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 区本级

海珠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23-03-08 12:33:02 来源:海珠区人民政府
分享到:
浏览量:-

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3月2日在广州市海珠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区长  毛松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海珠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极不平凡、殊为不易的一年,是守正创新、继往开来的一年。一年来,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以赴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新一届政府实现良好开局。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扛起海珠担当,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凝心聚力谋发展,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书写不凡抗疫答卷。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科学精准处置多起本土疫情。特别是面对三年来最严峻、最复杂、最艰巨的“10·22”疫情,在49天的苦战鏖战中,我们坚持以快制快、与时间赛跑,筹集挖掘一切可用资源,有序疏解、转运近80万人,始终把疫情牢牢控制在局部区域。我们坚持群防群控、同病毒较量,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志愿者迅速集结,6.07万名党员干部及志愿者、39.2万人次医护力量、30万人次安保力量投身防控一线,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全区200多万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实防线。在这期间,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市委、市政府统筹调度,兄弟区、市属国企、社会各界倾力相助,全区干部群众团结一致,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考验,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全区应急医疗救治体系逐步完善,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疫情防控和社会稳定大局,赢得了战略主动、作出了海珠贡献!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抢进度、抓落实,以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2.52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478.02亿元、增长14.8%,增速全市第一。60个市“攻城拔寨”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新落地重点招商项目152个、增长9.4%,其中百亿级投资项目3个、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投资项目22个。中交南方总部(C区)、腾讯广州总部等13个重点产业项目封顶、竣工。新增“四上”企业466家,新增入库率连续3年全市第一。6家企业入选市质量品牌百强榜,质量工作连续3年获评优秀。

  社会运行平稳安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统筹发展和安全,圆满完成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党的二十大等重大节点安保工作。现发命案、重大伤害案、“两抢”案件破案率均为100%,盗窃案件破案率全市第一。瑞宝、后滘村“智感安防+围合管理”试点有力推进。区群众信访诉求综合服务中心建成。成立2个行政调解委员会,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9.97%。市图批创新中心获评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食品安全工作连续5年获评优秀。成功防御多轮强降雨和台风。全面推进8.4万栋自建房安全排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进行安全鉴定和隐患整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1.8%,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顺利收官,全区安全形势平稳向好。

  (二)塑造海珠特色,蹄疾步稳厚植产业发展优势。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做优做强数字经济,加速布局都市工业,全力释放消费潜力,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不断夯实。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引入超30家数字经济产业链企业,贡献超90亿元营收增量,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571.23亿元、增长22.5%,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举办首届琶洲算法应用国际大赛,吸引全球262个团队参赛、8家企业落户,认定首批3个算法产业基地,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落地,引入国电华研等一批优质算法项目。组建琶洲产业互联网联盟、算法产业联盟,遴选、推广十大算法应用场景、59个产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与清华大学合作夯实算力底座,选址建设区域领先的智能算力中心,数字经济“朋友圈”不断扩大。率先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数据经纪人制度入选中国改革年度典型案例。

  都市工业初见成效。在全市率先实施工业回城,海珠特色都市工业体系加速形成。力促载体扩容,72万平方米工业载体建设全面推进,时代方洲、华新科创岛等5大都市工业产业园建成投用,中心城区最大的都市工业产业园——珠江科创园建设全速推进,小洲智造产业园纳入市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试点。力促产业提档升级,聚焦智能制造、纺织美妆时尚、医药大健康三大产业方向,助推超境汽车开拓个性化定制汽车新赛道,服务唯品会小单快反制造工厂投产达产,15家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12个技改项目落地。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赴沪、深开展专题招商5场,引入都市工业项目20余个,新增规模以上都市工业企业10家。工业增加值增长8.8%,增速排名全市第一。

  商贸消费提质扩容。广州初代商圈焕发崭新魅力,高质量完成江南文商旅融合圈一期3个重点项目、23个节点改造,江南西新地标——时尚之眼和智慧灯杆展露新颜,商圈更智慧化更有韵味、人气商气更加集聚,老城市新活力“海珠样板”初步成型。世界级地标商圈建设提速提效,广州塔商圈获评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琶醍成为年轻人眼中的潮流地;广交会展馆四期建成投用,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会展综合体,疫情后复展立即举办超20万平方米的国际车展,全年展览规模和场次居全国首位。中冶广场、广昊大厦等一批商业综合体完工。全市首推千万级数字人民币消费券,举办夜间消费、数字消费、美食购物等十大“海珠之约”系列促消费活动,带动批发零售业增长5.0%。

