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关于印发《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07-13 14:15:38 来源:琶洲管委会
分享到:
浏览量:-


前 言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正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琶洲作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核心区,将重点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数字化治理,着力打造数字经济优势产业集群,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价值,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成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的重要支撑区、世界一流的数字经济示范区。琶洲核心区的规划范围为西起广州大道,东至珠江前航道与官洲水道交汇处,北至珠江前航道,南至新滘路-赤沙涌-官洲水道,面积约30平方公里,包括琶洲地区、广州塔片区、海珠湿地东片区等三个功能片区。

  本规划主要依据《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产业导则》《琶洲地区发展规划(2019-2035年)》《海珠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行动方案》《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海珠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5年)》等编制。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目  录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二)存在问题

  (三)面临形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空间布局

  (一)琶洲地区(14.9平方公里):“数字+会展+总部”集聚区

  (二)广州塔片区(10平方公里):数字文旅协同区

  (三)海珠湿地东片区(5.1平方公里):数字生态拓展区

  四、重点发展领域

  (一)做优做强数字经济核心基础产业

  1. 人工智能

  2. 大数据

  3. 云计算

  4. 高端软件

  5. 集成电路设计

  6. 网络安全

  7. 物联网

  8.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二)聚力拓展数字经济融合创新产业

  1. 工业互联网

  2. 数字会展

  3. 数字贸易

  4. 数字创意

  5. 智慧医疗

  6. 智慧教育

  五、主要任务

  (一)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二)提升数字经济创新引领能力

  (三)优化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四)打造数字经济公共服务平台

  (五)保障数字经济信息安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评价考核

  (三)深化开放合作

  (四)优化发展环境

  (五)加强宣传推广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1.数字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从发展定位上看,2020年1月,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以2020年1号文印发《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琶洲成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核心区。此外,琶洲既是国家、省相关部门认定的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大数据)、省人工智能产业园、省5G产业园,也是省政府批复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此看出,琶洲核心区越来越受到国家、省、市的关注,已经发展成为广东省、广州市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特色产业平台。从数字经济发展规模上看2020年琶洲核心区的主营业务收入达2690亿元,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营收为377亿元,占比达到14.0%。另外,琶洲核心区科学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达6285家,企业数量已超过琶洲核心区传统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数量,占比达20.7%。数字经济骨干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其中商务部认定的数字商务企业3家,上市的电子商务企业36家;数字经济领域中国独角兽企业2家,全区占比50%。从数字经济应用场景上看阅江路成为广州中心城区自动驾驶汽车测试与应用的唯一开放路段,下一步广州市将选定琶洲核心区开展车城网试点工作;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落地建设全国首家全场景智能医院,更多智慧医疗、5G智慧政务、AI+社区养老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也将逐渐在琶洲核心区落地。

  2.数字产业化快速发展。自2015年启动新一轮开发建设以来,琶洲西区已引入28家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细分领域链主企业,其中2020年以来新引入了三七互娱、海大集团、丸美股份、名创优品、方所文化、索菲亚、奇安信等企业,落户琶洲西区的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额达867亿元。目前琶洲核心区已集聚50多家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龙头企业。经统计,2020年,琶洲西区拍地企业共纳统营收464.3亿元,同比增长36.4%(2021年1-4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4.4亿元,同比增长100.4%),带动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收453.6亿元,同比增长42.4%。在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下,数字经济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在琶洲集聚发展,截至2021年6月底,琶洲核心区企业总数超三万家。

  3.产业数字化趋势凸显。琶洲核心区多领域、多行业都正在加快数字化转型。作为广州唯一的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树根互联旗下的“根云”平台目前可支持工业协议超1300种,接入设备总数超85万台,持续为纺织、环保、塑料模具等81个工业细分行业企业提供数字化改造服务。致景科技作为产业互联网领域的龙头,正利用工业互联网、云服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国内首个“百布”成品布交易平台、“全布”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有纱”纺织原料交易平台,着力推动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转型。欧派、索菲亚等定制家居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布局智能家居领域,逐渐研究推出了多项智能家居产品及解决方案。粤传媒、广州日报、今日头条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优势明显,正在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鸿威集团、腾美微谷展览等一批数字会展企业正在快速发展壮大,云蝶科技、惠医保等智慧教育、智慧医疗企业也在加速成长中。

  4.创新生态不断完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建设稳步推进,已引入脑机智能研究中心、智联网技术中心、人工智能模型与算法研究中心等19个科研团队,科研人员超300名。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琶洲分中心正式落户琶洲核心区,助力数字技术算法优化,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算力支撑。琶洲核心区及周边共汇集中央属科研院所9家,省属科研院所6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35家,创新资源丰富。

