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州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及2024年展望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广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推动稳增长政策发力见效,在动能转换中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稳就业效果持续显现。2023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同比增长4.6%,城镇新增就业超过33万人。
一、2023年广州人力资源市场总量特征
(一)供需总量情况
2023年,广州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供需总量回升,均衡向好稳步上扬,人力资源市场岗位竞争压力有增大趋势。
调查资料显示,1000家监测机构登记供需总量为1952.81万人次(见表1),其中,求职总量959.57万人次,需求总量993.24万人次,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为1.04。
表1 人力资源服务业机构登记供需情况
单位:万人次
注:1.本期数据统计期限为2022年12月21日至2023年12月20日;2.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需求总量/求职总量。
资料来源:课题组调查数据
2023年登记供需总量较2022年增长4.35%。其中,求职总量较2022年增长5.58%,需求总量较2022年增长3.27%,供需总量同比呈现双升态势,人力资源市场基本处于常态化均衡向好的发展态势。
(二)市场供给情况
1.持证技能者供给和需求占比双降,以市场为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效能逐渐显现
在需求方面,2023年对劳动者的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有明确要求的占比为1.70%,占比相对于2022年微降0.04个百分点;在劳动力供给方面,具有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劳动力占比为3.20%,占比相对于2022年下降1.80个百分点。持证技能者供给和需求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持证技能者供给下降幅度明显高于持证技能者需求下降幅度,二者占比差距缩小,持证求职者能够满足人力资源市场技能用工需求。
从2020~2023年广州持证技能者供需技能结构变化趋势来看,具有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劳动力供给占比长期下降态势明显;劳动力市场的持证技能者需求占比三连降。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机制逐渐完善,市场在技能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广州持证技能者供需会逐渐达到常态化均衡。
2.高学历求职者占比创新高,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供给质量结构持续向高学历水平优化
从受教育程度看,2023年,求职者中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37.91%、26.37%、20.72%、14.07%、0.93%。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为35.72%,比重相对于2021年和2022年分别提高10.33个百分点和5.40个百分点,与之相反,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为64.28%,比重相对于2021年和2022年分别下降10.33个百分点和5.40个百分点,呈现高学历求职者稳定增长的态势。
从2021~2023年广州劳动力供给的受教育程度结构变化趋势来看,2023年大专及以上学历劳动力供给占比均有所增长,劳动力供给质量和就业优势进一步提升,体现“广聚英才计划”、“岭南英杰工程”人才政策、粤港澳大湾区个税优惠补贴政策、“人才绿卡”、“菁英计划”等一系列现行和接续人才政策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人才认定等方面的政策效应持续有效显著,为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厚基石、高塔尖的人力资源支撑。
3.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供给年龄结构呈年轻化发展态势,中年劳动力是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供给主力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数据显示,2023年16~24岁、25~34岁、35~44岁、45岁及以上的求职者占比分别为8.91%、30.63%、25.54%、34.92%、其中,35岁及以上求职者占比达60.46%,持续保持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供给主体地位,比重与2021年和2022年相比分别下降6.50个百分点和5.44个百分点;34岁及以下的求职者占比为39.54%,比重与2021年和2022年相比分别提高6.50个百分点和5.44个百分点,人力资源市场年龄结构呈逐年年轻化的态势。
从2021~2023年广州劳动力供给的年龄结构变化趋势来看,45岁及以上劳动力供给占比下降幅度较大,25~34岁的劳动力供给增长幅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广州强大的经济活力、丰富的文化和生活品质、开放的人才政策以及创新的创业氛围对新生代年轻劳动力的吸引力呈持续上升态势。
4.劳动力供给男女性别占比波动小,多年持续均衡发展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登记求职数据显示,2023年男性劳动力供给占比为46.55%,较2022年微降0.72个百分点,较2021年微增0.26个百分点;女性劳动力供给占比为53.45%,较2022年微升0.72个百分点,较2021年微降0.26个百分点,多年处于常态化微小幅度波动状态。
从2021~2023年广州劳动力供给的性别结构变化趋势来看,女性劳动力供给占比持续高于男性劳动力供给占比,其性别占比差距在8.00%的波动幅度内,男、女劳动力供给性别结构比较均衡,女性就业意愿较强,但就业难度相对较高。
(三)市场需求情况
1.三次产业用工需求情况
第三产业是人力资源市场用工主体,第二、第三产业用工需求占比差距逐年扩大,产业用工结构持续优化。
从产业用工需求所占比重看,2023年广州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用工需求占比分别为0.29%、29.17%、70.54%,与2022年相比,第一、第二产业用工需求占比分别微降0.17个百分点和1.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工需求占比提高1.75个百分点。产业用工需求结构保持1:3:6的优质状态,并呈现持续优化态势,体现广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制造业立市等一系列重大产业战略部署成效显著,广州经济活力足,发展潜力大。