  (三)打造海珠典范,矢志不渝增强发展内生动能。坚持下好创新棋、打好改革牌,对标世界一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海珠高质量发展活力更足、势头更强、环境更优。

  创新动能加速释放。科创引擎活力迸发,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以下简称“琶洲试验区”)纳入省自贸区联动发展区,获批省级经济开发区,获评省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综合评价成绩突出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集聚企业超3.4万家,实现营收4040.24亿元、增长7.1%。产研融合持续深化,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06%,居全市前列。琶洲实验室部署科研项目50余个、申请专利37项,全力攻关核心算法、类脑智能等方向,战略科技力量持续提升。新培育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与中山大学合办国际双创大赛,共建示范园区1个、试点园区2个。创新主体不断涌现,6家企业获评广州市独角兽,数量连续3年全市第一;13家企业纳入未来独角兽,数量全市前三;9家企业入选广州拟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百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10家。

  国企改革落地见效。全新组建城发集团,优化布局城发、产投、资产管理三大国企板块,区属国企资产总额达52.52亿元、增长61.3%,盘活物业近12万平方米。紧抓招投联动、产城融合两条发展“生命线”,成立数字经济创投基金,以投代补、以投促招,股权投资多家高成长性初创企业,增强企业植根海珠的黏性、应对风险的韧性。谋划推动海珠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园等17个产业项目建设。联合市属国企攻坚,实现土地开发项目零的突破。实施32项区属国企监管制度,“1+N”国资监管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营商环境日臻优化。推动营商环境5.0改革,全区保持企业迁移净流入。精准出台扶持楼宇经济、产业互联网等“10+1”政策体系,做实企业培育,新增商事主体1.8万家。实施“党建引领、赋能稳企”行动,落实“暖企八条”,安商暖企1.07万次,召开专题座谈会、咨询会、宣讲会36场次,解决企业发展问题超2000个,协调对接应用场景超百项,累计提供人才安居房4620套。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近109亿元,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租1.15亿元。打造“用心办”企业服务平台,在全市率先实现定制服务和线上一键办理。出台全国首个区级版权产业扶持政策,中国(广州)超高清视频创新产业园获评全国版权示范区。工美港国际数字创新中心成为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园区。实施数字经济人才十条,举办琶洲数智人才节,全国首创“琶洲论剑”猎头大赛,我区连续4年获评全国最佳引才地区。

  (四)彰显海珠魅力,精益求精优化中心城区品质。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升城区规划、建设、治理现代化水平,创造宜居宜业、生态美好的城市家园。

  功能品质持续提升。完成“三区三线”划定、琶洲南区规划编制。深化环中央湿地价值圈、珠江沿岸地区高质量发展等片区规划,推进琶洲东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以区为主体出让7宗地块、收储5宗地块。新市头村项目进入复建房全面施工阶段,沥滘村64万平方米建筑物完成拆除、7个地块开工建设、2栋复建房封顶,龙武里(三期)等6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完工,高质高效完成龙导尾集市综合整治,打通二龙片区消防通道,城市更新取得实效。推动3条地铁线、5条过江隧道建设,优化琶洲西区50条道路路网,环岛路大干围涌、石溪涌、新渔涌、沥滘涌等4座跨涌桥全面进场施工,车陂路—新滘东路隧道(一期)建成通车,治理6个交通拥堵点,完善、改造33.6公里非机动车道,城区交通持续改善。

  城区管理精细长效。深入实施文明创建行动,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推进23个“文明创建微实事”项目落地见效。上线全省首个人口大数据平台,打造数字海珠一张图。建设广州塔景区、会展片区、海珠湿地等一批高品质精细化窗口示范区域。推进6个社区容貌品质提升,建成6个口袋公园。治理违法建设211.45万平方米。节能降耗成效明显,社会用电量下降3.37%,降幅居全市第二。建造星级投放点258个,垃圾源头减量6.41万吨,资源化利用率超85%。城市管理工作年度考评成绩位居全市前列,获全市进步最明显区。

  生态优势日益彰显。大气环境质量有效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80.3%,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8%、14.6%。河涌水质不断优化,落实三级河湖长制、共巡河2万余次,东朗、猎德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累计完成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62条、排水单元达标1766个。建成碧道20.6公里。全区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海珠湿地成功纳入华南国家植物园整体框架体系,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

  (五)提升海珠温度,用心用情增进社会民生福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民生事业投入,重点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82%,基层“三保”、疫情防控等保障到位。

