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海珠说】晴天补房子,汇美不“躺平”
2008年,一场金融海啸,汇美集团董事长方建华愁到“没了头发”。
愁到后来,他做了从业以来最艰难的决定:砍掉了每年赚600多万元的ODM(代工生产)业务。
也是在这一年,方建华创立茵曼女装品牌。5年后,茵曼取得“双十一”全国女装销售冠军,单日销售额达1.26亿元。
9年后的2022年,方建华却在自己的公众号里宣布:今年618“躺平”,不玩了。文章引发业内热议。
真躺平了吗?
仅6天后,汇美宣布,茵曼补贴1500万元,加开100家标杆店。方建华自述:“但临到618,我就觉得不能再躺平了,不能浪费每一次危机。”
成立25年,广州汇美集团旗下棉麻女装品牌茵曼,从“前淘宝第一女装品牌”,到如今线上线下齐开花的“舒适棉麻”女装C位,近年在数智化新零售升级的加持下,步入强势增长的快车道,2022年“双11”GMV(商品交易总额)同比增长66%,2023年上半年GMV同比增长44%。
“实际上,我们只是在大家忙着收割的时候,趁晴天,爬到房顶上修修补补。”方建华说。
种子发芽
方建华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早年,为了家里的生计,他不得不帮着家里干农活,下地种棉花、采棉花,拿去卖钱可以帮补家里好几口人。
在读大学前,方建华辍学过一段时间,他进了福建一家服装工厂,做车工学徒。他记得,厂里只有师傅才能用电动平车,方建华用的是脚踏平车。在他看来,对学做服装的人来说,脚踏平车是最起码的基本功。
20世纪90年代末,方建华毕业了,学服装设计的他,揣着200元,坐着绿皮火车,一路哐当哐当来到广州。
住城中村、挤公交、吃泡面,听不懂“猴赛雷”的方建华开始在广州打工。当时的广州,服装产业野蛮生长,遍地是为海外品牌做代工的工厂,当老板不难,1万元钱就能盘下一个工厂。
后来他向亲朋好友借了几万块钱,也投入了开厂大潮,和妻子一同创立了汇美服装厂,他既当厂长,也当车工技工。
汇美的第一笔订单来自台湾客户。渐渐的,信任建立起来了,这位台湾客户索性把大大小小的订单都交给汇美做,汇美也成了其在大陆的唯一合作方,持续合作十多年。
2005年,阿里巴巴在广州市东方宾馆召开了第一届网商大会。
参加会议后,方建华几乎立刻决定加入阿里巴巴诚信通,转型创立广州市汇美时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做电子商务(B2B),走上“摸着石头过河”的路。
“通过互联网,我们找到了很多外贸客户在中国的代理商,外贸业务的局面很快打开,订单越来越多,也就是两三年的时间,工厂也达到了上千人的规模。”汇美就这样尝到了电商的甜头。
但好景不长,3年后,遇上国际金融危机,外贸订单逐年下降,方建华不想再给外国品牌“做嫁衣”了,他决定要“自创品牌服务国人”。
2008年,汇美的第一个品牌茵曼创立了,主打棉麻女装。
当时间的指针来到2013年,双十一由“网络购物节”,升级为“购物狂欢节”,无“网络”二字,意味着一场不分线上线下全民参与的消费节日成形落地。
2013年11月11日,方建华与马云视频连线中间,天猫的销售额破了300亿元。茵曼也取得全国女装销售冠军,单日销售额达1.26亿元。
至此,汇美成功转身,从“给外国品牌作嫁衣”成为“自创品牌服务国人”。
品牌多元化
汇美集团副总裁曲晶介绍,除了主打舒适棉麻的“茵曼”,汇美还有以天然材质及民族手工艺为特色的“生活在左”,以及文艺都市的“初语”,三个品牌的主要客户群体各不相同。
主品牌茵曼的价格定位几十元到两千元不等,初语品牌则比茵曼更为平价。而生活在左由于工艺和材质上的特殊性,定位更为高端,基本在千元以上。
在方建华看来,服装行业是一个文化创意行业。2014年,汇美集团自主孵化的第二个品牌“出生”了,它就是生活在左。打造这一品牌,就是希望向外界宣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要倡导“不可复制的手工”理念。
什么是可复制的?
生活在左的团队发现,整个中国工业社会各种用到衣服上的东西,更多的是用工业化的机器来实现的。因为希望品牌快速增长,所以有些品牌不断地去复制甚至抄袭,造成恶性循环。
什么是不可复制的?
