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 区本级

海珠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20-09-11 16:10:20 来源:海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分享到:
浏览量:-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0年9月9日在广州市海珠区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代理区长  刘晨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海珠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海珠区经受了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直接指挥下,全区上下闻令而动、众志成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我们要按照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抓紧抓实抗疫情、稳经济、谋发展各项工作,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一、2019年和今年以来工作回顾

  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4”工作举措,着力抓当前、打基础、利长远,努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

  过去一年,我们以实际行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落实新理念,经济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坚持稳字当头,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运行稳的基础进一步夯实,进的态势更加明显。“六稳”工作扎实开展。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35.12亿元,同比(下同)增长7.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67亿元,增长1.1%,新增减税降费超4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46.56亿元,增长15.1%。认真落实省“稳外贸九条”“外资十条”等政策措施,外贸进口112.1亿元,增长48.1%;实际利用外资5.11亿美元,增长27.7%。持续扩大就业,新增就业2.93万人,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62万人。稳妥促进辖内5家网贷机构落实良性退出,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0.1∶20.5∶79.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实现营业收入增长66.4%。琶洲地区举办展会243场,展览面积1042万平方米,分别增长8%、2%,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中国(广州)国际物流装备与技术展览会、“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展览会议在琶洲举办。加速穗港澳会展资源共享互通,实现港澳机构内地首例独立办展。新增“四上”企业654家,增长20.2%。认定区重点企业196家,税收占比33%。新增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保利物业2家企业上市。项目建设取得实效。51个市级“攻城拔寨”项目完成投资124.8亿元,其中民间投资占比90%,14个项目新开工。新引进优质企业104家,其中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4家、中国500强投资企业4家。全区各类市场主体17.31万户,增长6.1%;其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531户,增长12.7%。

  (二)培育新动能,科技创新优势持续厚植

  着力建平台、造环境,激发创新第一动力,创新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平台建设再上水平。我区牵头编制的《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通过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印发实施。琶洲获批成为广东省首个大数据方向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琶洲西区21个拍地项目开工,8个项目已完成主体建筑封顶,唯品会、复星(南地块)项目竣工交付,18家拍地企业开展实质性业务,201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9.41亿元,增长1倍。琶洲港澳客运口岸码头正式动工。中大国际创新谷鹭江启动园区入驻率达100%,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广州创新中心落户。海珠创新湾中交南方总部基地C区、南天批发市场改造等项目相继开工。创新动能加速集聚。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17家,总量达71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分别增至47家、32家,创新孵化育成体系日渐完备。成立区创新创业港澳青年服务中心。建设海珠人才服务驿站。2018年度R&D投入居全市第三,研发投入强度为3.3%,提升0.28个百分点。琶洲会展和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与数字经济协同创新研究院、广州金融发展服务中心落地,风险投资集聚区入驻风投机构超20家。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审批整体提速率超70%。成立全市首个服务民营企业的粤港澳律师团。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广州琶洲政务服务中心,提供12类74项涉港澳业务的跨城通办服务,联动办理市、区293项事项。培育质量标杆,获省、市政府质量奖单位3家。完善首席服务官工作体系,创新推出人才安居服务,推动组建广州首个数字经济产业联合会,政企互动渠道进一步畅通。

  (三)坚持新品质,中心城区功能不断优化

  聚焦功能优化和品质提升,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城区综合功能不断增强。规划用地管理力度加大。全面推进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推进重点片区项目规划编制,《琶洲中东区概念城市设计》通过市规委会主任委员会审议。推动《海珠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优化》项目与市规划衔接。完成《海珠区国土空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大干围西侧地块完成土地公开拍卖,以区为主体的土地储备出让实现零的突破。九项重点工作有效落实。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134个,竣工验收46个。推广旧住宅楼宇加装电梯托管模式,新增加装电梯242台。沥滘村改造复建房已开工,新市头村已完成全部房屋拆卸工作。赤沙、石溪片区策划方案已通过市审批。12个旧厂改造项目加快推进。启动30.45万平方米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关停17个物流园。完成12个专业批发市场转型疏解。累计完成8064个“散乱污”场所整治。在全市率先试行追缴违建强制拆除费用机制,拆除违法建设357.4万平方米。率先全面实行河湖警长制,大力推进129个水环境治理工程,开展“排水单元达标”攻坚行动,新建雨污管道504.6公里,东塱断面水质较上年好转提升,全区基本消除黑臭河涌。2019年我区河湖长制工作被评为优秀,位列全市第一。宜居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市政路桥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环岛路滨江西路至厚德路段、沥滘涌至南洲路段、厚德路至海珠涌大桥段和赤沙大江桥通车。配合推进地铁11号线、18号线等建设,推动地铁10号线、12号线工程施工交地。全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3.2%,大气和土壤污染防治取得实效。阅江路碧道示范段项目一期完工。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科学公园全面建成。海珠湿地三期开园,“三门两线六景”品质提升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荣获首届“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成为全国首个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会员单位的国家湿地公园,代表中国角逐2019年度第12届迪拜国际可持续发展最佳范例奖。