  5.产业服务措施持续强化。琶洲核心区挂牌成立了全省首家粤港澳大湾区政务服务中心,打造“粤港澳政务通”等自助终端,实现24小时为大湾区9大城市居民提供民生、交通、住房、通关等100项跨城通办便民服务,提升群众办事体验。在全市率先推出IAB企业容缺审批,优化IAB企业商事登记审批流程,做到“预约免、专窗办、容缺审、现场取”。首创CSO首席服务官制度,构建首席人才服务官、首席商事服务官、首席税务服务官、首席教育服务官、首席医务服务官、首席法律服务官等首席服务官标准化体系,实行“一对一”、全天候、零距离对接交流,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服务。成立全省首个专业会展与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探索建立会展和数字经济知识产权纠纷的快速处理与协调机制,强化对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

  (二)存在问题

  一是数字经济核心主导地位不明显。琶洲核心区虽已集聚了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但大多数数字经济中小企业尚处于发展初期。2019年,琶洲核心区的人均创税能力较低(4.0万元/人),明显少于深圳南山区(10.8万元/人)、中关村示范区(10.4万元/人);每万人拥有上市企业数量为0.12家/万人,与深圳南山区(1.1家/万人)、中关村示范区(22.6家/万人)等先进地区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四上”企业数量(218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占比(14.2%)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总体来看,数字经济在琶洲核心区的主导地位还不够突出。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琶洲核心区内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共15家,其中国家级的1家,省级的6家,且只有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专门开展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技术研究,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较为缺乏。另外,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还有待提升,阿里巴巴、小米、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的研发部门尚未在琶洲核心区布局,琶洲核心区内现有数字经济企业主要以数字技术应用为主,具备硬实力、以研发为导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较少。琶洲核心区每万人技术合同成交额、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与中关村示范区等先进地区差距仍然较大。技术创新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前提,也能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持续赋能,但目前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影响琶洲核心区数字经济产业快速发展的因素。

  三是支撑配套能力存在不足。琶洲核心区的新型基础设施较为匮乏,目前区域内5G基站、数据中心、智慧城市硬件、公共研发平台等设施尚处于规划或建设初期阶段,难以满足现阶段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科技金融支持能力有限,琶洲核心区尚未建立专项政府引导基金,与深圳南山区、杭州高新区(每年均设置不低于40亿元的政府引导基金)等区域相比存在明显劣势,琶洲核心区内知名风投机构的数量较少,尚未建立统一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有效协助企业获取资本支持。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当前琶洲核心区在财税支持、制度改革、金融试点、要素流动等方面均未享受国家、省赋予的特殊政策,与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上海临港新片区等政策洼地相比,存在明显发展短板。

  (三)面临形势

  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数字经济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数字经济作为引领未来的新经济形态,既是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也是经济转型增长的“新蓝海”,正在前所未有地重构经济发展“新图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创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日益受到各国重视,提升数字经济领域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水平需求凸显。

  二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据中国信通院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保持蓬勃发展态势,规模达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增速高达9.7%,经济带动能力强劲。5G、IPv6等数字产业化领域的技术优势逐步建立,产业数字化规模和占比不断增加(占数字经济整体规模的80.9%)。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经济发展新优势成为必然要求。

  三是上级重视支持,琶洲核心区进入发展机遇期。工信部于2020年3月认定琶洲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商务部目前正大力支持和指导琶洲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于2020年印发《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并将琶洲列为广州试验区的核心区;省科技厅支持将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落户琶洲;省政府于2020年12月批复认定琶洲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委十一届十一次会议提出“将琶洲打造为世界一流的数字经济示范区”的目标。由此看出,上级部门正大力支持琶洲发展数字经济,逐步将更多政策、资源、平台、项目等向琶洲核心区倾斜,助力琶洲核心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数字化治理为主线,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优势产业,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挖掘数据资源价值,持续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助力琶洲核心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世界一流的数字经济示范区。

  (二)发展原则

  ——市场主导,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区内优质数字经济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强化与鱼珠片区、金融城片区、广州大学城片区等重点功能区域协同联动,加强与各片区在技术创新、人才交流、科技金融支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优势互补,着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技术融合,创新发展。聚焦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抓好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双向推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充分利用市场与资本手段,有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深度融合,创建一批数字经济创新创业载体,加快数字化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龙头带动,集群发展。引育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培育优势产业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完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布局。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实现技术、产品、业态等模式创新,构建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加快打造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高端产品集群。

