批城中村改造,推进广州新中轴线南段周边、新滘路沿线城中村项目前期方案编制,将城中村改造与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环境改善、历史文化保护有机结合,激发老城市焕发新活力。加快推进中大纺织商圈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有序转移提升,推动商圈转型,与周边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通过工业上楼、数字赋能等方式,培育壮大一批都市工业企业,建立以中大纺织商圈为核心的数字时尚产业生态圈,打造数字创意设计中心、品牌孵化总部基地,建设广州国际时尚之都示范区。

  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推进海珠区全域“智慧城管”建设,扩展视频分析系统计算能力,提升城区精心服务精细治理水平。优化广州塔景区智能化管理平台,高效利用“数字海珠一张图”智慧平台,全面实现数图合一、数随图走、画图分析等数图联动功能。推进全国首个行政区划级全国产化物联专网琶洲试点区域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化赋能。加快珠江前后航道碧道、赤岗涌等内河涌碧道建设,推进滨水空间布局连廊成带,为人民群众提供集散步、观光、跑步、骑行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水廊道。全面改善提升城市面貌,推进紫来大街片区等14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治理违法建设195万平方米。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精准分类实效,加强分类收集转运衔接,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

  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国际湿地馆建设,进一步提升海珠湿地国际化品质,让湿地成为招商引资和创新创造的“绿色名片”。推动海珠湿地全面融入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提升海珠湿地圈层发展能级,打造大湾区植物科研高地。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组织开展试点建设工作,加快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解决群众关切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强化涉气污染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推动PM2.5、PM10、NO2全面达标。开展重点河涌日常巡查工作,加大水体沿线污染源整治工作力度,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力争完成68条以上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全区排水单元达标比例力争达到87%。

  (五)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保障普惠可及。完善城市低保、低收入家庭和特困对象认定程序,完善困难退役军人“一本账”,做好困境儿童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为弱势困难群体提供慈善救助和资助。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问题。全面推进社工服务“双百工程”、家庭养老床位服务、颐康服务站建设验收、沙园街广船社区“一站式”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示范点建设等工作。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加快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高质量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组织“琶洲论剑”猎头大赛、广州人力资源博览会等品牌活动,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供给,试点建设3个就业驿站,全年组织不少于70场招聘会。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制度化、科学化,普及推广海珠高畦深沟农业文化遗产,建设美丽富饶文明乡村。

  推动教育医疗优质均衡。强化优质资源供给,持续实施教育人才领航项目培训,着力推动教育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巩固学前教育“5085”攻坚成效,鼓励公办园多元办学,加快推进示范性幼儿园认定工作。完善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集团化办学扩面提质,研究出台《海珠区推进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加快海珠教育大数据应用中心建设。落实“五育并举”,推动“双减”工作走深走实。谋划卫生体系建设,制定《海珠区医疗机构发展规划方案(2021—2030年)》,加快实施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建立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海珠区妇女儿童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海珠湾院区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加强医疗资源储备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建设。

  全面提升文体综合实力。扩大文化服务惠及面,举办“岭南文化周”“古琴音乐会”等品牌活动,推进十香园纪念馆升级改造和IP活化利用,升级“走进艺术家”“十香君”短视频运营,策划多项书画、非遗专题展。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在龙潭村试点打造古琴艺术体验馆、农耕文化体验馆、龙潭村史陈列馆,推进广州塔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环岛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和智慧文旅场景。继续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建立全区域文物技防监测体系。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打造“走读海珠”徒步大会系列活动、“10公里欢乐跑”等赛事活动品牌,推进海珠体育中心二期建设,新建重建25处社区健身设施。

  (六)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扎实做好粮食能源安全保障。严守粮食安全生命线,健全储备粮管理、粮食应急预案等工作机制,扎实落实粮食领域全流程清单化管理,做好“菜篮子”保供稳价工作。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制定我区碳达峰行动方案。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加强公共机构、重点用能单位、公共照明用能管理,提升全社会节能意识,探索大型公建电能耗限额管理。加快能源绿色转型,大力推广分布式光伏电站、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加快布局加氢站、充换电基础设施。强化能源安全保障,加快推动500千伏变电站、琶洲综合能源项目选址建设,扎实推进燃气管道更新改造,进一步提升电力、燃气、成品油等应急保障能力。

  筑牢城市安全运行防线做好“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和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试点创建准备工作,持续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9项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摸查灾害易发区域人群。持续深化派出所“两队一室”改革,加强“1、3、5”分钟快反工作,做实做细最小应急单元建设,构建数智融合的城区治理模式。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监督抽检,推行食品销售风险分级管理,实施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完善海珠区药品监控分析平台大数据资源库。持续加强校园安防基础建设,推进校园安保队伍年轻化,加快升级学校老旧用电线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大督查行动,持续开展建筑施工、道路交通、城镇燃气、危化品、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切实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附件:
相关文章
访问总数:-人次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主办: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海珠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粤ICP备05083207号-1网站标识码:4401050003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