  (四)构建新格局,社会治理水平有效提高

  下沉管理重心,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城区管理精细有序。深化垃圾分类,实现1409个小区楼道撤桶定时定点投放,精准打造72个样板小区,推动728个单位强制分类全覆盖。全面落实餐厨垃圾等分类收运对接。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实现内街小巷环卫整治全覆盖。新建和升级改造环卫公厕168座,提前完成“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整治“六乱”8.8万宗。查扣“五类车”5.6万辆。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完善村社章程和“四议两公开”议事机制,推进城中村“三线”整治。社会治理创新发展。建立社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大塘片区共建共治共享中心、6个市共建共治共享实践基地建设。建立社工站“线上+线下”运作机制,搭建海珠公益时间银行平台。出租屋第三方协同代管模式入选市首批改革创新经验。加强与广州互联网法院合作,建立区、街两级调解中心,调解成功率达99.96%。社区法律顾问提供服务1.3万宗次,实现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保障工作。积极畅通信访渠道,受理信访件3229件次。打造广州塔、中山大学等智感安防示范点。大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涉黑恶团伙67个。110刑事治安警情连续8年下降,破案率连续6年上升,首年实现“两抢”100%破案。深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餐饮单位100%实施“明厨亮灶”。加强应急指挥和救援能力建设,全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

  (五)回应新期待,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功办好民生实事,用于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的支出占比81.3%,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做好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工作,发放低保、特困供养和各类救济金、补贴6141万元。新增养老床位1593张,建成嵌入式养老机构6家。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完成7间市级试点社区护理站建设。广州首个“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在我区挂牌成立。完成危破房改造2042平方米,审核新增发放租赁补贴520宗,获分配市属公租房住房保障对象家庭965户。完成老旧小区居民共用用水设施改造1819户。“双拥模范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初步建成退役军人三级服务保障体系。深化脱贫攻坚,东西部扶贫协作贵州省福泉市、瓮安县已脱贫摘帽,都匀市、独山县、罗甸县49个结对帮扶深度贫困村和精准扶贫大埔县35个相对贫困村已全部脱贫。基础教育优质发展。中考总体水平保持领先。新开办五中附属初级中学,新办和转制18所公办幼儿园(园区),新增初中学位1200个、公办幼儿园学位4866个。完成4个校园“微改造”、2个校园改扩建工程。成立区教育发展研究院,获省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引进教育高层次人才7名,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医疗服务提质升级。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新院址已交地并奠基。区妇女儿童医院选址获市政府批准。分别与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组建专科联盟。着力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创建“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级优秀单位3个、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培训基地2个。综合医改考核评分位居全市前列。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通过2019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完成小洲村蚝壳屋修缮,推进南石头监狱遗址保护认定、琶洲塔移交。推动公共文体服务设施扩容升级,广州美术馆、文化馆主体结构完工,建成区文化馆分馆20个、图书馆分馆21个,加快海珠文化服务中心工程,新建重建社区体育设施90处。举办潮流文化周、海珠湿地国际音乐节、岭南古琴音乐会等重大文化体育活动,区首部现实题材原创话剧《工业大道》成功首演。黄埔古港古村海丝文化游入选省首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六)围绕新要求,政府自身建设逐步深化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政府机关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作风建设常抓不懈。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文件、会议分别压减50%、30.4%。实现区一级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全覆盖。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严格按部署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发出全省首张个人电子证明材料,实现民生领域电子印章应用落地,98项业务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海珠政务微信入选广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案例。12345政府服务热线推动解决群众诉求11.6万件,主动公开政府信息超1.2万条,权力运行更加公开透明。依法治区深入推进。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依法依规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积极向区政协通报情况,办结区人大代表建议105件、区政协提案93件。落实区政府全体会议学法和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实现政府部门法律顾问全覆盖。加强规范性文件审查和管理,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