  (三)发展目标

  ——数字产业加速集聚。到2025年,数字产业化成效明显,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琶洲核心区数字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大幅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区级及以上总部企业超9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400家。

  ——技术创新成果凸显。到2025年,琶洲核心区数字经济示范引领作用显著提升,谋划创建1-2家国家级创新中心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一批数字经济开放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形成一批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原创性技术成果和应用转化示范项目,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全国领先。

  ——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到2025年,琶洲核心区人才、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在数据要素配置、网络安全立法、新业态新模式监管等多个领域探索先行先试,基本建成与世界一流数字经济示范区相适应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

  ——产城融合不断完善。到2025年,琶洲核心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交通网络和各类生活服务设施逐步完备,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产、生活、生态资源不断优化,城市发展品质显著提升。

  三、空间布局

  以打造世界一流的数字经济示范区为导向,结合琶洲核心区发展目标,重点打造“数字+会展+总部”集聚区、数字文旅协同区以及数字生态拓展区。

  

图片1 - 副本.png


图: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区空间布局图

  (一)琶洲地区(14.9平方公里):“数字+会展+总部”集聚区

  重点推动数字经济、会展产业、总部经济等融合发展,推动外向型和创新型经济集聚发展,着重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物联网、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数字会展、数字贸易等领域。其中,在琶洲西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产业和总部经济;在琶洲中1区重点发展数字会展等新业态;在琶洲中2区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人才服务、咨询设计等专业服务业;在琶洲东区,依托土地资源和区位优势,集聚一批科技型总部企业,打造超级总部集聚区,并重点结合黄埔古港古村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数字文旅新亮点;在琶洲南区重点发展数字贸易、智慧教育等数字经济融合创新产业。

  (二)广州塔片区(10平方公里):数字文旅协同区

  重点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大力扶持数字互动娱乐、数字媒体、数字视听、数字出版、数字旅游等数字内容和服务产业,着重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文化、商务、旅游、生活等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数字消费应用场景,提升区域综合服务能力和消费体验。

  (三)海珠湿地东片区(5.1平方公里):数字生态拓展区

  重点为高端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智慧医疗等琶洲核心区潜力发展产业提供空间支持,集聚一批细分领域的优质企业。同时链接广州大学城高校资源,吸引高校的创新创业团队、科研团队等在琶洲核心区落户,打造高校创新资源要素溢出承载地。

  四、重点发展领域

  立足琶洲核心区的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科学把握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网络安全、工业互联网、数字会展、数字贸易、数字创意等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地。

  (一)做优做强数字经济核心基础产业

  1. 人工智能

  加快开展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科研机构为抓手,聚焦机器学习、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声纹识别、情绪智能识别与检测等关键技术,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引育一批人工智能优质企业。以建设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为契机,招引全球重大项目和行业骨干企业,打造人工智能创新产业集群。支持本土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依托龙头企业构建人工智能产业孵化生态体系,培育一批人工智能细分领域“专精特新”创新型企业。加大对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的扶持,在智能网联汽车、图像语音识别等重点领域建立人工智能企业培育库,从政策扶持、科技金融支持、协助开拓市场等方面支持企业发展壮大。拓展人工智能应用领域。鼓励企业开发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软硬件及智能系统解决方案,在会展、教育、交通、医疗、物流、文旅、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展融合应用,在琶洲核心区集中打造智慧会展、智慧交通、智能家居、智慧教育等一批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

  2. 大数据

  加快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以建设琶洲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为契机,着重开展大数据基础技术开发,加强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挖掘分析、安全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一批自主创新、技术先进、满足重大应用需求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应用。发挥丰沛数据资源作用。大力激发区域内互联网、会展、教育等各领域企业开放数据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将数据资源接入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价值。依托市区内工业总部资源和琶洲核心区优质工业互联网企业,加快挖掘工业生产全过程中的数据价值。探索数据服务新模式。加快培育数据交易和服务市场,引育一批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动数据资产评估、大数据征信、大数据质押、大数据融资等配套业态加快落地,争取数据跨境流动在琶洲核心区率先试点。

  3. 云计算

  着力提高云服务能力。探索云计算运营服务机制,依托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琶洲分中心发展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数据即服务(DaaS)等云计算服务,推动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多种模式协同发展。不断提升云开发水平。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云计算中心。不断建设优化分布式云,提升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协同匹配水平,推动操作系统、数据接口、数据结构等各项指标统一,满足各类场景需求。深化拓展云计算应用示范领域。以云计算的IaaS、PaaS、SaaS等服务平台为依托,推动云计算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数字政务服务等多个领域。