从2019~2023年广州三次产业用工需求结构变化趋势来看,第二产业用工需求占比四连降,第三产业用工需求占比四连升,第二、第三产业用工需求占比差距扩大,呈现“剪刀口”逐年扩大的发展趋势,第一产业用工需求占比波动平稳,产业用工结构持续优化。这种发展态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数产融合度提升等多因素持续推动广州第二产业用工需求向集约、高效态势发展,作为“绿色引擎”崛起的现代服务业助推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不断增强。
2.重点行业用工需求情况
从2022年起,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开始对部分重点行业进行季度跟踪监测,通过监测分析结果更好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工作。
(1)制造业用工需求分析
制造业用工需求占比逐年下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助推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用工需求更集约、更高效。从2019~2023年广州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及制造业用工需求变化趋势来看,2023年制造业用工需求占比为27.64%,与2022年相比下降1.58个百分点,与2019年相比下降12.11个百分点,2019~2023年制造业用工需求占比逐年下降。同时,与制造业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升级密切关联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工需求占比逐年上升,2023年用工需求占比为7.29%,占比相对2022年提高1.64个百分点,相对于2019年提高4.54个百分点。制造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工需求的逆向合拢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广州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若干政策措施》和《广州市进一步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措施持续释放效能,助推制造业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融合度持续提升,制造业用工需求不断向高效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用工需求分析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用工需求恢复态势强劲,基本回归常态化水平。从2019~2023年广州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用工需求变化趋势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用工需求对线下客流量依赖性较强,其用工需求在2019~2022年波动较大,2023年用工需求恢复较为强劲。202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用工需求占比为3.94%,相比2022年提高0.54个百分点,相对于2019年提高0.15个百分点,基本恢复至用工需求常态化水平。
(3)住宿和餐饮业用工需求分析
住宿和餐饮业客流量强势回升,用工需求回升态势强劲,但与2019年用工需求相比仍有回升空间。从2019~2023年广州住宿和餐饮业用工需求变化趋势来看,住宿和餐饮对线下客流量依赖性较强,其用工需求在2019~2022年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2022年用工需求占比为4.85%,是监测以来的最低点,2023年住宿和餐饮业客流量大幅增加,其用工需求强劲回升,用工需求占比为6.13%,相对于2022年提高1.28个百分点,相对于2020年和2021年同期分别提高0.70个百分点、0.32个百分点,相对于2019年同期下降1.14个百分点,距离2019年的用工需求高占比水平仍有一定的回升空间。
随着《广州市促进商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居民服务业专题(住宿餐饮转型升级)》和《广州市加快推进商务领域居民生活服务业品质化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现行和接续措施的落地、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持续推进和消费市场预期进一步提升,住宿和餐饮业用工需求有望回升到常态化高水平。
(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用工需求分析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用工需求增势韧性不改,用工需求逐年增加,增长幅度稍有放缓。从用工需求变化趋势来看,2019~2023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用工需求呈逐年上涨态势,展现了长期持续的强韧性和发展活力。2023年该行业用工需求占比为15.58%,相对于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分别提高3.93个百分点、1.78个百分点和1.76个百分点,相对于2022年用工需求占比微升0.04个百分点,用工需求远超过2019年同期,但增长幅度稍有放缓。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用工需求强劲发展,一定程度上是该行业与广州“制造业立市”相互融合发展推动其向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升级、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的高质量发展的外在体现,随着该融合发展的持续推进,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用工需求有望迈向新台阶。
3.不同性质用人单位用工需求情况
(1)行业用工需求常态化波动稳定,服务业相关行业用工需求呈普增之势,制造业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更深程度和更高水平上持续融合发展。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行业用工需求统计显示,2023年行业用工需求占比居前五位的依次是制造业(27.6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5.5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0.34%)批发和零售业(8.29%)以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7.82%),五大行业用工需求合计占比近七成(69.67%)。
