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要闻 > 专题专栏 > 营商环境 > 投资海珠 > 营商活力

10年后,“世界的海珠”是啥样?

发布日期:2025-03-07 10:45:52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浏览量:-

  10年后的海珠将是什么样子?

  珠水流光,海珠新貌,魅力江岛启新程。近日,《广州市海珠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正式获批,规划了海珠未来的图景,要从“广州的海珠”走向“世界的海珠”。

  这是引领海珠区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区典范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区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政策和总纲。《规划》系统谋划海珠区面向2035年的中长期国土空间战略蓝图,完整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体系。

  海珠区始终坚持围绕国家、省、市战略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服务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作用,坚持规划引领,聚力打造具有全球能级的活力新海珠:高点定位,勇担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的中心城区典范的时代使命;创新驱动,擘画数字经济腾飞、生态宜居并进的新蓝图;砥砺奋进,开启转变发展方式、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未来,海珠区将以《规划》为指引,续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为广州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贡献海珠力量。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035年的海珠,看看这座江心之岛的未来。

  1个目标愿景、3个发展定位、4项核心功能

  海珠区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是唯一一个坐拥珠江前后航道的岛区,是链接珠江两岸、融合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

  自古以来,海珠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禀赋,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与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

  新中国成立以来,海珠区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发展阶段,从早期的工业崛起,到广交会的赋能,再到如今的数智腾飞,海珠区的中心城区地位不断提升,历经“沧海明珠”的繁华与积淀,焕发着“创新之岛”的生机与活力。

  进入新时代,海珠区将深挖区域发展潜力,营造独具海珠特色、岭南风格、广州气派的主城核心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广州实践中走在前列,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贡献海珠力量。

  《规划》锚定1个目标愿景、3个发展定位、4项核心功能描绘发展蓝图。

  ——一个目标愿景刻画海珠在中心型世界城市建设大局中的引领示范价值,建设成为广州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海上明珠,是海珠区面向2035年的目标愿景,明确了海珠区要发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广州实践中的示范作用,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的中心城区典范。

  ——三个发展定位与四项核心功能要求海珠成为展现老城市新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

  坚持全球视野、对标国际先进,明确海珠区发展定位为新质生产力创先区、世界级城市客厅、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城市核心功能为国际商贸中心重要承载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引领区、现代海洋服务和治理集聚区、城央湿地保护与利用示范区。

  三个发展定位与四项核心功能立足全球视野、主城担当、历史传承,点明了海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作为广州中心城区核心区,海珠区需围绕广州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发展目标持续提升城区能级,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发挥海珠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岭南文化传承地、百年工业前沿地、传统商贸承载地等丰富历史人文底蕴,主动探索新时代老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动能转化的新路径,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动能,聚焦国际消费、数字科创、海洋服务、生态转化四大核心功能提升持续发力,打造广州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新示范,从“广州的海珠”走向“世界的海珠”。

  一轴引领、两环带动、三区支撑

  海珠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动力,以江为脉,以生态为触媒,打造引领广州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优化形成“一轴引领、两环带动、三区支撑”的国土空间开放保护格局。

  “一轴”为新中轴线(广州塔—赤岗塔—海珠湖—南海心沙)。重点推进轴线贯通,链接广州塔、海珠湖、海珠创新湾等关键节点,打造优质资源高效集聚的地标性、世界级城市复合发展轴线。

  “两环”为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带、环海珠湿地价值圈。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带重点推动珠江沿岸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开放多元的城市客厅、文化传承的艺术走廊、生态活力的绿色江湾。环海珠湿地价值圈重点推动湿地周边地区城市更新,以高品质城央湿地带动周边高质量发展。

  “三区”为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重点依托广东省经济开发区建设,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配置新一代高水平创新服务设施,打造数字经济、总部经济、会展经济融合创新的产业新高地。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重点依托中大创新资源与海珠湿地生态资源,推动环中大创新策源地与环海珠湿地创新价值园区的建设,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枢纽、创新创业集聚高地和生态休闲特色空间。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重点推进文化体验、品质消费、宜居生活等功能汇聚,大力发展品牌经济、时尚经济、夜经济,分类优化提升高端时尚商圈、都市文旅商圈、专业展贸商圈,打造广州历史文化传承地和品质消费体验地。

  新、优、畅、美、绿、智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海珠区将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以“六向”战略擘画高质量发展蓝图,建设新时代的创新海珠、宜居海珠、畅行海珠、魅力海珠、绿美海珠、善治海珠。

  向新而进,激活新质生产力驱动的创新海珠。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落实全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汇聚新质生产力优质要素,改造提升现代商贸、高端服务、会展文旅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建筑、低空经济、都市型工业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合成生物、海洋经济、脑机协同等未来产业。