  与此同时,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妇女儿童、残疾人、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外事、贸促、科普、气象、地震、人防、统计、档案、保密、供销、修志、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坚决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我们建立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机制,科学谋划、严密部署,在一线筑起“铜墙铁壁”,网上网下强化宣传舆论引导,依法科学、精准有序做好疫情防控。在外防输入、内防扩散阶段,我们着力构建“四个三”工作机制,在全区541个物业小区、20个联社实行围院式管理,突出专业批发市场等重点场所,加强与疫情发生地联动,运用大数据、网格化手段,及早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严守疫情输入关口,累计开展社区核查23万人次,做到工作有准度。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阶段,我们持续加强工作闭环管理,落实专车接送、隔离管控、健康管理“三个全覆盖”,组建党建服务专班,高标准精细化做好入境人员服务1.4万人次,一视同仁对待服务重点国家人员,筑牢防范境外疫情输入防线,做到服务有温度。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我们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常态化防控机制,扎实做好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的风险防范,做到防治有力度;提升智慧安防,因时因势完善措施,推动核酸检测“应检尽检、愿检尽检”,切实减少传播风险,不断巩固扩大疫情防控成果,做到管控有精度。

  我们坚持科学防治、全力救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做到集中病例、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2月17日以来,全区没有发生本地新增确诊病例和输入关联的社区聚集性疫情。派出1名医生、2名护士赴湖北抗疫一线支援,为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作出海珠贡献。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建立复工复产“五个一”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政策措施,出台区“惠企10条”“惠企复产用工16条”“中大纺织商圈锦绣10条”,“一企一策”指导企业科学复工,3月31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动员活动在琶洲成功举办,6月15日第12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网上成功开幕,全区“四上”企业、总部企业、专业批发市场在4月已全部复工,各类学校有序返校复课,全区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

  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全区人民识大体、顾大局,演绎了一个个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感人故事。全区医务人员舍小家、顾大家,展现了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广大疾控人员、驻区部队官兵、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基层干部,不畏艰难、日夜坚守,为全区人民生命健康构筑了一道道安全防线。广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积极募捐、筹措防疫物资、参与一线防控,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各司其职,用实际行动为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

  各位代表,海珠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区委工作要求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区干部群众勇担重任、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海珠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驻区部队官兵、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驰援武汉和奋战在我区抗疫第一线的医务人员、基层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向关心支持海珠区改革发展和疫情防控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一年尤其是这场疫情防控的大战大考,让我们更加清醒认识到,海珠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和挑战。一是稳增长压力持续增加,新兴产业规模还不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未形成有力支撑。二是营商环境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企业和群众办事的获得感满意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存量土地空间有限,城市更新需加大力度。四是城区精细化治理还需加强,黑臭河涌治理成果依然比较脆弱,生活垃圾分类需久久为功。五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仍需提高,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民生服务与群众的新期待新需要还有差距。六是作风建设还需加强,部分干部干事创业劲头有所减弱,推动工作落实、制度执行力度不足。我们一定要直面问题和挑战,竭尽全力做好政府工作,决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望和重托!

  二、2020年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主要工作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全国两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大“六稳”“六保”工作力度,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为牵引,以深化城市更新为抓手,大力倡导务实、高效、担当、作为的工作作风,加快建设有活力有魅力、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奋力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中创先争优、走在前列。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存在极大不确定性,国内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不小。我们要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强化奋斗决心,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十三五”预期目标。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全年新增就业1.8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优先扩投资促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新型消费、升级消费持续壮大,进出口促稳提质;优先提质量稳预期,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升到62%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低于3.3%,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市下达的年度任务,金融财政风险有效防范。

  各位代表,我们要只争朝夕,扎扎实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一)以更高站位抓好“六稳”“六保”工作

