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 区本级

海珠区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8-02-22 10:33:00 来源:区城管局
分享到:
浏览量:-

 

 

——201827日在广州市海珠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区长  李海洲

 

各位代表:

我代表海珠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区政府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较好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年来,我们按照基础建设年的总体安排,抢抓机遇加快建设,立足长远打牢基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0.31亿元,同比(下同)增长7.6%,增速位居全市前列《财富》全球论坛等重大活动在海珠区成功举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加快建设,海珠创新岛的关注度、显示度不断增强。海珠湿地三期基本建成。海珠涌、土华涌整治通过国家考核,实现了初见成效的目标任务。琶洲、广州塔地区及珠江沿岸环境面貌显著提升,成为广州靓丽的城市名片。营商环境更加优越,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的积极态势。

一年来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如下:

(一)稳中求进,经济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

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强化创新第一动力,发挥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支撑的作用,转换发展动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税收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迈上新台阶,分别实现211.23亿元和51.01亿元,分别增长18.1%2%(可比增长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1.29亿元,增长8%三次产业比重为0.117.9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5.87亿元,增长2.3%44个区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03.3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9.9%总部经济加速集聚,区重点企业161家,税收贡献占全区总额的37.1%,其中市总部企业34家,排名全市第四,亿元税收楼宇增至11栋。新增四上企业近300家。新引进中石化天然气、4K花园、TCL金融控股、数字广东等重大项目72个,其中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0个、中国500强投资项目8个。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出台《广州市海珠区科技型初创企业集中性投资后补助资金池管理办法(试行)》。高新技术企业547家,实现翻一番。新增区高成长性中小企业4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5个,众创空间20个,分别增长45.8%42.9%,全区创新载体超过100万平方米。海珠科技创新发展集团挂牌成立。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创新实行一园两区模式。中大国际创新谷首个园区(鹭江园区)已入驻11IAB产业项目。后航道滨水区创新带集聚广州之窗、启迪中海科技园等项目。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49%,研发投入强度达3.15%,排名全市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40%,海珠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国际金融论坛全球年会、首届中国创新大会、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等一系列重大创新活动在海珠区成功举办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中国风险投资大厦、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创新资本研究院、广州创投小镇落户海珠区。省创投协会、广州股权交易中心科创板运营中心、广州市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海珠区分中心、广州市新三板企业协会等机构集聚落户。上市企业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5家、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315家,分别增长33.3%34.6%50%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修订出台扶持重点企业、人才创新创业、风投集聚等政策文件。兑现区级企业奖励、扶持资金3.2亿元。办理人才绿卡38张。推进大通关建设,提升琶洲地区国际展品出入境通关便利化水平。推进国地税合作惠民,搭建国地税联合服务体系落实涉企收费减免优惠措施,推进审批管理零收费制度。完成“1+1+10+18”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窗办改革不断深化。实施多证合一两证整合全区通办集群注册等改革,在全市率先建成一站式企业注册填报系统。全区商事主体15.58万户,增长14.9%内、外资注册资金分别增长45.4%9.1%

(二)创新引领,琶洲引擎作用进一步显现

抢抓《财富》全球论坛在琶洲举办的珍贵机遇,强化琶洲龙头带动,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品质提升。设立琶洲管委会,优化琶洲地区建设管理体制机制。项目建设创造琶洲速度在用地收储、规划设计、土地出让、产业招商、行政审批等各方面全程跟踪、定期协调,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效服务,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成为市、区联动推进重大功能区建设的典范。15个项目动工建设,其中复星、阿里巴巴、唯品会、环球市场等4个项目已完成地下基础建设,实现了从区域规划、拍地、城市设计到建筑设计、施工、主体出地面仅用26个月的纪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腾讯、唯品会、小米、国美等11家企业已开展实质性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3.16亿元、税收6.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9.77亿元,分别增长130%100%80.6%琶洲地区举办展会221场、展览面积968.27万平方米,展览面积增长11.1%琶洲会展被评为全国服务业区域品牌价值十强。移动支付智慧岛项目顺利推进。腹地拓展实现突破。创新市区联动、共同开发模式,切实保障和维护被征地联社和社员利益,完成琶洲南区3个联社共2179.66亩集体土地的收储签约。《财富》全球论坛成功举办。实施《财富》全球论坛环境提升工程,完成28条道路、61.4万平方米绿化的品质化提升,开展户外广告招牌整治、门店招牌示范路创建和环境秩序整治。完成领事馆区、广州塔南广场、珠江南岸滨江东段、会展公园品质提升项目圆满完成《财富》全球论坛安保维稳工作。启动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推出从海珠出发走财富之路精品旅游线路。以琶洲为重点的中心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向世界展示了广州优美的城区环境和创新魅力。