  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圆满完成十件民生实事。全面落实低保低收、特困人员、困难家庭等认定提标,累计救助181.75万人次,解决8501宗住房保障问题。改造修缮直管公房5.67万平方米。以更大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分级帮扶就业困难群体1.64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2.21万人,海幢街道杏坛社区获评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实现全区养老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签约服务全覆盖,建成社区颐康服务站134个、家庭养老床位2900张,发展普惠性托育试点单位5家,挂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8个。素社街道基立新村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60岁及以上人群新冠疫苗首针接种率82.7%,在中心城区率先达标。推动53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培育区内首家省级“放心肉菜超市”。建成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29个。扎实做好对口帮扶、东西部协作、驻镇帮镇扶村等工作,助力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成果丰硕,完成中海名都配套学校、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等9个校园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实现5所“公参民”学校规范治理,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1.16万个。新组建九十七中、四十一中教育集团,拓展五中、南武、同福中一小教育集团辐射面。“双减”工作取得实效,初高中毕业班教育综合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市前列。医疗资源布局更趋均衡,市红会医院住院综合楼建成投用。组建专科联盟14个、家庭医生团队94支,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156种。创建粤港澳大湾区民族手工艺术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壮大公共文体服务网络,市文化馆新馆试运营,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分馆78个。新建修缮社区体育健身设施49处,庄头智能体育公园建成。举办“阅见·海珠”、中国(广州)潮流文化周等文化活动630余场。咏声动画科技馆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坚持党建引领城中村综合治理,推动集体经济产业升级,集体经济组织重点项目完成率166.8%。琶洲联社留用地项目通过收储,创新集体资产开发模式。发挥社区议事厅作用,累计议事1.2万次,决议落实率达99.3%。琶洲速调快裁服务站获评全国突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267个社区全部完成居民公约修订。“社区随约服务网上驿站”试点建设顺利推进,服务覆盖10万居民。启动区社会组织公益创投,组建社区志愿服务团队341支,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六)树立海珠标杆,驰而不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推进,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各级人大代表建议153件、政协提案144件。成立区行政复议咨询委员会,办理行政复议212宗。持续打造高效政府,深化122个“一件事”主题服务,审批材料压缩率达34.2%,承诺时限压缩率达23.7%。区12345政府热线服务群众43万余次。琶洲政务服务大厅获评全国2022市级标杆大厅。区人社局获评全国人社系统先进集体。南华西派出所获评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区经济大数据平台、“珠事通”小程序等改革创新做法,入选数字政府特色评选“全国50强”。深化廉洁政府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切实加强行政监督、审计监督、财政监督,政府作风持续转变。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人民武装、供销、统计、保密、妇女儿童、对台、侨务、外事、人防、残疾人、档案、地方志、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把抓好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整改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坚决从政治、思想、作风、制度、能力五个方面,纠建并举、标本兼治。168项整改任务达标,19条道路及1508株树木整改通过验收,潘家祠等7处历史建筑完成修缮,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制度37项,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水平全面提高。回首2022年,一点一滴弥足珍贵,奋斗历程难以忘怀。我们经受住了新冠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多重考验,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这是我们最大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力量所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这里,我谨代表海珠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驻区部队官兵,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抗击疫情中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中央和省、市单位、各兄弟区,向广大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志愿者等一线工作人员,向顾全大局的广大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都市工业体量较小,高端专业服务业发展能级不足;二是转型升级步伐需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任重道远,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不够到位,创新成果转化渠道仍不畅通,集体经济资产低效利用的情况较为广泛;三是城市治理能力仍需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标准化、精细化和智慧化程度对标先进城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城中村顽疾亟待整治;四是干劲闯劲有待提振,政府部门作风建设还需加强,部分政府工作人员识变的自觉性和求变的主动性不够强。对此,我们要直面问题、攻坚克难,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发展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层层叠加,各类矛盾风险仍较突出,给今年工作增加了不确定性。非常之时,必行非常之举,成就非凡之功。我们要笃定信心、稳中求进,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切实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总抓手,把聚焦高质量发展作为强烈共识和重要方法论,坚持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文商旅深度融合,大抓经济、大抓产业、大抓投资、大抓招商,全面加强工作统筹,全力竞标争先、比学赶超,奋力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阔步前行,确保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干出新气象!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广州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争取最大最好的发展成果,加快建设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海上明珠,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先锋。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持平,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为实现上述目标,将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促消费、扩投资,在释放内需潜力中开创新局面。着眼扩大内需、项目为王,有效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消费基础作用,构筑高质量发展优势。

