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

对海珠区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建议第51号的答复

发布日期:2019-08-06 11:24:00 来源:海珠区文广旅体局
分享到:
浏览量:-

王廷惠、王少斌代表:

  您们提出的关于“塑造‘标志性’文化现象、提升海珠区综合城市文化实力”的建议收悉,根据区湿地办的会办意见,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海珠区依托现代科技产业和国际会展的前沿业态,大力挖掘岭南文化底蕴,充分激发高校艺术活力,积极举办品牌文化活动,塑造“标志性”文化现象,海珠综合城市文化实力得到提升。

  一、以高效的文化服务为导向,打造优质文化品牌

  打造文化品牌,是塑造“标志性”文化现象的重要手段,我区着重打造以下几大文化品牌。

  一是举办岭南书画艺术节。我区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发挥岭南画派祖庭十香园的载体作用,举办“岭南书画艺术节”,进一步擦亮“书画艺术之乡”名片,将书画艺术节打造成更加精致、更加与众不同、更具影响力的海珠文化品牌。岭南书画艺术节曾获得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项目奖,至今成功举办了五届。2007年第一届岭南书画艺术节,陈永锵、卢延光、连登等28个书画名家和海珠区的群众书画爱好者联合创作一幅巨型扇面画“十色天香”,作为“中国最大扇面”成功申报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世界记录。2010年第二届岭南书画艺术节,依托“十香园”二期新建成的艺术展览馆精品陈列“诗情画意溯流源——隔山画派及岭南画派先师纪念展”。2013年第三届岭南书画艺术节,以海珠区古瑶溪人文历史景观为内容,通过一书一画的形式联袂创作了长达60米的新瑶溪二十四景书画长卷。2016年第四届岭南书画艺术节,第一次在十香园举办关山月书画展,实现了赵少昂、黎雄才、杨善深、关山月四位岭南画派大师与画派祖师的跨时空重聚,完成了一块完美的文化拼图。2018年第五届岭南书画艺术节,共六大主题活动,其中,2018岭南古琴音乐会暨第五届岭南书画艺术节开幕式,网络直播观看人数达到10万人,据不完全统计,第五届岭南书画艺术节有30万群众参与。

  二是举办珠三角咸水歌会。海珠区的咸水歌,主要集中在滨江街,该街是水上居民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广东省民族民间咸水歌艺术之乡、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咸水歌项目保护单位。自2008年第一届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是一项覆盖珠三角的民间文艺赛事,历年参赛队伍分别来自广州市、中山市、惠州市、江门市和珠海市等地。每一届歌会都受到本地电视台、报纸等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2018广东咸水歌(渔歌)歌会,规模为历届之最,全省40多支队伍,经过网络投票、专家初审、复审等激励选拔,最终17支队伍,350多名咸水歌演员同台竞演。现场观众达到1000余人,网络点击量超过50万。

  三是举办岭南古琴音乐会。2011年以来,我区每年举办岭南古琴音乐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该活动已成为古琴保护传承及海珠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大品牌。2015年的“南粤琴韵十香飘远”岭南古琴音乐会在十香园纪念馆内第一次采用实景的方式演出。将古琴艺术与书画相结合举办“琴·画”——2016年岭南古琴音乐会。将古琴艺术与诗词相结合举办“琴·诗”——2017年岭南古琴音乐会。2018岭南古琴音乐会暨第五届岭南书画艺术节开幕式,现场邀请了建筑工人代表、环卫工人代表、志愿者代表、学生代表、艺术家代表等800余名各界人士代表和市民朋友到场观看,进一步扩大了古琴艺术的覆盖面和普惠度。

  四是举办中国(广州)潮流文化周。街舞艺术作为一种时尚潮流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欢迎。我区已成功举办了七届潮流文化周,参与群众众多,影响广泛。通过举办街舞、涂鸦、说唱、极限运动、慈善助学等潮流文化活动,引领文化主旋律,激发青春正能量。潮流文化周由海珠区文化馆街舞分馆承办,获中国舞蹈家协会大力支持,以潮流文化带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二、以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依托,打造特色水上综合文化项目

  海珠水网密布,我区通过打造特色水文化,提升了城市文化新活力。

  一是依托海珠湿地打造岭南传统民俗展示平台。海珠湿地作为海珠区“生态立区”战略发展的核心环节,汇聚了千年商埠黄埔古港、岭南水乡龙潭村、小洲村等一批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是传承和发扬2000多年岭南基塘农业和优秀传统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海珠湿地的龙船景更是传承了广州千余年的龙舟文化精髓。“2017年海珠湿地龙船景”文化节持续10天,吸引了广州数十个村100多条龙船队前来“探亲”、“趁景”。“2018年海珠湿地龙船景”活动以“撑艇仔,觅乡愁”为线索,以“生态、和谐、共享”为主题,以推进村社文化交流为宗旨,邀请龙潭、土华等20多个村社以招景探亲的传统方式,展示各村龙舟探亲招景的民俗文化传统,端午节当天还邀请了30余支来自学生、外国友人等不同群体的龙舟队伍,以竞渡的方式将传统龙舟竞技与民俗竞技相结合,打造传统文化交流大平台,共同演绎丰富多彩的端午节庆。“2019海珠湿地龙船景”于6月6日-9日盛大启动,唱响龙舟文化品牌,推动湿地生态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下一步将继续发挥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及文化优势,积极探索“湿地+文化”发展方式,丰富粤剧、龙舟、咸水歌等非物质传统文化的体验形式,传承岭南文化精髓,让海珠湿地成为传统民俗、岭南水乡文化的最佳体验之所。