(三)生态立区,城区环境品质进一步提升

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品质追求,不断提升宜居宜业城区环境。规划引领作用增强。对接新一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成海珠区发展战略大纲和数字化现状图编制。加强重点地区规划管控,启动珠江后航道区段城市设计和控规编制,完成广州塔南地区、海珠湖周边地区设计。编制全区综合交通规划和海珠湿地地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擦亮历史文化名片,完成南华西、洪德巷、龙骧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完成石溪等4个片区城市更新基础数据摸查和策划方案编制。划定永久基本农田447.3公顷。万亩果园用地报批至省国土厅。节约集约用地考核排名全市第二,土地执法检查工作考核获评优秀。城区建设深入推进。环岛路建设取得新进展,海珠涌大桥至厚德路段、滨江西路至厚德路段启动建设。阅江路至西二号路段、广州报业文化中心项目周边道路实现贯通。推进地铁11号线、18号线征拆,9个站点已动工。开展14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工业大道南421大院等7个项目基本完工。黄埔古村综合整治效果明显。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牵头成立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承办广州湿地与生态座谈会。海珠湿地三期建设进入收尾阶段。河长制全面推行,设立河长169名,实现全区三级河长全覆盖。推进河涌整治,东头涌和西头涌整治任务提前完成,土华涌城中村治污工程、康乐涌等5条河涌清淤工程完工。石榴岗河水闸重建、赤沙涌口水闸重建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开展四洗治水行动,清理整顿散乱污场所423家,清理取缔印漂洗小作坊143家次。河涌水质不断提升,晓港湖水体治理成为全市示范性工程。铁腕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83主办案件全部按时办结。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强化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和挥发性有机物整治,空气质量稳定向好,为广州蓝的实现持续贡献力量。

(四)精细管理,社会治理基础进一步夯实

适应城市发展规律和居民群众需求,实施精细化标准化品质化常态化管理,营造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的城区环境。城区管理持续加强。落实环卫保洁六定要求,按重点区域、内街内巷、城中村地区等分类治理。推进城乡一体化经费投入,全区保洁公共区域实16小时保洁。持续抓好三路三片区等重点区域环卫保洁。因地制宜推广社区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投放,建设10个精准分类样板小区。提升182座公厕服务管理水平。以三横四纵为重点抓好五类车整治,查扣五类车8万辆。整治六乱”9.09万宗,拆除违法建设12.56万平方米。建立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政企联络共管机制,划设公共自行车停车区1000余个。社会治理创新创优。依法依规完成社区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推广社区分层议事经验,建成社区议事厅144个、联社议事厅15个。优势主导型社区三社联动试点稳步推进。12345政府服务热线与网格化巡查业务实现协同发展,处理网格事件4.8万宗。促进社工、义工联动,服务居民30万人次。开展区第二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撬动社会资助资金88.43万元。成立街道平安促进会,发展平安使者,开展平安一公里社区义务巡逻。深化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提供各类法律服务9459件。建成全市首个区级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任务。社会保持平安和谐。创新调解组织形式,建立了农村集体资产交易调处机制,成立互联网经济领域行业调委会,成功调解基层矛盾纠纷6643宗。办理群众信访事项2917件次,初信初访办结率和信访立案办结率均为100%。启动第三轮治安视频建设和雪亮工程建设。110刑事治安警情、立案数分别下降9.6%22.6%,破案数上升12.7%。实施四标四实专项行动,开展走千家、访万户、暖民心入户大走访,全面采集数据信息,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加快智能门禁+视频系统建设,安装门禁3.5万个。第三方代管出租屋13.6万平方米。完成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出租屋创建活动三年行动计划检查验收。深刻吸取“7·22”事故教训,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化建筑施工、自然灾害防治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对食品生产企业和重点经营主体实施100%监督抽检,深入社区开展食品免费快检,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工作任务完成99.4%