  4. 高端软件

  重点支持高端软件开发。支持智能终端软件、云操作系统、中间件等软件开发,支持软件与硬件、内容与终端、服务与应用一体化整合。面向商务、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提升服务企业数字化改造、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升级的嵌入式软件、管理控制软件等行业应用软件服务水平。大力推动开源社区建设鼓励重点企业将自主研发的基础软件或行业应用软件向社会开源,完善开源软件库、项目托管、代码分享、翻译等功能。支持组建开源社区和开源基金会,引导龙头企业、科研机构或个人发起开源项目,积极参加国际开源项目。

  5. 集成电路设计

  加快布局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围绕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网联汽车、移动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物联网等应用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行业影响力较大的集成电路设计龙头企业,助力芯片国产化替代。发挥龙头企业和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引进一批集成电路设计上下游企业。发挥应用企业的需求牵引作用,引导应用企业培育发展本土供应商。推动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支持中山大学、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建设晶圆中试生产线,积极创造条件引进或建设集成电路产品质量测评、环境适应性评价、安全可靠性认证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

  6. 网络安全

  加强网络安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依托网络安全领域龙头企业,推动密码技术、可信计算等技术研发,争取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可信计算体系等领域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重点支持安全防护、安全管理、安全合规等网络安全产品开发,打造保障网络可靠性、安全性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开展重点领域安全应用示范。加快推动区块链、量子技术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提升电子政务、金融、交通、教育、医疗等重要领域网络安全水平,推动龙头企业落地一批网络安全应用示范场景。打造网络安全产业链。积极招引网络安全领域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可控可信、竞争力强的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中小企业发展,形成覆盖网络安全设备、安全服务、安全软件、安全集成等各环节的产业集群。

  7. 物联网

  支持物联网技术升级迭代。整合科研机构、高校和龙头企业创新资源,重点支持网络结构、异构网络互联互通、节点间通信与组网、数据分析等技术研发,加快物联网从有线技术向无线技术演进,从高功耗技术向低功耗技术发展。深化物联网基础应用。推动5G网络与泛在感知、万物互联等物联网技术融合应用,聚焦交通、医疗、能源等重点领域,推动重点企业、产业园区率先应用移动物联网技术,开展机器设备互联、产品远程监测、物流监控等移动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

  8.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强化VR/AR应用和内容示范推广。依托广州国际媒体港、广报中心等数字内容产业载体,创造更多优质VR/AR文化产品。引导和支持“VR+”发展,探索在会展、旅游、教育、文化、商贸等行业领域推广一批新型展示模式和创意消费亮点,拓展虚拟现实应用空间。加强关键技术攻关。鼓励VR/AR内容生产企业向技术研发端拓展,推动虚拟现实相关基础理论、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重点支持虚拟现实建模、显示、传感、交互等重点环节技术突破。加强VR/AR标准制定。鼓励具有核心技术的VR/AR龙头企业牵头制定适用于虚拟现实的传感、通信、芯片、显示、交互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标准,推进VR/AR应用开发接口标准化,推动企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二)聚力拓展数字经济融合创新产业

  1. 工业互联网

  加快完善标识解析体系。依托广州作为标识解析体系五大国家级节点之一的优势,鼓励有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与相关机构合作,建设本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支撑工业互联网开展资源定位和信息共享。促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推广。支持区域内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关键支撑能力与综合集成水平,促进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以广州“定制之都”建设为牵引,针对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等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共性需求,共同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并引导“企业上云上平台”,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完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培育、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动解决方案提供商与制造企业精准对接、深度合作。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重点突破工业互联网脆弱性检测、安全防护等关键技术,打造工业互联网安全信息共享、监测预警、攻防演练等平台。

