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 区本级

海珠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22-02-07 11:15:15 来源:海珠区人民政府
分享到:
浏览量:-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2年1月20日在广州市海珠区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区长  毛松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起步之年,是海珠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在海珠举办的第130届广交会发来贺信,李克强总理、韩正副总理、王岐山副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海珠视察指导,让我们倍受激励、倍添动力、倍感振奋。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过程中,虽然我们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犯了错误,2020年底以来,广州市发生了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我区也对部分道路实施了树木迁移。我们深感愧疚,深入反思,迅速动员部署,深化思想认识,完善整改方案,压实整改责任。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汲取教训,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全面检视、全面整改、举一反三,以扎实的整改成效向全区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一、2021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工作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年来,我们坚持筑牢底线、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双统筹”、奋力夺取“双胜利”。慎终如始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持久战,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疫情防控扎实有力。针对“5.21”等本土疫情,以最实措施、最严手段、最快速度,在两个潜伏期内有效控制疫情,巩固了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辖区发热门诊、发热诊室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封闭、封控区域管理获国务院督导组肯定。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05.16亿元,同比(下同)增长9.3%,增速高于全国、省、市,位居全市第3。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六高三好”良好增长态势。“六高”是指规上工业、规下工业、规上营利性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开发业、建筑业实现20%以上的高速增长,全市排名靠前;“三好”是指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税收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向好发展。新增“四上”企业574家,增长38%,新增率全市第1。

  一年来,我们坚持开拓创新、务实高效,经济发展活力充分彰显。坚持创新第一动力,以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推动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以总部经济为支撑、战略性支柱产业为主体、未来产业为导向的“1+6+N”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680亿元,增长21.1%,增速全市第1。建筑、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实现双位数增长。国际展都名片进一步擦亮,第130届广交会成为疫情下全球最大规模线下展会,首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展会落地举办,全年举办展会204场、展览面积682.9万平方米,分别增长28.3%和51.3%。中大纺织商圈整治初见成效,我区获评中国纺织时尚名城称号。52个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全面推广,5个应用场景入选市标杆案例,累计开放自动驾驶汽车测试路段29.66公里、里程数中心城区第1。琶洲试验区建设亮点纷呈系统化谋划、体系化推进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被认定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省数字创意特色产业园。琶洲智库、琶洲专家咨询委员会、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人才联合会成功组建。“琶洲指数”首次发布。在全国率先探索数据经纪人制度,开展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试点,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提供“试验田”。琶洲试验区营收3668.52亿元、企业数量超3.2万家,分别增长23%和13.5%。产业互联网、大数据、数字创意等产业细分领域蓬勃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超520亿元,增长23.9%,总量和增速均排名全市第2。创新创业活力迸发。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35%,居全市第3。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建设加速推进,获评第三批省人工智能产业园,举办海珠—中大(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山大学众创空间获省级众创空间认定,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产业发展基金成立。15家企业入选市独角兽、未来独角兽企业,数量全市第1。山水比德登陆创业板。研发机构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增技象科技等7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市会展和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项目落地。全区专利授权量增长34.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6.2件、增长21.5%。质量工作获市政府督查激励。10家企业入选广州市“百年·百品”企业。创新建立新型首席服务官体系,改革经验被纳入市改革创新清单并推广。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地区。

  一年来,我们坚持真抓实干、担当作为,城区能级得到明显提升。把全周期理念贯穿城区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海珠中心城区功能显著提振。城区规划更完善。围绕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市重点战略,开展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高标准推进琶洲试验区规划,琶洲眼片区控详规经市规委会审议通过,东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正式开标,南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详规完成初步成果编制。开展海珠桥南广场片区更新单元详细规划,助推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发展。落实土地储备“五个一”工作模式,12宗地块完成储备,6宗地块签订收储协议,3宗地块公开出让,为城区发展开拓新空间。重点项目提质增效。59个“攻城拔寨”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4.75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3倍。琶洲产业项目建设全面提速,阿里巴巴等14个项目竣工投产,国美等10个项目封顶,树根互联等14个项目主体施工。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新化快速路北段建成通车,环岛路新理想华庭段建成,第一座珠江人行桥建成开放,琶洲港澳客运口岸码头工程竣工,鱼珠、车陂路二期等隧道动工建设,海珠湾隧道实施征拆,广佛环线(广州南站—白云机场)、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以及地铁10、11、12号线顺利推进,地铁18号线首通段开通运营。完成磨碟沙路等4条道路品质提升、18座人行天桥微改造、8个交通拥堵点治理,城区交通更加便捷。