(五)以人为本,社会民生福祉进一步改善

坚持民生是指南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居民群众。民生保障扎实推进。用于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的支出为82.49亿元,增长9.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8%。实施全民参保,五大险种参保数为254.01万人次,增长11%。低保标准提高到900元,城镇三无人员救助标准提高到1630元。帮扶2.51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带动就业1.25万人,新增残疾人就业193人。加强住房保障,新增发放住房租赁补贴471宗,分配公租房68套,建成保障性住房200套。全面落实银龄安康行动,惠及23.74万人。规划650个床位的区老人公寓项目竣工。率先开展社区大配餐服务试点,累计服务22.7万人次。在全省率先试点婚姻登记通办全城。对30处居住区公共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深入开展大埔县精准脱贫攻坚,实现脱贫15193872人,脱贫率76.4%;顺利推进大埔和丰顺对口帮扶工作,以及援黔、援藏、援疆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教育事业取得突破。树立教育品牌,合并重组宝玉直实验小学等4所小学,组建同福中路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开办广州市执信中学琶洲实验学校(小学部)和广州市六中长风中学,广州市九十七中学获评首批市级示范性高中。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比80%。中考总分平均分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二。高考重本线上线率增幅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总上线率居全市第二。成为全市唯一的教育质量阳光评价整体试验区。在全国范围内引进13名高层次基础教育人才,人数居全市之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分级诊疗,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加强与辖区三甲医院的共建共享,积极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和机构。创建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体满意度为98.8%。家庭医生实现线上签约和预约,签约居民50.33万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学校派驻校医(卫生指导员)工作制度,提升校园公共卫生防御能力。有效防控登革热、禽流感、诺如病毒等传染性疾病。落实全面二孩政策,促进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圆满完成全国文明城市迎检复查工作。坚持文化惠民,开展特色化全民阅读活动,稳步推进省第二批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试点建设,区属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全年新建和重建健身路径75条,推进一站两点建设运行。完成潘氏大院修缮工程。办好中国(广州)嘻哈潮流文化周、岭南祠堂文化节、岭南古琴音乐会等品牌项目,举办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总决赛暨世界定向排位赛等活动300余场。成立海珠足球协会。此外,双拥、人民武装、民防、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贸促、供销、统计、档案、保密、修志、协税护税、打私、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也取得新发展。

(六)执政为民,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强化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牢记宗旨,勤勉尽责,做到依法行政、转变职能、廉洁为民。法治建设有力推进。认真执行人大决议决定,定期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区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办理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建议83件和政协提案116件,办结率100%。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工青妇等人民团体意见。率先开展区委区政府联合聘请兼职法律顾问工作。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开展规范性文件全面清理和放管服改革专项清理,制定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出台政府规范性文件6件,依法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权力运行阳光规范高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对34个部门3968项权责事项进行调整完善清理和规范行政许可和备案事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47万条,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500余条。我区成为全市唯一入选国务院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区。以省对我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为契机,强化审计监督,完成经济责任、专项调查等审计项目24个。加强三资监管,全区三资交易4345宗,成交金额41.34亿元,溢价率约7.1%。加强和完善机关绩效考核,使其成为提升政府效能的重要抓手。廉政建设持续深入。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控制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支出。完成全区国有资产清查。完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国资物业阳光租赁。在区反腐倡廉智能化管理平台集成行政执法、三重一大决策等电子监察系统14个,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驰而不息正风肃纪,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环境。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导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方面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奋斗、拼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海珠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驻区部队官兵、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海珠区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挑战和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引领发展的动力仍需加强,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不够集聚,新兴产业还没形成有效支撑;二是城区功能布局和环境品质有待优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推进,城区发展不均衡,精细化标准化品质化常态化管理需要继续完善;三是社会治理水平有待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仍然难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四是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不够,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仍需进一步推进,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8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广州市推动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水平,持续推进枢纽型网络城市和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建设,《财富》全球论坛效应不断扩大,为海珠区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2018年是本届政府的效率提升年,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效率促效果、以实干促实效,以新时代的新气象和新作为努力促进政府工作再上新台阶,推动创新发展、集聚发展、生态发展、幸福发展,让海珠区的布局更优化、品质更提升、创新更强劲、产业更高质、人才更集聚、人民更幸福。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引领、高端发展、生态立区,着力建设创新之区、国际商贸交往中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文化名区、幸福美丽海珠,全面加快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可比增长7.7%),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我们着力在以下八个方面狠抓落实:

(一)全力打造琶洲创新特区

坚持国际视野、世界眼光,突出琶洲作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平台和广州黄金三角的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打造成为科技创新价值创造的引领区