  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切实推动复工达产再提速、项目投资再加力、消费市场再激活、科技创新再突破、民生事业再改善。千方百计保就业落实促进就业政策,深入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提高创业扶持、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的精准度。加强就业、失业监控和企业用工监测,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强化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千方百计稳主体。围绕缓解资金链、链接人才链、修复产业链、疏通物流链,盯紧工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旅游业、会展业等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大力开展暖企服务。推进减税降费,落实进一步支持复工达产等政策,提高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千方百计扩内需。推动消费与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支持餐饮、文化、旅游、家政等行业恢复发展,办好广州国际美食节海珠分会场,大力打造琶醍、太古仓等夜间消费集聚区,支持发展新零售、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拉动消费回升。加快项目谋划、引进、储备、建设,抓紧49个“攻城拔寨”重点项目进度,谋划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成5G基站建设任务,力争实现5G信号连续覆盖。

  (二)以更高定位推进“双区驱动、双城联动”

  用好“双区驱动”效应,落实市、区推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系列文件,打造世界一流的数字经济示范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积极参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平台。积极争取国家、省更多政策和事权在琶洲落地。加强与深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提升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水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琶洲速调快裁服务点建设。推动基础配套规划建设。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加强高品质教育、医疗、公寓、商业等公共服务供给。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互联互通,配合推进广佛环线、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建设,推动构建穗港澳1小时经济圈。加快琶洲港澳客运口岸码头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拓宽对外开放交往渠道。全面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提升外资吸引力。推进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四期、琶洲物流轮候区建设,培育外贸发展新增长点。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港澳台以及国际重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资源对接,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三)以更高质量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新发展格局,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5G产业建设,支持5G+4K、5G+会展技术融合发展,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会展、电子商务、城市管理等领域应用。促进中医药产业国际创新中心落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入更多高端会议和展览项目,支持办好第12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世界5G大会等知名展览会议,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建设国际会展之都。加强港澳现代服务业优势资源合作,发展法律会计、人力资源、技术咨询、广告策划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金融,建设风险投资集聚区。创建广州市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海珠核心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电影港建设。整合广州塔、海珠湿地、黄埔古港等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商旅文创居融合发展。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发展都市型工业、绿色建筑、交通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定位广州时尚之都,推动中大纺织商圈转型升级。整合盘活集体、国资物业,加强市场对接和招商推介,深化产业负面清单管理,助力新兴产业发展。

  (四)以更高水平加快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之以恒抓科技创新、促高端集聚,打造世界级创新高地和增长极。全力建好创新平台。对接广州市“一区三城十三节点”布局,加快建设“一区一谷一湾”创新发展平台。提高琶洲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影响力和竞争力,全力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推进省人工智能产业园(琶洲核心片区)建设,多方联动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加快琶洲项目进度,推进双塔路等市政道路、综合管廊、地下空间工程,今年重点推动5个产业项目入驻办公、新增9个项目封顶。着力推动中大国际创新谷启动区产业导入、示范区建设,推进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广州创新中心建设运营,支持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建设科技创新园区。启动珠江后航道9平方公里改造,统筹谋划旧村改造、产业规划和载体招商,将海珠创新湾打造成大湾区生产性服务枢纽。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山大学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与区内科研机构、企业加强战略合作。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支持科技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大力引入创新资源。开展产业链招商,探索建立招商工作站,构建多元化、专业化招商模式。以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契机,深入实施广聚英才计划,为人才落户、住房、医疗、教育等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务,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五)以更高视野营造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以广州市列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样本城市为契机,学习京沪、对标港新,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树立营商环境标杆。落实市营商环境3.0改革措施,做好对标世界银行评估改革,从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提升政务服务市场主体满意度、建设创新创业创造环境、加强国际先进营商规则衔接、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5个方面着手,持续减流程、减时间、减成本、优服务。打造“一窗受理、一次告知、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次提交”的开办企业集成服务。全力支持广州互联网法院工作,发挥好琶洲会展与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国资改革,鼓励国有企业拓展新业务。深入贯彻国家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落实市“民营经济二十条”,重点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领域,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更加公平诚信的发展环境。扎实服务企业发展。推动“帮百强、助千企”暖企行动常态化、制度化,建立重点商务楼宇、园区“一楼一档”“一园一册”。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进一步清理涉企收费,落实企业轻微违法免罚清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六)以更高品质增强现代化中心城区综合功能