  一年来,我们坚持尊重规律、保持特色,中心城区面貌不断优化。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城央生态宜居区。生态建设成果丰硕。成立区绿化委员会,深入推行林长制,全面整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148件交办案件全部按时办结。在全市率先推动工地油品直送。PM2.5、PM10等指标持续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助力全市连续两年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全年整治“散乱污”场所174家,实现动态清零。73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工程基本完工,东朗、猎德断面水质全面稳定达标,涉断面一级支流消除劣Ⅴ类。在全市河湖长制、环保目标责任考核中获评优秀。扎实推进“还绿于民”,提升改造绿道10公里,高标准打造全市首个党建公园、洲头咀智慧碧道,阅江路上线全市首条有声碧道,海珠湿地碧道作为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在全国宣传推广。构建多样化湿地生态体系,发现以“海珠斯萤叶甲”命名的新物种,海珠湿地进入第12届迪拜国际可持续发展最佳范例奖第二轮角逐,获评国家林草科研基地等多项荣誉。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作为全省唯一项目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城市更新稳步实施全面核查我区已批项目范围内的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17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完工,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10个市提质增效试点园区创建完成,30家专业市场实现转型疏解,18家物流园推动业态转型。依法拆除违法建设390.61万平方米。管理明显加强。以广州塔景区为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运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有效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化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创新建立“一区一谷一圈”配套调解体系,成功调解纠纷2.09万宗。实施“急事急办、简事快办、繁事精办、难事认真办”工作机制,获评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区。大力开展扫黑除恶、“飓风2021”等专项工作,建成最小应急单元2769个,现发命案、重大伤害案、“两抢”案件破案率均为100%,盗窃破案率全市第1。深化“九小”场所、建筑工地等重点领域整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一年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社会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在构建优质普惠公共服务体系上持续发力,将80.5%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向民生领域。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实施精准化就业促进,在全市率先探索社工就业服务,带动全区新增就业2.55万人,促进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2.34万人。完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发放各类保障救助金2.3亿元。改造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4013户。改造修缮直管公房3.7万平方米。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实现街道全覆盖,区退役军人权益维护中心获评国家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先进单位。启动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推动全面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教育资源提质扩容。落实“双减”重大民生工程,义务教育学校100%实施“九项制度”,课后托管服务实现全覆盖。强化基础教育学位保障,实施4个校园改扩建、47个扩班工程,新增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学位5823个,提供来穗人员积分入学学位1606个,向1.39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学位补贴。30所学校与港澳地区学校缔结姊妹学校。初高中教学综合质量、市级以上教育教学成果奖数量居全市前列。健康服务便民惠民。成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做实分级诊疗机制,省中医—区中医骨科联盟实现同质化病区管理。创建3间省级社区医院,我区获省首届基本公共卫生技能竞赛一等奖。实施“一老一小”健康提质工程,建成18个街道颐康中心、15个社区护理站、家庭养老床位2814张,创建1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推进2个国家级普惠托育试点。启用全省首个区域医融健康传播云平台,通过省健康促进区市级评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获市政府督查激励。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新增11个图书馆、文化馆分馆,推进14项公共体育场馆升级改造工程。我区入选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陈李济中药文化园入选首批广东省工业遗产名单。成功申报市级非遗传承基地26个、创建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15个,数量均居全市第1。举办全国首个民族团结公共艺术设计大赛。开展岭南古琴大赛、“走读自然”海珠湿地徒步大会等活动600余场。区首届文商旅融合发展大会顺利举办,启动“活力海珠·环岛嘉年华”文商旅融合系列活动,创建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太古仓、大阪仓入选省级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黄埔村获评省文化旅游特色村。

  一年来,我们坚持自我革命、正风肃纪,政府自身效能显著优化。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在全市率先实现高频人社、医保类政务事项全流程“指尖办”,推出118项“一件事”主题导办服务,156项政务事项实现跨省“异地通办”。在全市率先建立首席数据官制度,区经济大数据平台获评全国数字政府创新案例50强。稳妥有序推进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善权责清单3124项,江南中街青凤社区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自觉接受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办理各级人大代表建议118件、政协提案105件。建立重大行政决策提前介入机制,全面实施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实现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完成区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革。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试点。紧盯公共资金、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切实加强行政监督、审计监督、财政监督,推动从严治党全面加强、正风肃纪走深走实、务实作风持续优化。