集聚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坚持集聚发展,瞄准IABNEM等产业,尤其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对接国内外知名企业,以产业、税收、人才三落地为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手抓龙头企业引进,一手抓各细分领域单打冠军培育,全力抢占产业链、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优化琶洲地区的商务服务环境,推动区内大型商业综合体与琶洲会展深度融合。探索以展带会、以展引企模式,完成全国会展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

加快推进规划建设。融入精细化设计理念,深化琶洲岛规划研究,配合开展琶洲中、东区的规划编制。高质高效推进规划建设审批,加快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18个落地项目建设,力争9个项目建筑主体出地面,力争集聚区内项目2019年底前入驻并形成集聚效应。开展琶洲西区市政道路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配合推动琶洲高压架空线下地迁改工作。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加快琶洲客运口岸码头、航站楼综合体规划建设,推动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及会展物流轮候区项目,配合推进穗莞深琶洲支线建设,打造琶洲综合交通枢纽。拓展发展空间,完成琶洲南区征地收储,依托黄埔涌、赤沙涌,突出魅力岭南水乡特色,谋划国际科技创新园区建设。

创新管理服务机制。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省创新试点。充分发挥琶洲管委会的职能,积极向市争取琶洲地区在审批、产业政策、统筹协调等方面有更多权限。在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探索试点楼宇登记,全面推行集群注册。创新人才服务政策与机制,落实扶持人才创新创业实施意见,发挥领军人才作用,用好人才入户和人才绿卡指标,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方面提升服务水平。建成琶洲建设者之家,提供一站式、多元化服务。以琶洲及周边地区为重点,创新城市管理品质化提升机制,巩固《财富》全球论坛环境提升成果,优化市政、绿化管养和环境秩序,打造展示广州现代化水平的城市会客厅。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贯彻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创新发展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海珠创新岛。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坚持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培育创新独角兽企业和行业创新龙头企业,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发挥海珠科技创新发展集团作用,整合盘活国资、村社物业,建设科技产业园区,促进国有集体资产集约增效。加强质量、品牌、标准强区工作。实施研发经费后补助政策,加大自主创新研发力度。开展专利灭零倍增工程和专利打假行动,提高科技成果确权和转化效率。

促进创新要素集聚。编制区产业规划,完善产业地图,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会展及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现代商贸、文化旅游、新兴金融等战略性产业。提升商旅文融合发展水平。加速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新园区的科技企业孵化平台体系,围绕一园区一主题一特色,通过更新改造挖掘三旧物业潜力,重点谋划26块村社留用地、新路沿线的产业发展,打造海珠湿地周边生态经济带。做好中山大学及周边科研单位的创新成果转化承接,探索推进中大国际创新谷第二个启动园区建设,逐步挤压落后产能,推进2—3个专业市场转型升级落实《广州市海珠区促进风险投资集聚区发展的实施意见》,依托中国风险投资大厦、广州创投小镇等载体,靶向集聚风险投资等新兴金融机构,打造风险投资高地。

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修编创新产业政策体系。开展亲商暖企系列活动,构筑新型政商关系。开展我区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推行企业健康管家服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建设百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储备库,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个体转企业扶持力度。推进审批管理零收费制度,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强化互联网金融等重点领域监管,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

(三)着力深化改革开放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发扬改革开放、敢为人先的精神,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提高效率,激发活力,拓展国际商贸交往中心区内涵,推动形成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新局面。

加强以效率为重点的“放管服改革。着力减少办事环节、压缩办事时限,推动机关精简高效运。以国务院开展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为主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考核的标准和规范,探索区、街、居委三级政务公开模式。提高行政审批速度,推进商事登记全程网办,推动23个变更登记事项的审批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建立区重点项目库,通过提前介入、限时审批、联合审批、代办服务等措施加快项目审批。探索容缺审批机制,增加马上就办事项比例,推进街道民生服务事项当场办结。加快市、区两级综合审批业务系统对接和政务信息系统双向互联互通,实现一次采集、一次审核、后续多次复用。

深化以基层为重点的社会治理改革。制定加强街道工作的政策文件,切实强化街道的基础作用,通过提高基层工作效能、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完善基层工作保障等手段进一步加强基层建设。出台街道办事处权责清单,进一步厘清职能部门和街道的职责建立社区专职人员科学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对街道雇员进行分类整合,规雇员待遇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法治机制,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持续推进城中村人居环境整治。修订集体资产交易细则,推进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推动村社三务公开。