  坚持规划引领,落实市、区深化城市更新推进高质量发展系列文件,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优化城区规划布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开展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推进琶洲中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琶洲南区概念城市设计、海珠创新湾(沥滘片区)精细化城市设计。推动优化市、区土地储备联动机制,实施《海珠区2020—2022年土地储备出让工作方案》,加强以区为主体的土地储备。推进九项重点工作。按照“三年计划、五年方案、十年规划”的要求,加快沥滘村、新市头村改造,做好石溪村、赤沙村等一大批城中村改造的基础性工作,继续开展老旧小区微改造、旧住宅楼宇加装电梯,统筹收储和改造旧厂房,谋划推进海珠南广场地块品质提升工程。推进12个专业批发市场转型疏解、4个物流园和14万平方米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打好治理违建攻坚战,拆除320万平方米以上违法建设。扩大“散乱污”场所整治成效。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环岛路贯通工程,继续推进沙渡路至石岗路段前期工作,启动三围油库至南沙港快速路段建设。加快推进客村立交大修,配合开展车陂路至新滘东路隧道、鱼琶隧道、城市快捷路二期东沙至石岗隧道等市政路桥项目施工,继续推动地铁10号线、11号线、12号线、18号线建设。加快海珠文化服务中心等民生工程进展。

  (七)以更高起点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区

  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改善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建设海绵城市,让海珠区生产更绿色、生活更美好、生态更美丽。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精细化管控扬尘污染,深度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持续巩固“无燃煤区”创建成果。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坚持“一涌一策”深化涉东塱、猎德断面河涌治理,完成30.6平方公里“排水单元达标”建设,推进第三批城中村截污纳管和56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工程,配合完成沥滘污水处理厂(三期)项目,加快推动西部污水处理厂前期工作,全面剿灭黑臭水体。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加强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采样调查,严格固体废弃物执法监管。深化完善街道环保中队管理制度改革。着力构建绿色生态格局。加快实施海珠湿地品质提升工程,谋划筹建国际湿地馆,打造最美城市中央湿地。推进城市主题花景建设,打造特色赏花景点。加快环岛碧道建设,高标准建设阅江路等生态廊道。

  (八)以更高标准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持续加强精细管理。提高环卫保洁标准,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推进容貌示范社区创建。巩固“厕所革命”成果,建立公厕运营、管护长效机制。完善垃圾投放点设施建设,强化垃圾分类专收专运,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深化“六乱”“五类车”整治。完成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清产核资试点。优化基层治理机制。推进服务资源下沉社区,强化居民主体地位,探索建立城市社区“分层议事”模式。以海珠公益时间银行为平台,加快志愿者队伍发展。推广基层执法队伍联勤联动机制,实现“一支队伍管全部”“一支队伍管到底”。深入推进“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深化平安海珠建设。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项工作,强力开展全民禁毒工程,确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决战决胜、长效常治。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信访联席会议作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推进“四标四实”常态化应用,开展智慧新城区安防建设,完善突发事件预警决策辅助平台,把我区建设成为广州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城区之一。

  (九)以更高效能完善优质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继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完善综合帮扶体系,提高社会救助实效。探索“大城市大养老”新模式,优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深化跨境养老服务合作。实施长者饭堂提升工程。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功能。加强直管公房管理和修缮维护。继续推进居民共用用水设施改造。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对口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等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公平优质教育。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转制方式,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4241个。推动中山大学附属国际创新谷示范中学项目筹建,实施2个校园改扩建工程。试点区内教师交流轮岗,进一步缩小区内校际差距,巩固学校标准化建设成果。增强文化综合实力。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生态文化、创新文化品牌。深挖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把岭南古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有序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配合广州文化馆、美术馆、科学馆建设,打造“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实现街道图书馆分馆全覆盖。推进广州国际媒体港等省级示范园区建设。创建市级健康促进区。推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新院址、区妇女儿童医院建设。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专科联盟和区域技术协作等合作,组建以区级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医疗集团。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开展金牌家庭医生优培计划,创新医养结合和婴幼儿照护服务模式,推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提质增效。加强健康教育,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十)以更高要求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落实到政府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构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治理体系。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应急救治体系和公共卫生综合监管体系,完善物资保障调度机制。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保障药品安全,提升药品监管能力。深入建设法治政府。推动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和决定,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民主监督。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更好发挥作用。加快发展公职律师队伍。加强重大行政决策等合法性审查。继续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进一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扎实做好民法典学习宣传实施工作。加强政务公开平台规范化建设,构建发布、解读、回应有序衔接的政务公开工作格局。全力提高行政效能。加强经济社会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政府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更新完善区属部门权责清单。落实减证便民要求,实现证明事项应减尽减。以“数字政府”建设倒逼政务服务改革,加快建成“一网通办”的总门户,推进民生服务事项“就近办”“掌上办”“指尖办”,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政务上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让群众体验有速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政务服务。持续深化廉政建设。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严肃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加强审计监督,推进区属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全覆盖。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整治“四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目标催人奋进,奋斗未有穷期。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坚决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中创先争优、走在前列,努力推动海珠区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再上新水平!