  二是紧抓江畔地理优势,打造“广州塔·珠江黄金水段”国家5A级旅游景区。支持广州城投集团在“塔耀新城”和“珠水流光”两大城市名片基础上,整合粤剧文化,开发珠江红船水上剧场。“珠江红船”已先后荣获“最受欢迎的水上旅游剧场”“最喜爱岭南风情目的地”等大奖,其中大型情景歌舞剧《船说》勇夺2017中国戏曲票房榜第一名。下一步将继续提升水上旅游项目“珠江游”的档次,支持广州塔片区加强“珠江游”旅游资源整合利用,加大宣传、创新演艺、注入新动能,打造“广州塔·珠江黄金水段”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及文商旅示范区。

  三、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载体,保护活化利用文化遗产

  我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形式,进一步推动资源整合,扎实开展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工作。

  一是加强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我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11处。多年来,我们注重加强对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以官洲街为例,官洲街道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6处,其中市级文保单位2处,区级文保单位2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12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云垄黎公祠、果轩家塾、月江黎公书室现已做为仑头村老年活动中心。市级文保单位南溟黎公祠、区级文保单位黎氏宗祠正在实施修缮工程,竣工后可考虑建设成为群众文化中心或社区图书馆。

  二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我们坚持以特色促申报,以申报促保护,非遗申报工作成果丰硕。截至目前,我区拥有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2项。以官洲街为例,我们积极组织洪拳申报非遗项目,洪拳(黄飞鸿派)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组织开展非遗开放日洪拳体验活动,海珠非遗季走进洪拳工作室活动等,参与群众数百人。海珠湿地引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河粉餐饮配套,推广传承岭南传统民俗文化。为让更多人了解沙河粉的制作过程及其历史,2017年沙河粉体验馆在海珠湖落户,该体验馆分为博物馆、体验馆等区域,让游客在参观学习沙河粉制作的同时体验传统沙河粉的风味。海珠湿地积极联动区文联,常年定期开展岭南画派画展、非遗工艺品市集等活动。2018年“广府民间工艺集市·艺墟”在海珠湖热闹“开市”,广绣、广彩、榄雕、线装书、端砚、红木宫灯等重现文化集市,广州近30位最具特色的工艺大师齐聚艺墟,为广大市民献上一场手工艺比武盛宴,吸引了超10万人次围观学习,让游客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精髓。

  三是借力高校资源,促进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区与中山大学联合举办2016、2017年古琴音乐会,借助中大的高校影响力推广古琴艺术。与广州美术学院联合举办广东岭南美术大展,众多高校学子积极参赛并斩获奖项,举办四届以来,挖掘了一大批以青年艺术创作者为主的专业人才,鼓励他们在艺术创作上不断探索,推动岭南书画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与广州轻工高级技工学校打造非遗集聚平台,我区的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广州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引进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五十二位工艺美术大师担任学院传承基地的客座教授,建立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陶艺、剪纸、宫灯、榄核雕等十一个非遗大师工作室。目前已成为广佛肇三地工艺美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集聚场所,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逐步形成了集教研、销售、旅游、购物、鉴赏、展览于一体的非遗文化旅游一条街,受到大众的广泛欢迎,促进了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四、以集聚的文化科技企业为基石,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我区推动文化科技产业各要素与旅游业、商贸业重组融合,形成“创、研、产、销”全面布局的文商旅一体化产业链。

  一是以新业态重塑产业格局,提升海珠文化竞争力。巩固和壮大数字内容产业,大力发展数字互动娱乐、数字视听、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出版、数字音乐等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相关产业,以“文化+”“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新业态正全面重塑文化产业格局。强化海珠创新岛政策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促进文化产业与“互联网+”、金融、科技、体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挥广州国际媒体港、广州报业文化中心、广州T.I.T创意园、珠影文化创意园、唯品同创汇、工美港·国际数字创新中心、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的集聚效应,形成影视传媒、艺术设计、休闲娱乐、工艺美术、文旅服务等高端文化产业群落。

  二是促进文商旅融合,带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强化粤剧粤曲、岭南画派等文化元素的品牌化、精品化建设,扩大岭南书画艺术节、潮流文化周、琶洲国际音乐节等的国际影响力。整合利用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擦亮“海上丝绸之路”标志性名片,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村落的保护与活化,探索将黄埔古村古港打造成为展示岭南文化的综合旅游景区,“打造彰显岭南文化影响力的文化风情区”。保护性开发旅游文化特色村,在小洲村、黄埔村发展特色民宿,在改造和修复老房子的基础上,融入文创基因,涌现出原村宿、后海、进士第等充满地方人文特色、风格各异的民宿,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标”。

  下一步我们将不遗余力克服资金困难,挖掘我区文化特色,撬动社会力量,发挥高校优势,形成合力举办品牌文化活动,努力打造闻名国内外的“标志性”文化现象,提升海珠区综合城市文化实力。

 

 

 

              海珠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19年6月12日

附件:
相关文章
访问总数:-人次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主办: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海珠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粤ICP备05083207号-1网站标识码:4401050003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