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机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配合办好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主题论坛。以广交会为切入点,提高会展经济发展水平,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窗口。探索建立市区联动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拓展市场采购外贸新业态试点。推动电子原产地证项目,实现电子化签证、无纸化通关。充分利用省、市驻外经贸代表处及海外商协会的友好合作机制,参与广州经贸周、广州名品·世界巡展等海内外商业推介活动,组织企业走出去,引进国际创新技术,助推企业升级。完善国际标识系统,促进公共服务国际化。

(四)提升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水平

抓住广州建设全球城市的契机,立足海珠区坐标定位,站在更高起点规划建设,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造最具魅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优化城区发展布局。瞄准世界级格局,凸显生态城市特色,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海珠区编制工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统筹规划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空间保护、社会民生项目、产业发展布局。提升一江两岸三带品质,形成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珠江前、后航道经济带、创新带和景观带。深化中大国际创新谷、新港路沿线、广州塔南、海珠湖周边等规划项目。完善全区综合交通规划,开展海珠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控规修改,优化解决东、中部教育医疗资源薄弱问题。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交通路网,改善城区道路通行环境,促进城区交通微循环,增强城区发展承载力。全力推进环岛路海珠涌大桥至厚德路段、滨江西路至厚德路段建设,推进石岗路至大干围路段征拆。配合推进车陂路东隧道建设。继续推进地铁11号线、18号线等轨道交通项目征拆。完善民生配套设施,开展海珠区文化服务中心(海珠体育中心二期)项目建设。

推动节约集约发展。推动万亩果园留用地落地,保障被征地村社合法权益,加强开发建设指导。科学编制年度土地储备、利用和供应计划,推进广纸片区等地块收储。做好更新改造策划,探索优化审批流程。继续推进福南新街小区等在建微改造项目,新启动24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推进旧楼宇电梯加装工作,提升人居环境。稳步推进条件较为成熟的城中村,如凤和新市头村、沥村等城中村改造。促进低效用地优化开发,实施村社集体物业升级改造工作方案,开展产业负面清单管理,指导村社通过三资平台引进优质企业。

(五)打造高品质生态城区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独有的生态资源,推动生态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海珠生态岛。

聚焦生态品质提升。配合推进精品珠江建设。借助承办世界湿地日中国主会场宣传活动的东风,以海珠湿地为生态核心,推进区域生态廊道建设,打造标杆性城央湿地公园。完成海珠湿地土地收储清表,实现湿地全部边界有效围蔽。落实《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海珠湿地专章,强化湿地巡护执法。建设海珠湿地地区慢行交通系统。以信息化为引领,建设全国领先的智慧型湿地。切实履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完善土地执法共同责任制,加大查处整改力度。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善河长制工作机制,实施湖长制,一河一策做好纳入市考核的13条黑臭河涌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四洗治水行动,严格按照《广州市三年治水行动计划》落实排污口治理、城中村截污纳管等治理工作做好河涌保洁和沿岸违法建设拆除。巩固和推进散乱污场所清理整顿工作,清理取缔印漂洗小作坊。加强水质监测分析和治理,促进珠江广州段猎德、东朗断面水质达标。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深化锅炉、扬尘、油烟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巩固提升天更蓝成果。加强噪声污染、土壤污染防治。依法开展项目环评审批。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做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加强对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辐射环境的监督管理,保障区域环境安全。

精细开展城区管理。下足绣花功夫,促进城区环境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建立公安城管联合执法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城管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环卫保洁六定工作方案,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创建容貌示范社区和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深化生活垃圾强制精准分类工作,探索分类新模式。强化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逐步统一规范升级门店招牌。依法依规处理历史违法建设,严控新的违法建设。实施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做好20座公厕升级改造。建立农贸市场规范管理标准,一场一策推动升级改造。加强六乱五类车治理。加大货运站场整治力度。强化停车场规范管理,建立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长效机制,探索智慧交通发展模式。

