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要闻 > 专题专栏 > 高质量发展 > 营商活力

【文创海珠说】纪录片的“城”,中国故事的“窗”

发布日期:2023-08-01 16:55:01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浏览量:-

  纪录片行业的“教父”怀斯曼拿出自己的珍藏:“23岁”的16mm胶卷,漂洋过海寄到广州,在胶片阵阵哒哒声中,观众看到了真实的力量;

  一群进行极限运动的户外玩家,“玩”着拍出了一部纪录片,获得2015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最佳中国纪录片制作人荣誉,带来的口碑让世界级团队选择与他们合作;

  一个内陆城市的电视台不远千里,主动来参加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通过这一平台搭上了国际合作项目,这是台长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20岁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见证了无数“横贯时空”的故事。

  从2003年,仅有14个国家、100多部作品参会的活动,到2022年共征集到来自125个国家和地区的3670部纪录片参评参展,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成为了亚洲规模最大的纪录片专业节展,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影响力。

  广州,这座纪录片的“城”,正在成为“中国故事”的窗。

  当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已经发展到全球数一数二的体量时,下一步要如何发力?又何以走向世界?纪录片产业未来又将如何在广州海珠“生根发芽”?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012年张鹂加入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统筹运营团队。说是3年,但一干就是11年。

  “我是被‘骗’来的。”已是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常务办公室副秘书长的张鹂戏称道,这“高大上”的活儿是真不好干。

  从纪录片爱好者到专业的纪录片策展人,接手不久,张鹂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国外的模式真的适合我们吗?”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办展宗旨。张鹂介绍,节展以六大板块全面发展为目标,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做法模式,打造了开幕式暨国家主旨演讲,金红棉优秀纪录片评选活动,纪实产业市场活动,国际论坛,国际培训,展映展播活动等板块内容。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已形成一个集评奖、展播、交易、论坛、培训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文化盛会,成为中国唯一具备纪录片融资、交易功能的国际纪录片节,也成为国际纪录片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最开始我们需要一家一家敲开纪录片机构、电视台的大门,到现在加印的手册甚至不够用。”张鹂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正不断创下历史纪录。

  从2012年接手,纪录片节团队“摸着石头过河”,坚持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质保量”的原则,蹚出了一条纪录片节展的“广州路”。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是开创性的,更是独特的存在。”“专业人干专业事,广州一直是这样开放包容的。”张鹂介绍,广州是全国唯一一个将电视台、行业协会、新媒体、民营公司、独立制作人“凑”在一起的平台节展。“在广州,和纪录片相关的五类人都来了,这是一个有趣的场景”。

  内容足够丰富,作品足够优质,参展主体足够包容,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成为“世界级别的平台”,让全世界的纪录片行业从业者在这里交流,共同推动纪录片行业发展壮大。

  广州窗口,扬帆出海

  成千上万个小型画廊、绘画工作室、油画作坊和稍有绘画天赋的农民工,他们打着赤膊、流着汗水,拿起画笔和调色板,开启了在画布上游走的生活……

  这是纪录片《中国梵高》的影像内容,记录了深圳龙岗大芬村的这批画工转型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挣扎、绝望与希望。2017年,《中国梵高》获得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评优单元中“最佳中外联合制作纪录片”荣誉。

  发生在南粤大地的中国故事正通过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走向国际舞台。

南方+ 洪钰敏 拍摄

南方+ 洪钰敏 拍摄

  广州,是让世界了解中华文明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沿和窗口,而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已然成为了这扇“大窗口”里的“小窗口”。

  20年来,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已缔造了一派辽阔、绚丽的风景,使很多国外的优秀纪录片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同时也使不少国产优秀纪录片走向世界。

  它培育和扶持了一批在国内和国际崭露头角的中国和国际纪录片新锐导演,据不完全统计,逾157部中国纪录片导演的提案通过这一交流平台赢得国际联合制作融资或引荐机会。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自诞生开始,就肩负着向世界展示当下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的使命。”张鹂说。

  作为国内首个引进提案预售(Pitch)国际模式的节展,中国(广州)纪录片节创新升级该模式,2016年首创“中国故事”国际提案大会。

  “纪录片人挺没有存在感的,要‘走出去’更是难上加难。但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却是一个‘转角遇到爱’的平台。”张鹂说,会上一对一的交流让创作者也有与国际国内各平台决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只要你有才华,有好的故事,你就有机会”。

  通过国际合拍、国际平台传播、商业化发行,满载中国好故事的纪录片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以纪录片的形式让世界“读懂中国”,可以说是通往国际市场的“直通车”。

  “这样一个国际性的节展在广州‘落地生根’是理所应当的。”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广州,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窗口与外来文化本土发展廊道交流互鉴,广州,本就是一个国际传播的高地。

  2023年,第二十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国际合作的新模式。

  豆子虽小,韧性十足

  在穗十几年,张鹂早已对广州有了深厚的感情,“广州有很悠久的历史,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毗邻港澳,广州有着独特的文化,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可以讲了。”

  2016年,她萌生了“建一个产业园”的想法。4年后,全国首个纪录片产业园落户海珠,豆园DOC.Park开园。“纪录片就像个小豆子,它不起眼,但很有韧性和生命力。”

  豆园的落地,为广州建设“纪录片之城”添一点星星之火,汇集一批影视、视频相关企业和机构,“只有行业集聚,广州的吸引力才能变大”。

  建一个产业园,这个过程并不轻松。

  摆在张鹂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豆园是一个什么定位?相比于北京上海强劲的拍摄技术和拍摄环境,广州能做什么?

  张鹂看到了广州的服务业可以成为“异军突起”的潜力。“当时就定了,豆园要利用广州的第三产业优势,打造内容园区。”

  借助湾区的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豆园成为了全国首家以纪实内容为主体的产业园区,致力于服务内容产业,专注打造内容生态。

  基于自身优势以垂直类内容为核心,豆园构建生态思路搭建招商体系,统筹运营专业活动扩大影响力,汇聚共享资源实现共赢,带动产业系统升级,推动数字纪实视听产业的国际合作与传播。

  目前,豆园DOC.Park已入驻企业74家,其中广播影视类57%,文化艺术类15%,科技类18%,配套服务10%。园区配套了可容纳150人的综合演播空间、广州市首个广州图书馆影像和音乐主题分馆等特色项目,是广州市委宣传部“十四五”电影发展规划重点影视产业基地(园区)。


附件:
相关新闻
相关文章
访问总数:-人次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主办: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海珠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粤ICP备05083207号-1网站标识码:4401050003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66号