  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按照“三年工程瞄准两年干”的要求,全力推进225个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535亿元、增长12%。聚焦塑造产业发展优势,推动广商中心等一批项目封顶、竣工,优化中国电信、中南钢铁南方总部等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和35个“攻城拔寨”产业项目的全流程服务,推动项目顺利开工、顺利投产、顺利达产。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建筑企业集聚,加快建筑行业数字化、自动化、智慧化发展。聚焦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全力攻坚琶洲南区地下空间、东晓南—广州南站连接线等项目,力争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超90亿元。聚焦提升公共服务品质,积极推进国际湿地馆建设,力促市美术馆投入运营。聚焦完善要素保障机制,采取联合办公、并联审批、承诺制等办法,用好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土地综合开发等手段,丰富投融资渠道。

  多措并举提振消费市场把扩大和恢复消费摆在突出位置,增强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杆区。活化西部老商圈,惠及7个街道、60万海珠市民。完善江南文商旅融合圈一期管理,推进江南大道、宝业路、荔福路、江南东路、金沙路沿线改造提升,建设花市博物馆,打造太古仓不夜街区,重塑宝业路潮流烟火,提升同福路、南华路等骑楼街环境品质,形成有感召力、有海珠范、有烟火气的西部文商旅融合圈,建成广州历史文化传承地和品质消费体验地,展现“老城市新活力”。消费模式再强化,丰富文旅消费,推动广州塔、珠江航道、黄埔古港等旅游景区升级,推进广州塔国际化街区试点建设,升级改造琶醍文化创意园,优化旅游体验,促进人流聚集;培育新兴消费,争取口岸和市内免税商店落地,探索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新模式,推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消费场景再营造,用好用活消费券,通过美食节、电商节等方式创造消费场景,推动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物流交通等行业加快复苏。消费载体再扩容,推动广州塔南广场、琶洲汇等一批重大商业项目投入运营,加快建设体验式电竞消费综合体项目,新开业商业载体5个,引入8家品牌首店、旗舰店,打造全球消费资源集聚地。

  (二)强平台、促发展,在提高产业竞争力中迈上新台阶。着眼增强高质量发展势能,建设具有海珠特色的四大产业孵化平台,以亩均论英雄、以平方核效益,把每个平台、每块土地的最大价值发挥出来,加速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孵化新兴产业,高质量建设“1+6+N”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标准建设三算产业平台,提升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聚焦算法、数据、算力三大产业要素,不断夯实人工智能发展支柱。提升第二届琶洲算法应用国际大赛规格,吸引海外资源参赛,力争参赛团队规模超300支,扩大国际和行业影响力。发挥算法产业联盟作用,不断挖掘上游硬件、中游软件、下游运用场景等全产业链资源,落地算法优质项目20个。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生态,发挥全省唯一的“三试点”创新改革作用,推动大数据产业园等载体建设,打造示范园区,做强数据安全产业标杆,引入30家大数据领域企业。加速智算中心建设,开展预热招商,提前导入算法算力企业。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50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超1100亿元。

  高品质建设都市工业产业平台,推动传统模式活化升级。实施载体提质,谋划“一街道一特色园区”行动,推进小洲智造产业园项目改造,力争珠江科创园年底开园运营,推动海尚明珠智慧园等5个都市工业产业园专业化、特色化运营。实施存量优化提升,通过工业上楼、数字赋能等方式,加快推进都市工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以医药制造工业技改、增资扩产为抓手,实现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增速超15%。实施产业挖潜培育,以商带工加速培育都市消费产业集群,以产带工加快推动纱纤亿、阿尔法科技等企业探索“互联网工厂”新发展模式。力争全年引入都市工业企业10家,新增优质载体10万平方米以上,带动规上工业总产值超925亿元、增速15%。

  高水平建设产业互联网平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转型。发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举办产业互联网峰会,联合专业机构发布产业互联网报告、产业互联网榜单,打造系列产业互联网品牌活动。以园区、楼宇为载体,发挥树根互联、致景科技等工业互联网垂直领域头部企业作用,合力打造3个亿元产业互联网品牌园区。在纺织服装、生物医药、医疗美容、跨境电商等行业,形成6家亿元级产业互联网垂直领域平台企业,推动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标杆。

  高规格建设消费互联网聚合平台,助力产业生态圈扩容提质。深化实施“种子计划”“育苗工程”,搭建头部企业聚合平台生态圈,承接头部平台企业流量端口和虹吸效应,孵化更多新业务、新版块、新企业,引进50家生态圈平台相关企业。扩展微信小程序广度,实现开发在海珠、扎根在海珠,力争10个应用企业化落地。加强平台企业游戏板块接洽,全力推动游戏产业在琶洲集聚,支持新业态健康发展。扩展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建设“云平台+消费互联+制造互联”的服装数字化赋能平台。