(六)促进社会共建共治共享

着眼于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群众安居乐业,打造海珠安全岛。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资金投入自然增长机制,完善城市低保救助、低收入家庭认定,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体系建设,按部署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制度,依托社区开展残疾康复服务,落实困难群体医疗救助政策。开展跨境养老服务合作试点,提升医养融合水平,打造“10—15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职业培训平台和机制,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维修改造直管公房2000平方米,拓宽住房保障覆盖面。坚决打赢省精准脱贫三年攻坚战,全面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入推进对口帮扶工作,重点在稳定贫困户就业增收、提升产业帮扶项目等方面精准发力,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广基层协商机制,构建多元参与、协同善治的基层民主协商工作格局。全面推广试点模式,完成第一批三社联动创建任务。推进沙园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试点建设。落实来穗人员积分入户、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申请承租公租房等公共服务,实现来穗人员融合试点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深入推进出租屋协同共治第三方代管模式。建立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举办区第三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周密实施,坚决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攻坚仗。强化科技引领,提升安保机制,优化公安网+盘查巡逻防控机制和信息化平台应用,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构建立体化、多维度安全防线。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作为信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成立人民调解专家库,引导律师深入社区参与矛盾调解、法治宣传、社区矫正。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推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整治,实施药品GSP跟踪检查,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建立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七)发展社会民生事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办好民生实事,补齐民生短板,推动幸福发展。

全力发展与现代化中心城区相匹配的优质教育。加快教育布局调整,扩大优质教育品牌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按照西部集聚提升、东部高端开放的思路,引进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启动新东、沥片区示范性中学、中大国际创新谷中学和琶洲国际学校的规划建设。再创建1所示范性高中。组建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壮大提升五中、实验小学等教育集团。推进3所公办幼儿园建设。实施5个校园改扩建工程和3个校园功能微改造项目。探索办学和师资管理新机制,实施区教师专业梯级发展计划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第三期(2018—2020)工作。通过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让居民群众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建设健康海珠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动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质化精细化。支持辖区三甲医院参与健康海珠建设,提升城区医疗水平。加强社会医疗机构监管。深入推进分级诊疗、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建设。提高家庭医生签约率和服务质量。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积极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做好幸福家庭促进工作,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水平,筑牢群众健康安全的屏障。

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工程。培育国际化、高品质、体系化文体项目,办好第五届岭南书画艺术节、9球国际公开赛总决赛、海珠湿地徒步大会等品牌活动,组织惠民艺术季、广州塔登高公开赛、中国10公里锦标赛暨广州10公里路跑赛等活动。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深化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试点建设,新建和改建40个社区群众健身点的体育设施。组织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公布首批6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做好黄埔古港古村考古勘探发掘,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八)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廉洁高效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完善法律顾问机制。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坚持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加强规范性文件审查管理。深化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推进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完善国资监管制度,开展区属行政事业单位经济实体摸查,完成政企脱钩。

提升服务效能。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放权强区改革,严控新增行政许可,完善权责清单动态调整制度,强化承接、调整、取消事项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清理规范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和涉及群众办事的各类证明。完善机关绩效考核,探索建立绩效日常管理机制。创新人事管理机制,在公务员选调、轮岗交流、事业单位干部调任等方面有所突破,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狠抓作风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弘扬红船精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教育,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自觉增强八个本领。讲纪律守规矩,把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遵守各项纪律规定结合起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表现。厉行节约,稳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对各项决策部署,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确保落到实处。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既要雷厉风行,又要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的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各位代表,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让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推动海珠区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全面上水平,以实际行动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1

 

名词解释

 

1. “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

2. 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

3. 新三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4. “1+1+10+18”政务服务体系:1个区级政务服务中心+1个市政务服务中心琶洲分中心+10个专业办事大厅+18个街道政务服务中心。

5. 多证合一:证照整合改革,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登记证合为一照一码。

6. 两证整合: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两证整合改革。

7. 四洗:洗楼、洗管、洗井、洗河。洗楼是指对河涌流域范围内的所有建(构)筑物逐户进行摸查,查出各类污染源后进行甄别定性、登记造册,并通过各部门联合执法,实现靶向清除。洗管是指对排水管网的属性及运行情况进行调查,判别是否存在结构性和功能性缺陷、运行水位高等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恢复其正常排水功能。洗井是指对排水检查井的属性、接驳状况和淤积情况进行调查,找出存在的错乱接、淤积及排水不畅等问题,采取措施修复、恢复其正常功能。洗河是指采用人工、机械等措施,清理河岸、河面以及河底的垃圾和淤泥,使河道整洁有序。