  此外,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完成。人民武装、工商联、贸促、民防、粮食、物价、打私、宗教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青年、妇女、儿童、外事、科普、气象、档案、供销、机关事务等工作加快发展。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归根结底靠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这是我们最大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力量所在!这也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部署要求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人士监督支持的结果,归功于全区人民的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在此,我谨代表海珠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驻区部队官兵、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国际形势风云激荡,急事难事多发频发。对标中央嘱托、对表上级要求,对焦自身困境、对比标杆城市,我们深切感受到,要加快建设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海上明珠,将海珠打造成为广州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站位全局谋发展,坚定不移强定力、提能力,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省市发展大局中找准结合点、培育增长点、抢占制高点,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广州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打造新高地;必须勇于变革求突破,坚定不移勇作为、开新局,一以贯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解决改革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政策痛点堵点问题为导向,在制度型开放方面先行先试,开展差异化探索,走出海珠新路;必须人民至上守初心,坚定不移鼓干劲、担使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回顾一年来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我们清醒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短板不足:一是科技创新潜力仍未充分发挥,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还有断点、堵点。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待提速,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规模偏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需久久为功。三是国资国企改革任务艰巨,国资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生态优势还未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用“绣花”功夫治理城市水平还需提高。五是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亟待完善,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政府效能、干部能力作风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2年工作安排

  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首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汲取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教训,坚定扛起整改落实的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以鲜明态度、坚定决心和有力整改体现政治忠诚、政治担当。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做好政府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打造广州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的目标定位,统筹推进“一区一谷一圈”建设,加快数产城创融合发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杆区,推动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加快建设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海上明珠,奋力在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广州的使命任务中展现更大担当、走在全市前列。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基本持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经济金融风险有效防范。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创新核心地位,增强高质量发展引领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高水平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全面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发挥大学大院大所集聚优势,高标准建设“一区”“一谷”两大创新策源基地。锚定世界一流数字经济示范区目标,全力以赴建设琶洲试验区,加速构建“头部企业+上下游配套+研发+场景应用+金融+人才”产业生态系统。大力支持琶洲实验室建设,推动实验室与区内企业研发需求紧密结合,打造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核心策源平台。做大做强创新企业集群,培育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力争琶洲试验区营收超4000亿元。立足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资源优势,落实挂点联络机制,健全校地协同创新机制,全面加强与区内8所高等院校、20家科研单位合作,力争挂牌1个试点园区,打造新港科技创新大道,建设环中大创新创业基地,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校地协同创新取得新突破。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实施专精特新企业“育苗”行动,面向“两高四新”领域遴选优质企业入库培育,助力企业成长为单打冠军或配套专家,力争培育全区专精特新企业超10家。健全“六位一体”综合支持服务体系,力争累计培育独角兽和未来独角兽企业25家。着力提升创新主体研发能力,大力引导科技龙头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支持中交四航局、广州地铁创建高水平企业研究院。实施头部企业种子孵化行动,推动腾讯科技、阿里巴巴等头部企业孵化项目落地,加强游戏研发、数字娱乐、跨境电商等业务导入,培育一批创新型腰部企业。探索科创载体运营发展海珠模式,优化“苗圃—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载体发展体系,力争新登记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众创空间超5家。

  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开展“一区一品”产业人才队伍创建,制定数字经济紧缺人才目录和人才开发路线图,出台数字人才政策,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高质量打造数字产业人才队伍。联合数字产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海珠企业知名高校行”系列活动,举办数字人才论坛、创业大赛,推动设立更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发挥高技能人才示范作用,设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常态化开展安商暖企工作,持续推进首席服务官模式升级、效能提升,完善高端人才服务模式,打造具有海珠辨识度的引才品牌。