  2. 数字会展

  创新展馆数字化服务模式。依托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平台,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在展馆建设、运营服务等方面的应用。鼓励打造数字化智慧展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VR/AR等技术,提升会展场馆智能化水平,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掌上会展平台,深度挖掘会展数据资源价值,促进展会间信息共享,实现会展服务全过程管理。推动会展企业数字化发展。鼓励传统会展企业率先应用三维虚拟仿真和体验技术、网络会展和交互技术、网络协作创新平台等,推动虚拟会展等新业态发展。支持互联网企业服务实体展会,打造常态化交流对接平台,提高会展服务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3. 数字贸易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以互联网龙头企业为引领,吸引国内外电子商务总部企业与相关上下游企业进驻,衍生发展广告、营销、电子支付、网络服务等配套服务,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支持贸易创新发展。提升云服务、数字内容、信息技术服务、软件外包等数字服务在服务贸易中的占比,探索数据资产交易等高端贸易业态。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新零售发展,积极培育发展MCN(多渠道网络服务)、内容创作服务等机构,利用网络直播等新媒体推动商贸服务业创新发展。聚焦服务便利化、数字化、人性化、特色化,推进重点商圈在数字商务、数字设施、数字服务、数字营销、数字管理等场景创新,打造新型智慧商圈。推动多种形态跨境电商模式落地,加快培育形成跨境电商完整产业链和生态圈。

  4. 数字创意

  加快发展数字文创产业。发挥广州国际媒体港作为中国(广州)超高清视频创新产业示范园区的示范作用,丰富数字影音、网络文学、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等数字文化内容,大力发展数字互动娱乐、数字媒体、数字视听、数字出版等产业。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推动文化产品内容和传播方式创新,提升传统设计产业数字化水平,推广在线交互研发设计、众包设计等新模式,提供个性化、集成化、智能化创意设计服务。打造数字文旅优质产品,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广州塔、琶醍、黄埔古港古村等优质文旅资源创新发展。培育国际数字创意品牌。支持琶洲文化领域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引进一批数字内容生产企业,打造若干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数字内容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广东省游戏产业协会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动漫游戏品牌和电子竞技项目。

  5. 智慧医疗

  构建健康大数据平台。推进智慧医疗应用,建立开放、统一、优质、高效的健康云。推动打造健康大数据平台,组织实施分布式医疗设备自主研发、智联网医院平台技术和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技术攻关等重大专项,建设面向医疗行业的基础软硬件及算法创新平台。推进数字医院建设。支持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开展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大力推进各类医疗机构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医院智能化建设水平。鼓励医疗机构提供互联网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网上预约分诊、随访跟踪等“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推动智慧医疗应用与示范。大力开展医学影像自动读片、智能辅助诊疗、电子病历智能语音录入等产品研发及应用,利用医疗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流程再造及优化、数据资源采集整合、疾病筛查和预测等,提升医疗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6. 智慧教育

  构建智慧教育基础环境。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创新应用,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的高速网络和智能终端,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等一体化智能化的智慧环境。优化智慧教育管理体系。依托智慧教育云平台和产品,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跟踪监测教学全过程,推动构建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基础教育大数据平台,开展个性化学习、精准评价,并形成互相联通的区域管理可视化系统。创新智慧教育应用场景。推动集口语评测、自动化阅卷、智能教学进度安排、学业情况监测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教育产品开发和试点示范,探索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考试评测和教育质量监测实践,助力广州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

  五、主要任务

  (一)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升级网络基础设施。加快5G基站及配套设施建设,形成连续覆盖城区及室内环境的5G网络。实现IPv6全面普及,探索融合网络、计算、处理于一体的新型网络架构。推动NB-IoT(窄带物联网)网络建设,促进物联网深度覆盖。探索开展量子通信、第六代移动通信(6G)、太赫兹通信等新一代信息通信领域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大数据基础设施水平。统筹布局基于云计算和绿色节能技术的数据中心和云平台,推动数据中心向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布局发展,探索建立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和模式,提升对琶洲核心区数字经济企业的服务能力。发展高性能计算基础设施。继续加强超级计算、分布式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性能计算应用生态环境,针对大规模数据运算等领域,着力提升梯度层次化演算能力。加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广州市建设数据分析中心和运行管理平台,构建可进行城市海量多源数据收集、实时处理与智能计算的“琶洲城市大脑”,加强政务服务、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信息化平台和智能化解决方案研发应用,推广智慧建筑、智慧物流等应用场景的感知设施部署,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和管理基础设施数字化。

  (二)提升数字经济创新引领能力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支持辖区数字经济企业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聚焦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前沿高端领域,形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优势核心技术。强化科研创新资源优势。依托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科研资源,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形成一批原创性技术成果,面向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进行共性技术的研究与突破,争取承接、攻关更多国家级科研项目。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新型应用技术研发机构重点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究,鼓励区域内数字经济企业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技术合作,提升自身技术创新水平。加强与广州大学城联动,鼓励高校在琶洲核心区设置数字经济领域的研究机构或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琶洲核心区落地转化。引入国际注册技术转移经理人认证(RTTP)服务,提高技术转移专业服务能力。推动高端数字人才集聚。实施数字经济精英人才引进计划,加大数字经济精英人才引进及培养力度,集聚国内外优秀的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和团队。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制定企业大学计划,探索建设联合学院、假期集训营、实习基地等,加大数字经济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