8. 环卫保洁六定环卫保洁定工作标准、定责任分工、定任务成本、定经费保障、定三包责任、定激励机制。

9. 三路三片区路、广州大道南、阅江路;广州塔片区、琶洲片区、海珠湿地片区。

10. 三横四纵阅江路、新港路、新路和东晓路、广州大道南、江海大道、科韵路。

11. 五类车:电动车(含四轮电动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含两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三轮车(含人力三轮车、黄包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改拼装报废车(含改装车、拼装车、报废车)。

12. 六乱:乱搭建、乱摆卖、乱停放、乱拉挂、乱堆挖、乱张贴。

13. 三社联动:社区、社工、社会组织联动。

14. 全市首个区级法治文化主题公园: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国家、省、市、区的第七个五年普法规划要求,依托庄头公园建设,设有主题雕塑、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楹联长廊、法治文化游戏互动区和中国历代法治名人展示区等12个景点。

15. “雪亮工程: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16. 四标四实:标准作业图、标准建筑物编码、标准地址库、标准基础网格,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实有设施。

17. 五大险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18. 银龄安康行动:由省民政厅等部门联合保险业推出的面向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的意外伤害综合保险。

19. 一站两点:文化体育工作站,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和国民体质监测点。

20. 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21. 两学一做: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22. “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23. 三资:资金、资产、资源。

24. “三公经费:党政机关在公务接待、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因公出国(境)三方面的经费开支。

25. 三重一大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

26. 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27.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8. 黄金三角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

29. NEM: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30. “独角兽企业: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

31. 灭零倍增:围绕技术研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工程)中心建设等创新工作,以消灭企事业单位零专利现象为最低目标,力争实现当年度专利申请量相比上年度专利申请量翻倍。

32. 容缺审批:允许某些审核材料在规定时间内暂时缺少,实行非主审要件缺项受理和审批。

33. 马上就办:政务服务事项(非现场勘查类)可当场办理,证照立等即取。

34. 三务:党务、社务、财务。

35.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36. 海珠湿地专章:《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自201871日起施行第五章海珠湿地保护特别规定。

37. GSP在药品流通过程中,针对计划采购、购进验收、储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制定的保证药品符合质量标准的一项管理制度。

38. 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39. 八个本领: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

40. 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附件2

 

 

 2017年海珠区十件民生实事完成情况

 

事项

年度目标任务

落实情况

1. 食品安全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对全区食品生产企业和重点经营主体(超市、批发市场)监督抽检全覆盖,全区主要消费食品品种抽样检验不少于3500批次;在全区68家农贸市场快检室开展蔬菜、水产品、肉类等主要农产品天天快检,全年快检批次数不少于20万批次,检测结果现场公示。

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完成对全区食品生产企业和重点经营主体(超市、批发市场)监督抽检全覆盖,全区主要消费食品品种抽样检验累计5358批次;在全区71家农贸市场快检室开展蔬菜、水产品、肉类等主要农产品天天快检,全年快检批次数累计24.21万批次,检测结果均已现场公示。

2. 就业保障

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力度,举办15场就业专场招聘会,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70%,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2万人。各类劳动者职业指导和技能培训人数达到6000人,组织各类群体参加创业辅导及创业培训达到1000人次。

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全年举办15场就业专场招聘会,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72%,全区城镇新增就业4.03万人,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1万人。全年组织开展劳动者职业指导和技能培训7837人次,组织各类群体参加创业辅导及创业培训2191人次。

3. 生活保障

在全区范围内推动长者大配餐服务,在有条件的街道建立老年人就餐服务点,实现全区日均服务长者1000人。全面落实银龄安康行动,为全区12.6560—70周岁老人购买一份20元的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区老人公寓项目工程竣工。

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全区长者大配餐服务实现全覆盖,共设立配餐点51个,日均服务长者1380人。 实现银龄安康行动全覆盖,为全区23.74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区老人公寓项目工程已竣工。

4. 公共医疗

卫生

为辖区常住怀孕妇女提供免费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服务,筛查已孕家庭2000户。加快推进重点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年内建成13间母婴室。

完成年度目标。为辖区常住怀孕妇女提供免费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服务,完成2000例已孕妇女高通量免费券的派发、抽血检测和结果反馈。已建成重点公共场所母婴室13间。

5. 住房保障

审核新增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30户。维修改造直管公房2000平方米。

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完成审核新增发放住房租赁补贴471户。维修改造直管公房2000平方米。

6. 公共文化

体育

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开放运营。新建、改造50处健身路径、篮球场等社区体育设施。开展300场文化惠民活动。