  (二)聚焦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增强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数产融合为导向,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竞争力。发挥琶洲试验区引领作用,聚焦“算法、算力、算量”人工智能发展三大支柱,支持建设低能耗智能计算中心,组建算法产业联盟,共建算法产业园,引进培育算法算力领域优质企业,加强算法和芯片研发,试点建设算力交易和算法创新应用平台,举办算法大赛活动,做强琶洲试验区产业之核,打造“中国算谷”。力争高质量发展政策事项和任务清单落地实施,率先建立数字经济全要素发展的制度体系。实施产业互联网发展“四个一”行动,依托树根互联等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聚焦智能家居、纺织服装、健康医药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建设行业级产业互联网平台,谋划构建“云”上产业链和“虚拟工厂”,促进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协同创新。推动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培育打造4家营收超亿元产业互联网平台,力争新引入数字经济企业超25家,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超920亿元。

  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致力推动海珠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围绕时尚产业、文化创意等10条重点产业链,建立链长制工作推进体系,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游戏动漫、服装美妆等特色产业链,谋划建设一批特色园区。大力发展面料研发、服装展贸、设计等时尚产业,探索行业指数常态化发布机制,打造全国时尚产业链的价值高地。培育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核心园区,支持法律服务、人力资源、广告、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推动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升级。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加快建设珠江科创园等5个都市型工业园区,新增优质载体超15万平方米。集聚发展会展产业,推动广交会展馆四期建成投入使用,打造全球最大会展综合体,发挥会展产业联盟作用,力争全年举办各类展会超235场、展览面积超800万平方米。提升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水平,出台楼宇经济白皮书,力争新引进总部企业超5家,全区亿元税收楼宇超14栋。

  (三)聚焦释放内需潜能,增强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充分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投资关键性作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杆区。推动落实“一圈引领、五圈支撑”总体布局,大力发展体验型消费、文化消费、数字消费新业态,积极导入免税经济、首店经济、老字号经济、跨境网购新模式。全力办好美食节、购物节、直播电商节、设计周等名展名节。中部高标准建设广州塔地标性商圈,加快广州国际媒体港东塔商业配套等9个项目建设,力争建成大型免税商店和高端商业综合体,集聚新兴时尚品牌开展首发、首秀、首展,举办知名品牌和老字号品牌展销会。东部高水平提升琶洲商圈,推进珠江琶醍等23个项目建设,加快启动建设体验式电竞消费综合体。西部高品质活化提升江南西—太古仓商圈,坚持以商融文、以文促旅,发挥周边文旅资源优势,加大创意策划力度,不断提升艺术气、时尚味。南部高起点建设沥滘商圈,加快沥滘商业配套等项目建设,打造海珠南部城市客厅。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两新一重”提升项目谋划和储备能力,大力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建设、城市更新等6类228个项目建设,着力加快53个市“攻城拔寨”项目,力争年度投资超460亿元。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大力推进5G基站、智慧灯杆、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等建设,完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推动24个项目建立建筑信息模型。深入实施产业招商“导流”“滴灌”计划,积极承接央企总部战略迁移,完善产业地图、产业图谱、产业链招商清单,力争新引进22个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投资项目,在谈储备20个产业用地项目,其中5个产业用地项目力争落地,推动11个高成长优质项目落户海珠。

  (四)聚焦“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增强高质量发展协同力。着眼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海珠所能,高质量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创新合作区核心承载区。

  助力打造大湾区交通枢纽。推动琶洲港澳客运口岸码头开通运营,开设直达香港、澳门的水上交通航线。配合编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配合推进广佛环线(广州南站—白云机场)、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建设,打造琶洲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穗港澳1小时经济圈。

  携手共建大湾区科创高地。制定创新合作事项清单,深化与港澳深珠在文化、教育、科技、产业、人才等领域合作,力争将琶洲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双创示范区,将广州国际媒体港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中心。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智库。联合港澳深珠等地高校,聚焦数字经济、类脑智能领域建设特色产业学院,培养高层次专业型人才。争取设立港澳引才工作站,搭建粤港澳青年项目展示交流平台,吸引优秀人才在海珠就业创业。

  服务融入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探索港澳社会保险在海珠区内使用,建立粤港澳跨境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开展三地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合作。推进社会工作领域职业资格互认,加强粤港澳社工专业培训交流,提高大湾区民众生活质量和便利水平。

  (五)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创造力。以城区全面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推出更多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在建设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中走前列。