  (三)优化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加速引育链主企业。瞄准世界500强、大型跨国企业、全国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企业,开展靶向招商、以商招商和补链招商,大力引进数字经济优质企业。建立数字经济企业“白名单”制度,精准施策,做大做强骨干企业。着眼细分领域,大力培育“小巨人”“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积极孵化培育数字经济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技术、资金、人才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中小企业的战略合作,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依托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链接产业资源,加强行业企业内部交流合作。积极拓展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探索建设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发布平台,定期收集、发布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各领域数字经济应用场景需求清单并对外征集解决方案,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应用场景示范。以应用场景建设为牵引,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快速发展,大力提升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提升科技金融支持能力。充分发挥信易贷等融资服务平台作用,将数字经济领域的技术、产品、服务企业优先纳入支持范围。充分发挥中国风险投资琶洲大厦等载体作用,加快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管理规范、影响力强的品牌风投机构,探索举办科技金融对接会,加大对创新创业企业的资本支持。利用好政府投资基金,放大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管理资源支持琶洲核心区数字经济发展。

  (四)打造数字经济公共服务平台

  搭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平台。围绕重点产业基础研究,搭建高水平关键技术平台,依托重点科研机构、高校、龙头企业等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等领域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聚焦突破“卡脖子”技术。搭建创新创业科技服务平台。面向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创业服务需求,构建知识型高端科技服务平台,整合区域内数字经济领域的产学研资源,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标准制定、成果推广、创业孵化、跨界合作、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一体化服务,有效提升对创新创业企业的科技服务能力。打造数字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政府治理深度融合,强化社会态势感知、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方便群众办事。不断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力水平,促进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流程再造,实现线上线下功能互补、相辅相成,推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创新。

  (五)保障数字经济信息安全

  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依法落实企业信息安全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建立并完善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主导、第三方测试机构参与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分级分类管理机制。提升信息安全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建立覆盖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数字经济信息安全体系。加强网络安全信息统筹机制、手段、平台建设,提升全天候全方位安全支撑能力,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机制、情报共享机制、研判处置机制,加强安全事件响应及处置能力。提升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加强智能终端等设备安全接入和防护,强化控制网络协议、装置装备、工业软件等安全保障,提升国产信息安全设备和控制系统内生安全能力。推动设备制造商、自动化集成商与安全企业加强合作,提升企业设备和控制系统的本质安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海珠区推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统筹推进琶洲核心区数字经济发展,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强化日常联络沟通、工作进度同步、重点项目跟踪、数据信息共享等工作,提升部门工作主动性,及时协调解决跨部门、跨区域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为宏观决策、项目策划、招商引资、政策研究等提供支撑。

  (二)强化评价考核

  强化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充分衔接前期制定的琶洲核心区产业考核、创新能力考核指标,做实做细本规划的任务分解工作,明确主责部门、完成时间、考核要求,持续推动规划落地。建立合理的统计口径,完善数字经济统计和评价体系,动态监督琶洲核心区数字经济的发展状况。

  (三)深化开放合作

  强化错位和差异化发展,推动琶洲核心区与鱼珠片区、金融城片区、广州大学城片区优势互补。深化琶洲核心区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数字经济前沿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高端技术和优质产业项目。鼓励辖区内数字经济重点企业积极参与全球科研合作,对接行业资源。发挥琶洲核心区会展优势和数字经济论坛、峰会平台作用,提升对外交流合作水平。

  (四)优化发展环境

  对标世界和国内营商环境示范地区,增强政务服务意识,简化企业注册开办、业务审批等程序,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鼓励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序发展。留足创新发展空间,加大试点示范,促进应用创新。发挥琶洲会展与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加强数字技术核心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五)加强宣传推广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新闻媒体对接,利用好日常接待全国各层级党政代表团的机会,从琶洲核心区的区位优势、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支撑配套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整体宣传推介琶洲核心区,进一步提升琶洲核心区的影响力和显示度。依托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等品牌展会,不断提升琶洲核心区的知名度。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充分发扬优势,强化琶洲核心区品牌建设,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集聚。

相关文章
访问总数:-人次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主办: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海珠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粤ICP备05083207号-1网站标识码:4401050003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