  (三)强招商、稳企业,在企业招引培育中创造新优势。着眼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全员参与、全情投入、全过程服务、全链条保障,推动形成大型企业顶天立地、中型企业承天启地、小型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生态。

  以更大力度开展招商引资。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区街联动、全员招商”工作机制,领导干部亲自招、带头招,构建全区“大招商”格局。做好产业链招商,紧盯六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发挥数字经济、产业互联网等产业优势,以链招商、以商引商。做优上门招商,补齐法律、会计、咨询等高端服务业短板,深挖会展集聚优势,在主题展会中开展专题招商,以优质服务和最大诚意吸引大项目、好项目。做强用地招商,全面启动25个产业用地项目洽谈,加快琶洲西区项目产业导入,加压实现琶洲眼片区项目落地,加速琶洲南区出让储备进度,争取更多早期产业导入。做实载体招商,构建“楼宇园区+产业+运营”发展新模式,压茬推进95万平方米楼宇空间和10万平方米优质载体精准招商,提高楼宇园区的入驻率、纳统率、纳税率。做深存量挖掘,发挥头部企业、市属国企的平台作用,力促已在我区布局的头部企业和市属国企导入更多新业务、新业态。做精以投代引,发挥国企投融资平台优势,加大招投联动力度,不断吸引优质成长型企业落户。力争全年落地项目165个,引进一批产值百亿级重点项目、世界500强及中国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协议达产营收规模超900亿元,打造数字经济等更多千亿级产业。

  以更强担当培育支持企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两个健康”,用心用情服务存量企业,留住青山、赢得未来,让企业信心满满扎根海珠,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良好氛围。企业服务加温度,健全“常态、务实、闭环”的暖企服务机制,改善企业预期、提振企业信心,搭建分行业、分领域供需对接平台,开放更多应用场景,更及时满足优质企业用地发展需求,用暖心服务、务实举措助力企业发展壮大。企业培育加力度,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力争新增“个转企”超4500家、“小升规”超500家、“规改股”超20家、“股上市”达到3家、入选上市预备库超10家。国企发展加速度,推动国企参与4个村镇工业集聚区项目和琶洲算谷等3个产业用地项目开发运营;打造古村新里、湿地数字经济体验馆等集体物业升级示范项目,有效盘活集体资产;投资10个以上产业项目,力争资产规模超60亿元。

  (四)强力改、综合治,在城中村综合改造提升中彰显新担当。着眼产业形态优化、居住功能提升、城市文明跃升,坚持“拆、治、兴”并举,以“一工程三行动”加快推进城中村系统治理、有机更新、产业升级,持续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加快推进城中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城中村治理,压实村社组织的治理责任,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参与城中村治理和矛盾化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基层力量。坚持以安全为导向,坚决大力整治城中村违法建设,全面完成康鹭片区违法建设拆除工作,推动人居环境治理提升。全面排查整治城中村市容环境卫生、消防安全、市场经营等管理问题,关停取缔一批污染环境、安全生产不达标的无证经营场所,持续推进综合治理,改善经营环境。

  加快推进城中村更新改造。用好“绣花功夫”,推进“一轴一路”区域城中村更新改造。推动沥滘村全面完成村民签约、房屋拆卸50万平方米,新市头村实现复建房封顶,石溪村完成实施方案编制。优化康鹭片区策划方案和控规调整方案,加强市、区联动完成项目报批手续,开展村民安置房启动区房屋拆卸。推进广州新中轴线海珠片区、新滘路沿线城中村项目前期方案编制,将城中村改造与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环境改善、历史文化保护有机结合。

  加快推进中大纺织商圈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有序转移提升。锚定产业发展定位,推动商圈转型,实现产业集聚从链到网、与周边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建立以中大纺织商圈为核心的数字时尚产业生态圈,打造数字创意设计中心、品牌孵化总部基地,建设广州国际时尚之都示范区。实施“区内转移、市内承接、省内迁移”分圈层迁移工作,有序转移一批小微企业。开展“广州总部+清远基地”“广州研发+清远制造”“广州孵化+清远产业化”合作实践,打造广清一体化产业梯度转移示范点。

  (五)谋创新、添动能,在增强创新能力中展现新作为。着眼科技引领、布局未来,牢固树立“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理念,统筹做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打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增强高质量发展创造力。