附件1

  名词解释

  1. 省委“1+1+9”工作部署第一个“1”是指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政治保证。第二个“1”是指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发展主动力。“9”是指9个方面重点工作: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重点,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加快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重点,加快改变广东农村落后面貌;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为重点,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以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为重点,加快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打好三大攻坚战为重点,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高质量发展重大关口的短板。

  2. 市委“1+1+4”工作举措第一个“1”指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根本政治保证。第二个“1”指深化改革开放,是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根本路径和关键一招。“4”具体包括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

  3. 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4. “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

  5. 首席服务官工作体系:为每家企业指定一名联络员,主动联系对接企业,了解企业经营和发展情况,摸查企业服务需求并提供全流程的跟进服务。

  6. 九项重点工作:旧城、旧厂、旧村改造,物流园、村级工业园、专业批发市场整治提升和违法建设拆除、黑臭水体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等九项工作。

  7. “散乱污”场所:“散”指不符合当地产业布局等相关规划的企业(场所),没有按要求进驻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的规模以下企业(场所);“乱”指不符合国家或省产业政策的企业,应办而未办理规划、土地、环保、工商、质量、安全、能耗等相关审批或登记手续的企业,违法存在于居民集中区的企业、摊点、小作坊;“污”指依法应安装污染治理设施而未安装或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备的企业(场所),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场所)。

  8. 三门两线六景:海珠湖北门、湿地北门、湿地南门,水线、陆线,四季花门、清水花溪、大地花毯、生态田园、聚鸟园、植树区。

  9.六乱:乱搭建、乱摆卖、乱停放、乱拉挂、乱堆挖、乱张贴。

  10. 五类车:电动车(含四轮电动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含两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三轮车(含人力三轮车、黄包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改拼装报废车(含改装车、拼装车、报废车)。

  11. 三资:资金、资产、资源。

  12. 四议两公开: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13. 三线:电线、网线、电话线。

  14. 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15. 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6. 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17. 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18. “四个三”工作机制:织密“三张网络”、健全“三个小组”、建好“三本台账”、采取“三种方式”处置。织密“三张网络”即机场、火车站、汽车客运站、码头、市域对外交通出入口的检疫网络,市内地铁、公交汽车、出租车等交通的检疫网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商场、宾馆等公共场所体温检测网络。健全“三个小组”即由村居干部、基层民警、医务人员组成的社区入户排查3人小组,由公安交警、交通管理、卫健部门各一人组成的交通检疫3人小组,由市发改、工信、市场监管、属地政府和广药集团各一人进驻企业组成的防控物资生产保障小组。建好“三本台账”,即建立常住人员春节外出情况第一本台账,临时来穗人员情况第二本台账,在此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手段提供情况,形成近14天内来自湖北和去过湖北以及与这两类人有过密切接触的重点人员台账,“一人一档”提供精准管理服务。采取“三种方式”处置,即对在我市有居所的暂无症状重点人员实行居家隔离,对在我市无居所的暂无症状重点人员实行集中隔离,对与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有密切接触但无症状的重点人员实行集中医学观察。

  19. “五个一”工作机制:每个企业或项目对应“一名领导、一个服务专班、一套工作方案、一组支持政策、一个调度平台”。

  20. 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21. 四个出新出彩: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

  22. 双区驱动、双城联动:“双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城”:广州和深圳。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强广州、深圳两市全方位相互支持和合作发展,携手引领“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实现“双城联动、比翼双飞”。