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区少年儿童图书馆于20177月正式对外开放运营。建成75处社区健身路径、6个篮球场和1个旱冰场。开展中国(广州)嘻哈潮流文化周等文化惠民活动331场。

7. 公共教育  

加强师资建设,认定名校长6—8名、名教师30名,启动培养名教师50名、教坛新秀150名,继续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区消防宣传体验中心建成投入使用。

基本完成年度目标。完成认定名校长11名、名教师30名,启动培养名教师95名、教坛新秀150名。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方案,推进交流轮岗工作。区消防宣传体验中心由于前期不断优化更新设计耗时较长,预计20184月基本完工。

8. 环境治理

实施康乐涌、杨湾涌、赤沙涌、铰剪涌、新涌等5条河涌清淤工程,完成清淤长度1.1万米,清淤方量10.5万立方米。完成龙潭村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新滘路、广州大道立面整饰工程。完成区内20家重点汽车4S店的VOC(挥发性有机物)整治工作。

完成年度目标。已实施康乐涌、杨湾涌、赤沙涌、铰剪涌、新涌等5条河涌清淤工程,完成清淤长度1.1万米,清淤方量11.4万立方米。已完成对龙潭村周边万年西停车场及新滘路转江海大道匝道处停车场的综合整治;新滘路、广州大道立面整饰工程已竣工验收。全区20家重点汽车4S店已全部安装VOC末端治理设施。

9. 城市基础

设施建设

完成黄埔涌桥(会展中心广东财经大学)、赤沙村大江桥主体工程。广州报业文化中心项目东侧及南侧道路、东凌总部项目西侧砂土路改造完工。石榴岗河水闸重建工程、赤沙涌滘口水闸重建工程完工。

基本完成年度目标。黄埔涌桥(会展中心广东财经大学)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赤沙村大江桥目前施工单位已经进场,但由于用地征拆等问题导致未能正式施工。广州报业文化中心项目东侧及南侧道路工程、东凌总部项目西侧砂土路改造工程已竣工验收。石榴岗河水闸重建工程、赤沙涌滘口水闸重建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

10. 政务服务

建设海珠互联网民生服务超市,在海珠政务微信增设民生服务专栏,逐步对接社保查询、公积金查询、图书借阅、医疗预约、疫苗提醒等市级业务和湿地门票预约、婚育优惠券发放、体育场馆预订等区级业务,增加市区业务合计不低于10项。

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海珠互联网民生服务超市于20177月正式上线,目前已开放海珠湿地门票预约、免费婚检、社保查询、纳税查询、公积金查询、图书借阅、户政业务、出入境、交管业务、婚姻登记预约、医院挂号等17项便民服务,已服务1639人次。

 

 

附件3

 

2018年海珠区十件民生实事

 

事项

具体内容

1. 食品安全

区内创建1放心肉菜示范超市,推行产销对接基地直供品牌专柜等模式,确保示范超市高品质肉菜鱼供应。

2. 就业保障

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力度,举办15场就业专场招聘会,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70%,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2万人。

3. 公共医疗卫生

在区老人公寓内新建医养结合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打造标志性医养结合示范项目。

4. 住房保障

    审核新增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30户,完成维修、改造危破房2000平方米。

5. 公共文化体育

完成300场文化惠民活动,新建和改建40处社区体育设施。

6. 公共教育

    完成菩提路小学等5所学校改扩建工程,实施3个校园功能微改造项目。

7. 环境整治

推进厕所革命, 完成20座环卫公厕改造;完成磨碟沙涌黑臭整治工程;招聘至少135名街道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员,开展污染源督促巡查。

8. 城市基础

设施建设

打通断头路,改善微交通,优化出行环境,完成环岛路(滨江西路厚德路段)主体工程;完成基立新村社区兰蕙园、紫金大街片区、紫龙大街片区、稔岗社区微改造项目。

9. 政务公开

开发建成海珠区政务公开e导通信息系统,在养老服务、创业就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城市综合执法等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领域选取15项群众普遍关切的信息进行公开,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政务公开系统。

10. 公共安全

强化情报合成作战,严厉打击重点领域和突出多发犯罪,以城中村为重点开展社会治安共建共治,发动群众参与防范工作,实现破案上升、发案下降的目标。

 

附件:
相关文章
访问总数:-人次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主办: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海珠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粤ICP备05083207号-1网站标识码:4401050003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