  激发创新发展新活力加强与区内科研单位合作,以产学研融合激发科技策源能力。发挥琶洲实验室在人工智能芯片、算法等领域的支撑带动作用,把琶洲试验区打造为全市科技创新走廊的中部关键支撑节点。推进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建设,全面加强与中山大学、电子七所等大院大所合作,支持打造华南智能产业园,培育科技硬核企业,推进更多成果在海珠诞生、在海珠落地。遴选8个以上创新创业大赛优胜项目在地发展,高水平打造环中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生物医药、纺织时尚、智能制造等方向企业研发创新,通过“研发总部+制造分部”模式,开展原创技术的研发和储备,力争全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110家、专精特新企业超40家、独角兽和未来独角兽企业超5家。

  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强化前瞻布局,加快谋划发展元宇宙、脑机智能、智能机器人、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瞄准元宇宙产业,举办线上大会,打造游戏动漫、文旅娱乐等领域元宇宙产业基地,形成示范应用。瞄准脑机智能产业,推动在地科研院所与人工智能、游戏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促进成果转化应用。瞄准智能机器人产业,结合区内优质三甲医院资源,攻关医疗领域智能机器人,推动全流程、全广角开放共建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培育产业集群。瞄准合成生物产业,孵化培育相关企业,推动成立合成生物学专家委员会和产业基金。举办首届中国绿色生物制造峰会,引导龙头企业成立大湾区技术实验室,打造技术研发高地。瞄准未来网络(6G)产业,提供战术通信、移动通信核心产品及其系统解决方案,打造科研创新基地。

  建设教育人才体系全面加强与区内高等院校合作,健全校地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职校联合培养人才。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完成2个校园新建工程,全面推进幼小衔接,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深化培育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扩大优质公办学位供给。打造“海纳百川、珠联璧合”特色人才品牌,用心关爱服务科技工作者,建设人才服务驿站,定期举办人才交流活动,整合教育、医疗、安居等资源推出“海珠群贤码”,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六)抓改革、促开放,在深化改革开放中谱写新篇章。着眼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以深化改革破解发展瓶颈,以扩大开放打开高质量发展格局。

  深化营商环境改革。落实市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工作,全面深化营商环境5.0改革。加强数字政府2.0建设,推动政务服务从“可以约”向“智能约”转变,深化“云端”办事服务模式,持续提升企业投资和建设便利度。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打造信用建设工程品牌。加快法律服务集聚区建设,强化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高地。实施包容审慎新模式,呵护培育好新业态、新经济。深化“首席服务官”机制,采用专班制服务,做好产业扶持政策兑现,提供针对性、多样化的要素供给。深化“用心办”服务平台应用,拓展惠企服务资源库。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开展经济运行监测服务。围绕企业、楼宇、园区,落实税源定点联络机制,进一步加大税源培植力度。

  深度融入大湾区协同发展。聚焦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南沙所期、海珠所能,深入对接《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主动承接南沙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要素溢出效应。依托广交会等会展业资源,深化与港澳会展产业合作,探索“一展两地”办展模式,引育品牌展览和高端会议,协同南沙办好国际重要论坛。升级壮大珠影粤港澳大湾区电影港等平台载体。出台港澳数字经济产业人才发放住房补贴工作方案,落实大湾区青年就业创业补贴,搭建港澳人士就业供需对接平台。用好琶洲速调快裁服务站,加快打造省市共建大湾区和谐劳动关系多元治理试验区。

  深入发展外向型经济。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完善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体系,落实市促进外资高质量发展20条。擦亮广交会品牌,加速构建“买全球、卖全球”国际展会体系,打造外贸和投资结合的双平台,促进更多参展企业投资落户,将参展采购商转化为投资商。推动琶洲港澳客运口岸码头开通运营,拓展国际商贸和对外交往功能。提升外商投资便利化程度,全流程服务外资企业引进、落地、达产、运营等环节。培育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七)优环境、创品质,在提升城区功能中取得新成绩。着眼绿色发展,全面提高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把城区功能做强、内涵做深、品质做优,为绿美广州贡献海珠力量。

  让空间布局更加优化立足“一区一谷一圈”发展空间布局,完成海珠区国土空间规划。在东部,高标准推进琶洲东区规划,打造面向未来的超级总部集聚区;在中部,加快“一轴一路”区域城中村更新改造,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面貌;在西部,升级打造江南文商旅融合圈,让老商圈焕发新活力。高质量推动珠江前后航道沿岸地区建设,打造世界一流滨水活力区。高标准谋划环中央湿地价值圈发展,激活生态价值,打造世界一流的环中央湿地价值圈。推进14宗地块储备,实现18宗土地出让。