  23. 全域旅游:在一定区域内,以大众休闲旅游为背景,以产业观光旅游为依托,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产业经营、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24. 一区三城十三节点:“一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范围包含琶洲核心片区(含广州大学城、约48平方公里)、广州国际金融城片区(8平方公里)、鱼珠片区(25平方公里)。“三城”: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十三节点”:广州国际生物岛、天河智慧城、中大国际创新谷和南中轴创新带园区、广州国际健康城、天河·公园智谷片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黄埔云埔片区、增城·太平洋夏埔片区、广州南站商务区、增城·珠江国际智能科技产业园片区、黄埔临港经济区、空港经济区、白鹅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5. 一区一谷一湾: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中大国际创新谷、海珠创新湾。

  26. 营商环境3.0改革:2020年1月印发《广州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相较于营商环境1.0、2.0改革,营商环境3.0改革的程度更深、范围更广。营商环境3.0改革从5方面提出26条改革任务、82项改革举措。

  27. 枫桥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

  28. 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附件2

  2019年海珠区十件民生实事完成情况

事项

年度目标任务

落实情况

1. 公共安全

在全区大中型社区、学校等人口聚集地开展“食品安全快检活动”24场,接收市民现场送检,涵盖米面制品、腌制品、蔬菜、乳制品、肉及肉制品、蜜饯、食用油、水果干制品、豆制品、水产制品等10类食品;重点打击多发性的食品、保健品、药品、烟草等领域犯罪,侦破食品药品类刑事犯罪或行政案件。

超额完成年度目标。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快检活动”,每周在18个街道的大中型社区轮流开展食品免费检测服务和宣传活动。累计开展“食品安全快检活动”36场。侦破涉食品药品环境犯罪案件80宗,其中涉及食品药品或烟草类案件37宗。

2. 就业保障

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70%,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2万人,举办“海创季”大学生专场创业大赛。

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71.6%,城镇新增就业2.93万人,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62万人。成功举办“海创季”第七季创业大赛决赛。

3. 公共教育

强化幼儿教育,实现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到80%以上,增加2300个公办幼儿园学位,学前三年(3—5岁)儿童毛入园率达到100%。

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4866个,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81.51%。我区学前三年(3—5岁)儿童毛入园率已达到100%。

4. 医疗卫生

建成运营7间市级试点的社区护理站。

完成年度目标。完成7间市级试点护理站(海珠区一家依赤岗护理站、海珠区恒爱护理站、海珠区颐家南田护理站、海珠区康益沙园护理站、海珠区颐家燕翔护理站、海珠区广州中远海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江南护理站、广州复德医疗投资有限公司复德聚德北护理站)的建设,加强护理站日常监督管理。

5. 住房保障

审核新增发放住房租赁补贴200户。

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审核新增发放住房租赁补贴520宗。

6. 养老保障

为全区65周岁以上有需求户籍独居老人提供每月2次上门家政服务。

完成年度目标。与中标服务公司10月31日签订《海珠区户籍65周岁以上独居老人家政服务项目采购合同》,为全区65周岁以上有需求的户籍独居老人每月提供不少于2次上门家政服务。2019年1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已服务148人共524次,服务工时共1627.5小时。

7. 文化体育

提供社区文艺演出、艺术讲座、艺术展览、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动300场;新建重建30处社区体育设施;新建4个图书馆分馆。

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举办文化惠民活动600余场。新建以及拆除重建55条健身路径和29张乒乓球桌,改造2片七人制足球场、3片羽毛球场和1片篮球场。完成民艺设计分馆、FDC面料分馆、省广G+分馆、官洲分馆、联合教育城分馆、海珠智汇分馆、琶洲建设者之家图书服务点、机关分馆(晓港公园)、学而优分馆等9家图书馆分馆开馆工作。

8. 城市更新

完成滨江东路450号、远安小区滨江东一巷、穗华社区、攀桂社区、福南新街小区、南华西二期等6个微改造项目。

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滨江东路450号、远安小区滨江东一巷、穗华社区、攀桂社区、福南新街小区、南华西二期等6个微改造项目已全部完工。全年完成13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

9. 环境整治

创建第三批60个生活垃圾分类样板居住小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完成南泰涌水闸和泵站建设工作,加强堤岸景观建设,提高片区防洪排涝调蓄功能并改善水质。

完成年度目标。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精准打造72个垃圾分类样板小区,推动辖内728个单位垃圾分类全覆盖,全区1409个小区全部完成楼道撤桶。南泰涌水闸和泵站建设工程已完工,有效提升区域防洪排涝调蓄功能,改善河涌水质。