  打造六大产业重点发展区,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突出“AI+”引领作用,扩大“数字+”产业优势,打造世界一流的数字经济示范区;广州塔数字文旅区重点建设“广州塔—琶洲”世界级地标商圈,打造数字文旅融合示范区;环中大科技创新区强化中山大学等高校和研发机构的协同创新,打造环中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重点挖掘江南文商旅融合圈等商圈新载体、新业态、新场景,谋划各具特色的夜间经济集聚空间;石溪至沥滘新兴产业集聚区创新发展装配式建筑,打造智能建筑发展示范区,依托重点涉海企业,打造高端航运服务区;环海珠湿地价值圈推动湿地周边地区城市更新,打造智慧化高品质创新生态空间。

  建设海洋高端服务和治理高地,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聚焦海洋战略科技力量,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信息服务、技术服务、航运服务等公共管理服务业发展,提供面向南海的海洋综合管理服务和面向全球的海洋公共服务。

  向优而立,打造包容友好的宜居海珠。

  完善人人可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城市级—地区级—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空间体系,打造广州塔城市级公共服务主中心,布局3处城市级公共服务次中心、6处地区级公共服务中心,结合15分钟生活圈布局社区级公共服务中心。

  推进全龄友好、品质多元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文有悦享,推进文化设施全覆盖,加快推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新馆、广州市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学有优教,引导教育资源合理布局,构建均衡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强区建设;病有良医,高标准建设医疗健康服务体系,高质量推动海珠区妇女儿童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海珠湾院区建设;体有康达,统筹全民健身资源布局,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老有颐养,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强化基础设施安全韧性,构建韧性安全与防灾减灾支撑体系,完善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预案体系,优化防洪排涝通道,推进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综合整治,健全城市各类市政设施建设。

  向畅而行,构筑内通外联的畅行海珠。

  构建多模式、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系统,打造琶洲、沥滘双枢纽,构建由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快线A、城市轨道交通快线B、城市轨道交通普线、新型轨道交通组成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完善骨架路网,形成“八横十纵一环”的路网格局,强化重点区域交通联系,串联产业、居住、生态组团;打造高品质的慢行网络,加强城市步行、自行车道等路内空间与碧道、绿道等路外空间的衔接,推动多道融合,共同构筑连续、完整的步行和骑行通道体系。

  向美而优,塑造古今辉映城景交融的魅力海珠。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健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深度挖掘海丝文化、岭南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创新文化内涵,讲好老海珠历史,谱写新海珠故事。

  推进城市更新和低效用地再开发,以有利于城市结构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保护、宜居环境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综合治理为导向,有序推动城市更新和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发产业活力,改善人居环境。

  营造城景交融的特色景观,统筹历史人文要素与自然环境要素,促进自然景观与现代都市风貌和谐共生,凸显海珠“拥江揽园、河网交织”的自然山水格局,塑造“城水相依、城景相融”的特色城市风貌,重点管控1条市级景观视廊、4条区级景观视廊。

  向绿而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海珠。

  维育万物友好的生物多样性基底,加强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地建设,确保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提升海珠湿地水鸟生境的环境质量,保育候鸟迁飞通道、水鸟生态廊道。

  巩固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促进绿色低碳导向的城市空间优化,提升气候适应能力,加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提升碳汇增量,进行海珠湿地水陆植被恢复与重建,有效发挥湿地生态系统固碳作用。

  加强对古树名木及榕树等乡土树种的保护,推进重要绿色生态空间联动发展,完善城市森林碳汇网络。

  打造城央湿地保护与利用示范区,以生态赋能绿色发展,依托湿地周边存量空间,聚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围绕环海珠湿地价值圈打造高质量产业空间载体,搭建“产、芯、算”一体的产业链条,推动城央湿地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共享共融、汇智提质。

  向智而为,打造高效智慧的善治海珠。

  全领域应用,建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现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交互,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效率和水平。

  全要素管控,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为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提供依据和支撑。

  全周期管理,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实现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实施评估和动态推演以及社会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全场景展示,聚焦科技应用与展示、赋能民生治理,围绕智慧生活、智慧产创、智慧文旅、智慧绿美等方面拓展智慧城区未来空间场景。

  珠江潮起,千帆竞发。

  面向中央要求、世界所向、广州所需、海珠所能,海珠区将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和“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标高追求,挖掘高质量发展巨大潜力,全面部署总体规划实施工作,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让“沧海明珠”的繁华积淀与“创新之岛”的生机活力相映生辉,在“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的实践中继续走前列、挑大梁、作贡献。


附件:
相关新闻
相关文章
访问总数:-人次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主办: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海珠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粤ICP备05083207号-1网站标识码:4401050003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