  让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加快推动双塔路等16个道路项目、鱼珠隧道等7个隧道、地铁10号线等5个轨道交通项目施工。完成宝岗大道—南田路辅路交叉口等10个交通拥堵点治理。加大环岛路建设力度,建成环岛路大干围涌、石溪涌、新渔涌、沥滘涌等4座跨涌桥,贯通石岗路—大干围段、大干围—南洲路段,实现海珠湾段全线通车。重点做好轨道交通、海珠湾隧道、城市快速路二期(东沙—石岗隧道海珠段)、车陂路—新滘东路隧道二期等项目征地拆迁,保障项目进度。持续推进琶洲西区路网建设,完成华洲路、仑头路等道路升级改造,新建、改造10公里非机动车专用通道,不断改善城区交通出行环境。

  让生态环境更加优质。强化涉气污染源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推动PM2.5、PM10、NO2全面达标。扎实推进排水管网建设,力争实现排水单元达标比例87%。推进14个老旧小区微改造。科学谋划区域园林绿化建设,打造更多小而精的口袋公园。高质量推动内河涌、珠江后航道碧道建设。完成北降涌、广纸片区海绵城市示范片区建设,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比例40%以上。持续深化海珠湿地保护建设,全面融入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植物科研高地,提升湿地圈层发展能级。持续保持“零容忍”的高压严打态势,提升违建治理成效。优化垃圾分类管理模式,构建“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格局。

  (八)办实事、暖民心,在增进民生福祉中实现新提升。着眼为民造福、安全稳定,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针对性,试点建设“就业驿站”,促进就业服务提质增效。完善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强化“社工+志愿服务+公益慈善”联动机制,鼓励建立社区慈善基金。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问题。完善街道颐康中心服务功能,加快推广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引入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建立“互联网+健康养老”智慧康养模式。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实现普惠性托育机构街道全覆盖。深化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打造智能样板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强化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扶持,落实第九次创建省“双拥模范区”工作。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助力协作帮扶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用心用情建设健康海珠。健全公共卫生体系,聚焦保健康、防重症,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加快建设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完成区妇女儿童医院主体结构施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实施公共医疗救治能力倍增计划。探索抱团式紧密型医联体发展,启动区域心电中心、影像中心、检验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与运营管理,推进区属医疗资源的深度整合。发挥中医、妇儿等专科优势,打造医疗集团专科品牌。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用智用功提升文化实力。坚持文化自信自强,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实现新突破。深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建立全区文物技防监测体系。建设古琴艺术体验馆、龙舟文化体验馆、龙潭村史陈列馆,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海珠模式”。扎实推进海珠体育中心二期图书馆新馆、游泳馆建设,为居民提供优质便利的公共体育服务。举办“岭南书画艺术节”“古琴音乐会”等品牌活动,开展“文明在身边”等实践活动,继续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动广州塔与珠江航道连片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快黄埔古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创建,打造文旅路线新热点。大力培育发展数字文创产业,举办第二届文商旅融合发展大会,设立文化产投基金,深化文化产业聚能计划,支持动漫、电竞、体育等朝阳产业集聚健康发展。

  守牢守安全稳定底线。深化平安海珠建设,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城中村社会治理,夯实基层基础和实有人口管理。组织开展基层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加大重点领域信访突出问题治理,大力推进司警联调工作,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海珠经验”。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欠薪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安全稳定社会环境。加大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安全运行。

  (九)转作风、提效能,在打造人民满意政府中取得新进步。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进一步增强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办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认真倾听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强化重大行政决策目录、规范性文件管理。发挥“1+N”经济工作专班作用,凝聚抓经济、促发展的强大合力,开展现场会点评、比武打擂述职等“竞标争先”活动,形成比学赶超、赛龙夺锦的大抓经济氛围。持之以恒改进作风,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继续压减“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有效降低政府治理成本、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深化财政、民生、经济和环境等领域跟踪审计监督,促进权力规范运行。

  各位代表,时代的使命神圣光荣,人民的期盼殷切厚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进取,以务实、高效、担当、作为的工作作风,努力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加快建设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海上明珠,奋力打造广州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附件

名词解释

  1. “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

  2. 两抢抢夺和抢劫。

  3. 智感安防+围合管理以村(社区)、片区或物业小区为单位进行围闭,保留必要的人员、车辆通行卡口实行围院式管理,并通过布建各类智能化感知设备,全量采集掌握社区治理的基础要素,智慧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4. 算法: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代表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