  深化营商环境改革。致力推动海珠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对标世行评估和国家评价指标,启动营商环境5.0改革,以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为导向,巩固升级“三减一优”改革举措。坚持“放管服”改革正确方向,优化审批服务“马上办”“就近办”“指尖办”体验,提升“零跑动”“不见面”“免证办”服务事项比例。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全覆盖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信用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现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

  深化数字政府改革。聚焦政务数字化,建设提升“1+18+N”政务大数据中心,增强全区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推进省级数据经纪人、市级首席数据官制度试点取得实效,形成“海珠样本”试点经验。构建数智融合的治理模式,进一步丰富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场景,借助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城市生命体征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让海珠城区运行更聪明、更智慧,切实提升城区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构建城市建设发展、产业投资、资产管理3大板块,形成产城融合、招投联动发展模式。深化国企薪酬分配、绩效激励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监管体系。发挥国企投融资平台优势,盘活空间载体,导入优势产业,形成新型载体产业集群,力争实现区属国有企业资产总规模达50亿元。

  (六)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增强高质量发展承载力。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引领,努力使海珠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

  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健全生态保护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为示范创建,编制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对标对表28项指标体系,开展生态制度建设、生态安全维护等6类75项重点工作,确保自然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成果。坚决做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持续开展“散乱污”场所整治。强化涉气污染源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系统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扬尘,保持空气质量全面达标。持之以恒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施策、稳步提升全区74条河涌水质,持续推动东朗、猎德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强化涉水生产经营单位监管,力争实现排水单元达标比例85%以上。严格生态环境领域监督执法,加强土壤污染、固体废物综合治理。

  打造生态休闲舒适空间。倍加珍惜海珠拥有国内最大城央湿地、河涌纵横交错的自然禀赋,构建水城融合碧道体系,落实河湖长制,力争建成碧道20公里。构建形态多样绿化空间,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和“还绿于民”,建设6个以上口袋公园。深化区、街道、社区三级林长体系,加强全区40株古树名木和大树的保护。构建绿色海绵城市体系,力争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比例30%以上。充分发挥海珠湿地涵蓄功能,开展湿地水文与水环境恢复,加快湿地品质提升,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七)聚焦综合功能提升,增强高质量发展硬实力。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树牢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推动海珠综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

  在城区空间规划上强统筹。围绕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水清岸美目标,完善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构建“一轴三片多点”空间格局。推进琶洲南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详规审批,东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形成最终成果。科学谋划主导产业、城市规模、人口布局,完成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布点、江南文旅商圈综合提升等专项规划编制。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22宗土地收储,力争10宗地块出让。

  在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上提质效。充分发挥46公里珠江前后航道环绕的独特优势,打造世界一流滨水活力区。依托“一区一谷一圈”布局,完成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行动规划编制,分级分批实施沿江空间开发,优化沿线产业布局、天际轮廓、景观风貌、历史文脉。结合“一区”丰富数字资源,建设琶洲区段、广州塔区段,开展广州塔及周边地区整合提升。结合“一谷”丰富生态科创资源,建设海珠湿地区段、石溪—沥滘区段,加快中交南方总部等项目建设。结合“一圈”丰富历史资源,建设传统文化区段、太古仓区段、广纸区段,启动广纸重点区域土地整备。

  在科学有序城市更新上下真功坚持“绣花功夫”“工匠精神”,推动城市更新与环境品质优化、产业升级、历史保护传承、城市功能提升一体融合发展。完善区城市更新相关规定、工作流程和实施计划,进一步保障历史文脉和重大公共利益。坚持“留改拆”并举,精心编制琶洲南区(赤沙村)、海珠桥南片区等城市更新规划,稳步推进已获批的沥滘、新市头、石溪3个村改造,科学有序开展红卫、赤沙等9个村改造。推动35个老旧小区改造。以会展片区为试点,打造具有海珠特色的城市体检指标体系。

  在提升城区交通功能上见实效。深化“对外联通、对内畅通”的交通体系,推动3条地铁线路和5条过江隧道建设,推进琶洲西区50条道路路网工程。全面开展环岛路(石岗路—大干围段、三围油库—南沙港快速路段)工程。巩固交通秩序大整治成效,强化“五类车”综合治理。新建、改造6公里非机动车专用通道,治理5个以上交通堵点,提升优化慢行系统。