10. 救助济困

提高市在册困难职工名单外的区在册困难职工在助学教育补助方面的补助标准,从1000元提高至最高5000元(高中阶段2000元,大专以上5000元);提高因重大疾病、意外伤害等原因导致职工家庭基本生活困难的临时困难救助标准,从3000元提高至最高6000元;完成“一桌一灯一书柜”20户困难青少年居家环境微改造服务。

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我区共有16户困难职工家庭符合条件并纳入2019年度海珠区工会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共5名困难职工家庭的子女就读全日制高中阶段及以上学校,已通过银行划账方式向其发放助学金(其中高中阶段学生3名,每人2000元,合计6000元;大专以上学生2名,每人5000元,合计10000元,共计16000元)、通过上门走访方式发放助学品5份(每人300元)。通过临时困难救助因重大疾病致困的职工家庭12户,发放临时困难救助金6.2万元。与尚品宅配、方圆基金等合作,依托区“青年地带”青少年事务专项社会工作项目,完成30户困难青少年居家环境微改造服务。


  附件3

  2020年海珠区十件民生实事

事项

具体内容

1. 就业保障

举办11场促进就业专场招聘会,搭建社会化求职招聘双选平台促进失业人员就业。

2. 社会保障

深入推进“养老+”社区养老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结合目前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工作,加强医疗机构、家政公司、养老机构深度融合,建立区级智慧养老信息平台,统筹配置资源,推进形成“养老+医疗+家政+智能”的居家养老服务新业态新模式,计划全年完成智慧家庭养老床位200张;实施“老兵助餐点”试点项目,项目遵循公益和福利性质,通过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以政府主导、爱心企业(慈善组织、个人)和老兵个人支付一部分的模式,逐步扩大为退役军人长者提供午餐服务范围,增强老兵之间的交流互动,提升归属感和晚年幸福感。

3. 文化教育

完成300场文化惠民活动,推进与党群、红色阵地相结合的图书馆分馆建设,开展党建红色文化阅读推广活动;新建、重建30处以上社区体育健身设施;推进一批校园微改造项目(主要为16所学校厕所提升改造),全年设计完成率100%,开工率50%。

4. 卫生健康

    实施海珠区“青年地带”青少年社会工作事务心理健康建档预防工作,为有潜在心理问题青少年建立档案,跟踪其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开展不少于80场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活动;构建全区域标准化的0—3岁托育机构服务管理机制,建立1间市级0—3岁托育服务示范点,以示范点为引领,对辖区托育机构加强政策宣传,实施分类管理,推动形成安全放心、各具特色的海珠区托育管理机制。

5. 食品安全

    继续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加强对全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网络订餐、冷库冻库等场所的全覆盖排查,全年开展专项整治不少于4次,严防严控安全风险隐患;加强学校周边食品安全监管,持续开展中小学校周边价格低廉食品专项整治行动,组织学校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抽检 200批次,持续开展中小学校周边流动摊贩整治,组织中小学校(幼儿园)对各自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状况开展动态巡查,规范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行为。

6. 住房保障

    审核新增发放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200宗;推进 3个老旧小区微改造。

7. 环境整治

推进全区餐饮业油烟治理工作,实现大型餐饮企业、商业综合体内环保设施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在万科里、盈熙广场、保利广场、乐峰广场建立餐饮环保设施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示范点;推进供水服务到终端工作,完成全区1432户老旧居民共用用水设施改造。

8. 社会治安

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信息全面支撑,警务要素闭环运作,治安防控自成体系”的海珠“智慧平安岛”,建立具有海珠特色的信息化立体动态防控新模式,有效维护全区政治治安大局保持稳定。                             

9. 扶贫助困

提高残疾人群众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水平,实现补贴目标人群申请发放率100%。

10. 政务服务

创新审批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建立区、街、社区三级联动政务服务体系,三级行政许可事项即办件比例达到30%;除涉密事项、法律法规明确禁止事项和本级政府批准事项外,三级各类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到100%;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100%可在就近的实体政务大厅办理;除本级政府批准事项外,我区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最多跑一次”,50%以上实现“办事不用跑”。


附件:
相关文章
访问总数:-人次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主办: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海珠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粤ICP备05083207号-1网站标识码:4401050003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