  5. 智能算力中心:基于最新人工智能理论,采用领先的人工智能计算架构,提供人工智能应用所需算力服务、数据服务和算法服务的公共算力新型基础设施。

  6. 数据经纪人:开展数据要素市场流通中介服务的社会性数据经纪机构。侧重场景化数据利用,旨在建立供需信任关系、挖掘数据要素价值、维护各方合法权益、活跃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数据可信有序流通和市场化利用。

  7.小单快反:针对快消品行业,先小批量生产不同款式的产品进行市场测试,再通过终端数据反馈,对其中的“爆款”进行快速反单,以此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减少库存风险。

  8. 独角兽、未来独角兽:投资行业尤其是风险投资业的术语,独角兽,一般指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创业公司。未来独角兽,一般指2—3年内将成长为独角兽企业的初创企业。

  9. 专精特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

  10. “1+N”国资监管制度:“1”指区国资监管机构监管清单,包括《海珠区区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事项权责清单》《海珠区国资监管机构授权放权事项清单》。“N”指已印发实施的31项国企监管制度,包括人事任免、薪酬管理、产权管理、财务监管、业绩考核等方面。

  11. 营商环境5.0改革:2022年1月《广州市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印发,总体思路以“激发活力”为主线,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企业创新发展松绑减负,营商环境5.0改革从10个方面提出40项重点改革任务、223项落实举措、76项特色举措。

  12. “10+1”政策体系:包括都市工业、产业互联网、楼宇园区经济、专精特新、游戏产业、算力算法、国际消费、产业载体项目引入、企业上市、版权经济、数字经济人才等领域在内的产业扶持政策。

  13. 暖企八条2022年6月《海珠区领导暖企工作八条措施(试行)》印发,包括坚持定期走访机制、提前约访减少打扰、做实做细准备工作、严格执行八项规定、注重优质高效暖企、动态跟踪闭环督查、建立定期报告调度制度、全面营造宜商氛围等八个方面。

  14.版权产业:生产经营具有版权属性的作品(产品),并依靠版权法和相关法律保护而生存发展的产业,涉及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复制、发行和传播,涵盖采集、存储、提供信息的信息产业。

  15. 三区三线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空间,分别对应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16. 数字海珠一张图:基于“数据治理”向“数图治理”提升的理念,打造全省首张以“数图融合”为核心的数字行政区划图。

  17. 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含量。

  18. 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含量。

  19. 合流渠箱清污分流:合流渠箱是生活生产污水、废水和雨水共同排入的排水渠箱。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是通过工程手段将生活生产污水、废水接入新建污水管道转输到污水处理厂处理,还原渠箱原有雨水通道。

  20. 普惠性托育试点单位:面向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提供质量可靠、方便可及、价格可承受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具有带动效应、承担一定指导功能的普惠型托育服务试点机构。

  21.公参民学校:公办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

  22. 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23. 一件事主题服务:从企业和群众实际需求出发,聚焦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涉及面广、办理量大、办理频率高、办理时间相对集中的政务服务事项,实行“一件事一次办”,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由“多地、多窗、多次”向“一地、一窗、一次”转变,最大程度利企便民。

  24. 四个出新出彩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

  25. “1+6+N”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商贸、高端服务、会展文旅、智能建筑、都市工业等六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加紧培育类脑智能、区块链、纳米科技、元宇宙等未来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

  26. 三试点数据经纪人、首席数据官、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创新改革试点。

  27. 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8. “两个健康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29. 一工程三行动加快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城中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城中村更新改造行动、加快推进中大纺织商圈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有序转移提升行动。

  30. 一轴一路“一轴”包括东风村、红卫村、三滘村、沥滘村;“一路”为新滘路沿线,包括五凤村、凤和村、瑞宝村、龙潭村、赤沙村。

  31. 元宇宙:人类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的,由现实世界映射或超越现实世界,可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世界。

  32.海珠群贤码以区首席人才服务官机制为基础,整合全区涉人才服务资源,引进部分市场服务资源,以落户、教育、安居、医疗、交通等服务为核心打造的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

  33. 首席服务官机制:为每家企业指定一名联络员,主动联系对接企业,了解企业经营和发展情况,摸查企业服务需求并提供全流程的跟进服务。

  34.一展两地办展模式:同一展会分别在中国境内与港澳地区联动举办的跨境合作办展模式。

  35. 一区一谷一圈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

  36. 海绵城市: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附件:
相关文章
访问总数:-人次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主办: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海珠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粤ICP备05083207号-1网站标识码:4401050003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