  在城区精细化管理上聚合力。精雕细琢广州塔景区、琶洲会展片区等一批“席地可坐”、特色鲜明的高品质精细化管理示范区。继续落实“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要求,搭建工业布碎信息交易平台,打造6条垃圾分类特色示范收运线路,推动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深入实施“厕所革命”,推进容貌品质社区全域提升,重点打造“门前三包”样本街。推动8条道路及周边区域户外广告招牌整治提升。深化城市综合执法改革,实施街道全域服务治理试点,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八)聚焦文化综合实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凝聚力。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活化利用海珠深厚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海珠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建设文明实践新典范。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大力推广“文明创建微实事”,打造“一街道一品牌”。拓展新时代驿站群建设,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促进市民文明素养提升。

  展现文化名区新形象。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南华西等历史文化街区品质提升,加强卫国尧故居等重要古建筑修缮、保护,提升“兰桂堂广彩艺术研究院”“曾氏榄雕”非遗研学基地,创造性传承保护广彩、广绣、咸水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文博场馆“五个一”工程,探索引入专业社会力量和资源,让传统文化绽放光彩。完善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市美术馆、市文化馆新馆、海珠文体中心二期建成。新建修缮30处以上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庄头智能体育公园,促进全民健身深入开展。

  打造文化产业新标杆。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聚能计划,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加大文化领军人才、创意企业、创新团队引育力度。依托工美港创新中心等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工艺美术、动漫动画、影视影音等特色文化产业。高水平举办区第二届文商旅融合发展大会,做大做优岭南书画艺术节、海珠数字影像周等特色文化活动,推进“广州塔·珠江旅游区”5A级景区创建,打造独具文化魅力的文商旅融合发展带。

  (九)聚焦人民根本利益,增强高质量发展向心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做为民造福的实事好事,以真挚情怀、务实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成效。

  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深化“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持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完善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加强“一老一小”关爱照护,启动海珠“e家养”社区养老示范项目,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完善18个街道慈善组织运作,开展“蓄力同行”公益慈善系列活动。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持续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推进对口帮扶工作向更宽领域拓展。

  全面做强海珠教育品牌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巩固学前教育“5085”攻坚成效,建成南武中学附属学校等3所中小学,完成海珠区实验小学等2个校园改扩建工程。落实“双减”目标任务,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课后服务质量。稳步提高随迁子女接受公办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开展新一轮集团化办学布局调整,新增2所以上教育集团成员学校。完成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一期建设,探索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海珠模式。巩固特殊教育发展成效,大力支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

  全面提高健康服务能力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科学精准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筑牢疫情防控“铜墙铁壁”。推进海珠医疗集团建设,整合搭建区域检验检测、影像、心电中心。发挥区内11家三甲医院技术优势,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持续优化分级诊疗服务质量。强化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推动6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级推荐标准。做实“点单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慢性病智慧化管理水平。

  全面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完善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基层治理模式,健全社区组织动员体系,推广“随约”服务网上驿站,探索农村集体资产智能化监督。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全民禁毒、全民反诈专项工作,强化最小应急单元建设。全面推广平安海珠码,提升出租屋、重点行业管理效能。坚决守住经济金融安全底线,深化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等业态风险排查。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提高信访矛盾化解攻坚实效。推进小微企业劳动关系事务托管服务试点,创建省级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加强食品药品、消防安全监管,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完善微型消防站建设,提升灾害防御能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海珠。

  (十)聚焦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高质量发展执行力。把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持续加强依法行政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制定区“八五”普法规划,持续推进公正文明执法。增强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能力,加强重大行政决策社会意见征询,优化执行、组织、监督体制。自觉接受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办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认真倾听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持续提升行政效能。树立正确政绩观,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强化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慎重决策、慎重用权,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浓厚氛围。开设热点信息“一一对应”政务网页专栏,深化政务服务热线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政务服务更加规范高效。

  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确保财政、民生、经济和环境等领域跟踪审计全覆盖。加固中央八项规定的堤坝,加强廉洁政府建设,以自我革命精神锲而不舍整治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继续发扬务实高效、担当作为的工作作风,自觉坚持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各位代表!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提振砥砺奋进的精气神,弘扬干事创业的正能量,加快建设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海上明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附件1

名词解释

  1. “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

  2.“1+6+N”现代产业体系“1”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6”即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商贸、高端服务、会展文旅、智能建筑、都市型工业等六大战略性支柱产业;“N”即加快培育类脑智能、区块链、纳米科技等未来产业。