答案就藏在中国手工艺中。这些手工艺可能深藏在民间,它没有被服装品牌好好挖掘利用。生活在左在贵州、云南等地,发现了很多优秀的手工艺,比如蜡染、苗绣等等。
“他们都是处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地方,很难去找到市场订单,只是靠手工艺谋生计,有一些机构把订单层层发包给他们。”方建华说。生活在左在贵州设立了手工基地,希望和当地的手工艺师建立直接合作,让生活在左的手工艺开发,能够真正落地到他们身边,帮助这些地区的人创业、带动就业。比如,生活在左开创“非遗扶贫设计联盟”,结合“非遗+时尚+电商+扶贫”模式,给当地带来接近800多万元的销售订单。
马面裙是不可复制的东方之韵的代表。
2023年9月29日,生活在左出征欧洲,首登巴黎时装周。在巴黎波旁美术馆La Galerie Bourbon,曾经西班牙皇族居住过的地方,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时尚人士,展现属于中国马面裙的风采。在世界瞩目的巴黎时尚周,发扬独特的东方魅力。
一条马面裙,充满文化味儿。
马面裙的制作环节包括了选料、设计制版、刺绣、车缝等工序。传统设计制版,大部分沿袭保留明、清两代马面裙的基本形制,讲究物尽其用。裙门上的精美刺绣,是广府地区马面裙的一大特色。由于拥有本土成熟的粤绣行当,故广府地区的马面裙上多粤绣(广绣、潮绣)传统纹饰刺绣。
“我们对一些传统文化的遗失本身很痛心,我们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及为何要做马面裙,曲晶这样解释。目前,生活在左年销售规模达4个亿,主要进行线上销售,马面裙制作技艺已经入选海珠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一朵棉花,1000万,4183公里。
这是在2023年9月,茵曼联合开了一场“逐光之旅·致敬中国棉”茵曼2023新疆棉田艺术美学大秀。
这是茵曼对以中国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致敬。
“茵曼将以这次棉田大秀为起点,趁势而为,在中国文化自信、时尚产业自信、品质自信的新时期,迈向国民棉麻品牌新的征程。”方建华表示。
胸口一个勇
2015年,汇美又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向线下迈进。
汇美开始学着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2015年7月22日晚,茵曼在广州正式启动了“千城万店”项目,并对外公布了旨在重构传统零售商业模式的“茵曼+”战略。
汇美在这条路上交了很多学费。
茵曼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线上线下渠道的定倍率不一样。过往茵曼的定价不高,如果按线上的定价标准来定,租金水电和人力等成本无法覆盖,极易亏本。同时,当时线下依旧是传统女装品牌的天下,相比来说,茵曼的供应链、加盟模式都不成熟。
“那时除了胸口一个勇字,什么都没有了。干的第一年,5个店都关了。有人说你们这是找死,肯定搞不了的。”曲晶说,刚开始开店时,茵曼用线上的逻辑开店,交了不少学费。
现在汇美明白了线下线上卖货逻辑不同,线上是爆款逻辑,线下是搭配逻辑,人们逛街不会因为一个商品是爆款就购买,而是要走进去店里看一看搭配,发现好看才会购买。
重重困难下,茵曼选择扬长避短。
茵曼所长是互联网基因。“别的女装都是传统女装,老板都不懂互联网,但我们是互联网和电商出身,一定要把优势发挥到极致。”
所谓极致就是敢饮“头啖汤”,打破传统的加盟模式。传统服装品牌采用的是代理商分级的加盟模式,茵曼则推出了“0加盟费、0库存、0软装”,门槛低,几十平方米的小店,品牌直接供货,与茵曼产品库全部同步,没有了中间商,0库存。
数智化底座
有人会质疑,这样是否会增加汇美的成本?
数智化底座是汇美降本的“秘密武器”,背后支撑是一套数字化的中台架构和若干个数字化系统及智能算法。汇美自主研发了汇美云中台,相当于数字化的“驾驶舱”,在生产端、销售端、商品端、设计端都赋予了数字化的能力。
“门店调货汇美有库存管理系统,可以做到几百家门店的配货指引,这就避免了很多时候配的货卖不出去,从根本上杜绝了原来服装领域的痛点,比如说压货的问题,这些都是通过数字化来解决的。”曲晶说,茵曼的门店管理工具会通过对实时销售数据、进店人流智能分析,形成可视化数据看板。门店店员根据系统实时更新的销售TOP20商品,可及时调整销售策略和门店展示。
虽然汇美云中台在一些方面的精准度还待提升,但从2015年至今的数据沉淀给了汇美很大优势。于是,汇美走通了这条难走的路,现在已开了600家店。
如今,茵曼逐渐用全域零售的模式打通了线上和线下。比如,每一个通过门店注册的会员,此后在茵曼的天猫店、抖音等渠道产生购买,门店都能分享收益,按线上不同平台分成比例在15%-30%。
茵曼的门店经授权可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茵曼会培训辅导门店进行直播。2023年3月,茵曼云阳店开始门店直播,在总部店播团队赋能下,单月GMV很快突破百万,至今累计销售超过400万元。
不“躺平”的汇美,正等待更多“晴天”。
附件:
- 广州首个!海珠成立区级版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2024-12-06]
- 全国十大典型案例!广东唯一,海珠入选 [2024-12-05]
- “海珠速度”有多快?拿地不到24小时即动工 [2024-12-04]
- 海珠区迎新地标建筑群!琶洲眼片区设计方案公布→ [2024-12-03]
- 【文创海珠说】海珠同创汇:广州时尚“圈”长在国家湿地旁 [10-30]
- 【文创海珠说】纺织机械厂的“继承者” [10-23]
- 【文创海珠说】江湖何以跃重洋 [09-15]
- 【文创海珠说】TOP TOY:中国积木狂想曲 [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