与2022年相比,2023年行业用工占比排名的轮换波动稳中有变,服务业相关行业用工需求呈现普增态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用工需求占比提高0.04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用工需求占比提高0.47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用工需求占比提高1.28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用工需求占比提高0.54个百分点,服务业相关行业用工需求基本全面恢复。2023年,用工需求高占比的制造业下降幅度较大,占比较2022年下降1.58个百分点,但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联密切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工需求占比增加明显,占比同比提高1.64个百分点,制造业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更深程度和更高水平上持续融合特征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金融业用工需求占比较2022年提高0.58个百分点,用工需求排名提升幅度较大,从2022年的第14位提升到2023年的第10位,体现了广州在着力推动金融“三中心、一标杆、一高地”建设中劳动力需求强度增加。
从2019~2023年广州行业用工占比变化趋势来看,各行业用工需求占比变化差异较大,制造业用工需求占比波动下降趋势明显,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用工需求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用工需求占比均四连升,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用工需求占比三连降,批发和零售业用工需求占比先降后升,经过2023年的稳发展,各行业用工需求基本恢复到常态化水平。
(2)有限责任公司是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吸纳主力,其他新业态用工需求增势强劲,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用工需求恢复不明显。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用人单位用工需求统计显示,2023年用工单位用工需求占比居前五位的依次为有限责任公司(67.3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6.12%),外商投资企业(6.04%),股份有限公司(5.46%)和其他(5.27%)。
与2022年相比,2023年各用人单位用工需求占比波动变化幅度不大,但用工需求恢复态势差异较大。有限责任公司用工需求占比较2022年下降1.43个百分点,持续保持高占比,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强。与之相反,其他新业态用工需求占比较2022年提高2.58个百分点,比重明显提高,灵活用工等相对较为灵活的用工需求增长态势明显。同时,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用工需求恢复态势明显,用工需求占比较2022年分别提高2.41个百分点和0.71个百分点。受国际局势变化影响,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用工需求占比虽然较大,但用工需求恢复态势不明显,2023年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用工需求占比较2022年分别下降2.70个百分点和1.23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用工需求复苏回暖较为缓慢。
从2019~2023年不同用人单位用工占比变化趋势来看,各用人单位用占比工需求占比变化差异较大,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用工需求占比持续下降,国有企业用工需求表现出较强韧性,其他新业态用工需求增长迅猛,个体经营用工需求先升后降。
二、重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测信息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广州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匹配特征的微观状况,从2022年第二季度开始,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开始对一些代表性较强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季度跟踪调查。2023年第四季度,从企业经营情况、人力资源市场信心和匹配情况、企业与求职者培训供需匹配情况三个方面对10家代表性较强的重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分析。
(—)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企业经营状况稳中向好,经营信心恢复态势初显。2023年第四季度,10家重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服务调查企业3726家。将企业经营状况按照很差、差、中等、好和很好5个等级划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各等级占比分别为0.16%、0.62%、75.93%、13.07%和10.22%。其中,经营状况中等及以上的占比为99.22%,占比环比提高2.66个百分点,较2022年第四季度微增0.47个百分点,经营状况好及很好的占比为23.29%,占比环比提高4.75个百分点,同比下降9.84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相比第三季度,2023年第四季度企业经营状况中等的高占比逐渐下降,企业经营状况好的低占比逐渐上升,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广州企业在前期较长时间的承压前行后,经营压力开始逐渐缓解,企业经营信心恢复态势开始显现。
(二)人力资源市场信心和匹配情况分析
劳动力供需双方对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前景信心明显增强,求职者求职信心相较于企业招聘信心的回升强度更为显著。针对人力资源市场求职者求职信心与企业招聘难易度的匹配特征,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分别按照5个等级对524584人次求职者和3727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在求职者求职信心方面,“有信心”和“很有信心”的占比分别为78.61%、10.65%,两者合计为89.26%,占比环比、同比分别提高1.80个百分点和13.49个百分点,求职者求职信心有明显的回升态势,显著高于2022年第四季度同期求职者求职信心水平。在企业招聘难易度方面,“中等”、“容易”和“很容易”占比分别为75.69%、10.36%和4.32%,合计占90.37%,占比环比微降0.29个百分点,同比提高10.56个百分点,同时,“难”、“很难”合计占比为9.63%,占比环比提高0.29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0.56个百分点,企业招聘难易度与第三季度水平基本相当,但招聘难度远低于2022年同期水平。