  3. 琶洲指数即“琶洲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是衡量琶洲试验区数字经济领域发展程度的一种数据标准。

  4.数据经纪人制度社会性数据经纪机构开展数据要素市场流通中介服务的制度,侧重于场景化数据利用,旨在建立供需信任关系、挖掘数据要素价值、维护各方合法权益、活跃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数据可信有序流通和市场化利用。

  5.独角兽企业、未来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指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未来独角兽企业指2—3年内将成长为独角兽企业的初创企业。

  6.新型首席服务官体系通过为企业与产业人才配备服务专班,建立专班调度与绿码服务机制,为企业和产业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个性化、全流程、定制式专项服务。

  7.土地储备“五个一”工作模式一个地块、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个机制、一抓到底。

  8.PM2.5、PM10PM2.5表示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含量;PM10表示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含量。

  9.“散乱污”场所“散”是不符合当地产业布局等相关规划的企业(场所),没有按要求进驻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的规模以下企业(场所);“乱”是不符合国家或省产业政策的企业,应办而未办理规划、土地、环保、工商、质量、安全、能耗等相关审批或登记手续的企业,违法存在于居民集中区的企业、摊点、小作坊;“污”是依法应安装污染治理设施而未安装或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备的企业(场所),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场所)。

  10.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通过顺涌建围、设置闸梪、挖沟抬畦、沟(涌)泥上田,提高土壤层高度和深沟蓄水调水以抵抗潮汐涨潮、台风、干旱等广东常见极端天气影响,发展旱作为主、兼顾养殖,巧妙构建了极富智慧且旱涝保收的“基围+水梪+高畦深沟+园艺作物+禽鱼养殖”生产模式及“水—果(菜、花卉)—草—鱼—鸟”完整生态链。

  11.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数字建模对产品的设计、生产、维护等环节进行实时动态仿真,继而反映机器设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最早运用于工业制造领域,逐步成为现代化城市治理方式的创新性变革,物理城市中所有的人、地、物、事、情、组织等要素,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在数字世界建设虚拟映像,实现“物理—数字”虚实融合交互。

  12.信访工作“三无”区无进京越级上访、无大规模集体上访、无因信访问题引发的极端恶性事件。

  13.两抢抢夺和抢劫这两种犯罪行为。

  14. “九小”场所小购物场所、小餐饮场所、小住宿场所、小公共娱乐场所、小休闲健身场所、小医疗场所、小教学场所、小生产加工企业、小易燃易爆场所。

  15.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16.九项制度作业管理规定、睡眠管理规定、手机管理规定、读物管理规定、体质管理规定、考试管理规定、学校教学管理规程、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

  17.首席数据官制度由试点市、县(市、区)政府和试点部门分别设立本级政府首席数据官和本部门首席数据官,创新数据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模式,提高数据治理和数据运营能力。

  18.四个出新出彩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

  19.专精特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

  20.两高四新高科技、高成长;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21.“六位一体”综合支持服务体系包括总部用地保障、政府基金引导、业务拓展对接、政务服务支持、上市辅导服务、政策奖励扶持等六方面服务的综合支持服务体系。

  22.一区一品各区结合自身发展,在某一细分产业打造产业人才的“单打冠军”,海珠区拟将数字经济产业人才作为人才品牌打造方向。

  23.算法、算力、算量算法,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算力,指设备通过处理数据,实现特定结果输出的能力;算量,指资料量规模巨大的数据。

  24.产业互联网发展“四个一”行动出台一个产业互联网政策、落地一批虚拟工厂、举办一个行业论坛、编制一份产业调研报告。

  25.虚拟工厂:在本区工业纳统,生产活动不在或不全在本区,利用工业互联网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调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将部分或全部生产活动交由供应商或合作企业完成并实现工业产值的一种生产方式。

  26. 链长制工作推进体系体系包含总链长、链长、链主、链长办,利用地方领导作为总链长、链长的综合协调优势,发挥行业领军企业作为链主的作用,在更高层面上保障各个产业链的完整、稳定和发展。

  27.“一圈引领、五圈支撑”总体布局整体提升1个世界级商圈,将广州塔—琶洲片区打造成为商业商务集聚、互动体验功能突出的世界级地标性综合商圈,培育壮大5个区域特色商圈,推进江南西—太古仓、广纸—沥滘、滨江、中大、海珠湿地片区商圈优化提升。

  28. 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29.产业招商“导流”“滴灌”计划导流计划指聚焦渠道搭建、活动组织、媒体宣传、产业联盟与产业生态等环节,实现全球资本、重点产业、前沿技术、高端人才导流;滴灌计划指以定期、定向和重点突破的方式,强化市层面项目问题协调和督办,营造亲商、安商、暖商浓厚氛围。

  30.“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双区”即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城”即广州和深圳。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强广州、深圳两市全方位相互支持和合作发展,携手引领“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实现“双城联动、比翼双飞”。

  31.“三减一优”改革举措减时间、减环节、减成本;优服务。

  32. 海绵城市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33. 三区三线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

  34. “一轴三片多点”空间格局“一轴”即新城市轴线、“三片”即一区一谷一圈(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多点”即多个重点项目。

  35.五类车电动车(含四轮电动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含两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三轮车(含人力三轮车、黄包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改拼装报废车(含改装车、拼装车、报废车)。

  36.文博场馆“五个一”工程一件藏品、一次学术研讨会、一次青少年教育活动、一本纪念册、一件文创产品。

  37.海珠“e家养”社区养老示范项目海珠区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综合服务示范项目,利用公建配套等物业,提供托养、日间照料、居家上门、家庭养老床位、“家政+养老”、助餐配餐、文化娱乐、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惠老志愿服务等功能。

  38.学前教育“5085”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50%,普惠性幼儿园(包括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到85%以上。

  39. 两个确立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40.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41.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2.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附件2

2022年海珠区十件民生实事

建议事项

具体内容

1. 修缮兴仁书院和小洲人民礼堂

修缮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兴仁书院,惠及读者近3万人;修缮革命文物小洲人民礼堂,将该礼堂打造成集展览、演出、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场地,惠及周边群众近10万人。

2. 持续推进“一网通办”,提升政务服务全流程网上办理率

推动企业、群众办事“四少一快”(少填信息、少报材料、少跑现场、少带证件、快速办理),实现区级审批事项电子证照应用自动校验全覆盖,区级业务审批部门电子印章、电子签名应用率提升50%,区级高频审批事项电子表单、电子材料应用率提升50%。

3. 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和宣传,提升公众应急救护能力

(1)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年度内完成1800名红十字应急救护员培训工作,普及AED操作技能、心肺复苏等知识。

(2)年度内开展18场公益应急救护知识宣传及进社区活动,进一步提升公众应急救护技能。

4. 增设重要路段非机动车专用通道

新建、改造新港路、新滘路等重点路段共6公里非机动车道,使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各行其道,从而规范道路交通秩序、消除交通安全隐患,提高群众出行的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助力绿色交通。

5. 老旧小区供水设施改造

更换2000户居民供水设施,改善居民用水环境,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6. 为辖区新生儿免费开展常见出生缺陷筛查

在为辖区助产机构出生的所有新生儿免费提供一次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G—6PD缺乏症和听力筛查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筛查和上述病种初筛阳性者的复筛服务。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95%。

7. 增加公办学位供给

回应人民群众“有学上、上好学”需求,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增加6所公办幼儿园,小学扩容55个班,总计新增公办学位4515个。

8.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1)推行食品销售风险分级管理,辖区内食品销售者100%实现风险分级动态管理。

(2)强化对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的监督抽检,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外卖送餐人员管理,积极推广食安封签30万份,保障食品配送过程不受污染。

(3)食品检验量达到1批次/千人(常住人口),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9. 为小微企业提供劳动关系事务托管服务

为小微企业提供用工咨询、入离职管理、劳动合同签订、规章制度管理等托管服务,指导小微企业依法规范用工,化解用工风险,提高小微企业劳动关系管理水平,稳定劳动者就业,助力小微企业良性发展。年度内入库托管对象达1000家,服务劳动者达2.5万人。

10. 提升环卫公厕品质

对20座环卫公厕进行品质提升,包括供水管线扩容增压、更换无接触冲洗装置、提升内外环境等。

附件:
相关文章
访问总数:-人次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主办: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海珠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粤ICP备05083207号-1网站标识码:4401050003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