综合来看,2023年第四季度求职者和企业对广州人力资源市场信心较第三季度均有明显改善,求职者对人力资源市场信心恢复明显,求职者对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前景信心提振效果显著,企业对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前景有企稳回升态势,信心回升强度不及求职者信心回升强度,但求职者和企业对人力资源市场信心均显著高于2022年第四季度水平,体现了当前广州经济处于全面稳中求进过程中,企业经营承受的经济下行压力在逐渐缓解,人力资源市场活跃度和自主调节能力提升,劳动力求职信心和企业招聘信心开始逐渐恢复。
(三)企业与求职者培训供需匹配情况分析
企业新员工培训服务和求职者培训意愿保持常态化高匹配状态,劳动力供需双方的强培训意愿常态化保持。针对人力资源市场培训需求,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对524585人次求职者和16929人次新员工的培训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在求职者方面,期望新员工培训的占比为91.26%,占比同比提高21.23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24个百分点,期望直接上岗工作的占比为8.74%,环比提高1.24个百分点,求职者培训意愿占比远高于2022年同期水平,环比处于常态化波动态势。在企业培训服务实施方面,有新员工培训的占比为99.22%,占比环比微增0.94个百分点,同比提高19.69个百分点,企业新员工培训服务工作持续保持高占比水平。
综合来看,2023年新员工培训意愿和企业新员工培训要求持续处于高占比状态,广州企业新员工培训服务意识和求职者培训意愿基本匹配,劳动力供需双方培训意愿处于较为稳定的常态化高占比状态。
三、2024年广州就业形势展望与对策建议
展望2024年,一方面,顺应当前人力资源均衡向好发展态势,以人力资源市场持续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针对人力资源市场上不同监测特征固强补弱,夯实人力资源市场全面向好发展的基础,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进一步提振人力资源市场发展信心,为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才智支撑。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人力资源市场数字服务改革,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夯实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基础平台和公共支撑两大基础,构建更为畅通循环和智能集约的数据资源体系,基于数字技术持续改善提升广州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效能,为广州人力资源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更高效和更精准的人力资源决策信息支持。
(—)保障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双方信心提振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从企业角度激发活力,扩大就业容量,加大劳动力需求市场主体稳岗扩岗支持力度,强化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用工支持,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孵化,发挥技能培训促进就业效应,强化多元就业形态培育;从劳动力角度拓宽渠道促进劳动力就业,鼓励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和引导基层就业,支持劳动力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就业;从人力资源市场服务角度强化帮扶兜牢民生底线并夯实基础提升服务效能,强化失业人员就业帮扶,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完善基层就业服务网络,以提升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并加强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受、多市场、多主体、多方位和多策略保障提振广州人力资源市场信心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广州经济全面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持续完善新业态用工需求的劳动权益保障机制
持续监测新业态企业用工需求发展态势的走向,根据发展特征持续完善和落实一系列措施,同时,持续关注越来越多的新业态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加大公共服务、社保补贴、税收优惠、职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和创业孵化等政策落实力度,使新业态企业就业人员更加自信,并能安心择业,推动新业态就业成为就业新常态。
(三)提升供求信息成果服务于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制的质量和效能
加速完善前期周期性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调查报告研究成果发布机制,提升其效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形成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分析与预测系统,从宏观上搭建服务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供需双方和人力资源服务部门的数字化平台,以数字化形式推动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政策的精准落实,用高、精、准的人力资源供需信息逐步完善广州人力资源市场的公共服务机制,更加精准地促进人力资源宏观流动配置,提升供求信息成果服务于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制的质量和效能。
参考文献
广州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年鉴》(2009-2023年)。
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2009-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